两个活宝名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7:08:24
作者:李子暘
有两个名词,像一对活宝一样,频频出现在各种专家口中和各种媒体之上。不懂正确经济学的人,会认为这两个活宝名词真是有用的概念,他们也跟着专家把这两个活宝当宝贝,念叨个没完。但理解社会经济规律的人,对这两个活宝实在是受够了。不知到什么时候,大多数人才能厌弃这两个活宝名词。
这两个活宝名词就是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
最近,政府又在发文,要求制止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被这个活宝名词折腾的行业还有很多。无数人不停地念叨着生产过剩,但就是不肯稍微多动一些脑筋,思考一下是否真有什么生产过剩。
生产怎么会过剩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生产却需要成本和资源,必定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生产这里,怎么会以有涯随无涯,不但不会殆,还动不动就会从有限变为过剩。
脑子直的人会想,生产自然可能过剩。比如人一天只能吃三顿饭,充其量一两公斤粮食,到头儿了。如果粮食生产过多,超过人的食量,自然就过剩了。
也许应该提醒一下这些脑子直的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等于人的胃口是无限的。人的胃口当然有限,但谁又规定了粮食只能用来吃呢?如果粮食多了,可以用来酿酒,还可以用作饲料,变成肉蛋奶。再多,还可以用来制造汽车燃料。如果实在太多,多的不得了,干脆拿去烧锅炉,用来取暖。
可见,不管生产出多少粮食,总是可以派上用途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谓生产过剩完全是逻辑不通。耗费资源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过剩这一说,只有不足和稀缺。
当然,至少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下,人们还不会把粮食拿来做燃料取暖,那样不合算。可见,所谓生产过剩,实际上是生产错误。生产者当初设定的生产方式,要求相应的成本,这种成本无法通过日后的销售收回。生产者会因此陷入困境。如果他坚持高价,人们不会买。商品积压,看上去就是生产“过剩”。如果他降价,就会入不敷出,造成亏损。而这种困境是他当初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市场机制毫不客气地用这种困境强迫他修正自己的错误。
但明确的事实是,只要他降价,没有卖不出的东西。所以,不存在过剩的问题。图书积压,销售困难,可大批废纸回收商就等在门口,等着按废纸价购买这些图书,多多益善,越多越不嫌多。图书生产永远不会过剩,可能有的只是生产错误。错误地判断了消费者的需求和价格承受能力。
如果存在生产过剩,人们要做的就是压缩生产。但如果是生产错误,人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错误,调整生产,调整生产结构和生产成本。
显然,调整比简单的压缩要复杂得多。试图回避这种复杂,创造出莫名其妙的过剩概念,只能是自欺欺人。
说完生产过剩,再来说说消费不足。
各种专家对消费不足的顶礼膜拜简直已经和闹剧无异。所有的经济问题,根源似乎都在于人们不是败家子,不肯把兜里的钱花光,不肯吃光喝净。
我希望人们在念叨消费不足之前,至少能花一点点时间,想想到底什么是消费。
消费就是消耗各种资源,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吃了一个面包,从饿变饱了。比如开汽车出去兜风,汽油没有了,车被磨损了,但兜风的瘾被满足了。
脑子直的人认为,消耗各种资源,才能让生产者有市场,能继续生产。因此,消费要多多益善,市场才能销路大开。
之所以说这些人脑子直,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消费消耗了资源,创造出了销路,就以为这是市场销路扩大的唯一方式。他们想不到,储蓄和后续的投资,同样也会消耗资源,也会创造出市场销路。而且,储蓄和投资创造出来的市场销路更大,同时,还有其他更多的好处。
这个更多的好处就是,同样是消耗了资源,消费换来的只是人们当下的满足,但储蓄和投资在消耗了资源以后,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可以用来满足人们以后更长远、更丰富的满足。
脑子直的人不理解其中的道理,一味要求人们扩大当下的消费。实施这种主张的代价,就是减小了储蓄和投资,也就减小了更大的市场,减小了未来更大幅度的人们的满足。
这其实是三尺童子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他一天就吃完所有的糖,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就没糖可吃了。如果他一天就把玩具玩烂,以后他就没有玩具可玩了。但许多饱读诗书的成年人却忘记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不停地抱怨人们当下的消费太少,却丝毫也意识不到,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不是今天过完了就万事大吉了。
脑子直的人可能终生也想不清楚消费和储蓄的关系。为了向他们解释这个问题,我打算继续再写一篇文章“怎样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不过,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让我再一次表达对生产过剩、消费不足这两个活宝名词的厌恶和不耐烦。人类对社会规律的无知,典型地体现在对这个活宝的深信不疑上。更可憎的是,这两个活宝不仅提供了可笑和荒谬,许多手握重权的人,就因为热爱这两个活宝,于是使用自己的权力,把人们折腾得五迷三道,让无数人的辛苦努力化为乌有,让许多本可以过上富裕、祥和生活的人,还在贫困和辛劳中挣扎。
这是最大的不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