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修云:从“田秀才”到“湖南一支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25:06

                            罗修云:从“田秀才”到“湖南一支笔”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静夜思人生,“暮然回首,已是光阴如风”,不知不觉竟至人称“暮年的青春”,离鲁迅在《过客》中所描述的那些的“有着许多许多野蔷薇、野百合”的地方越来越近了,身后的足迹绵延而去,歪歪斜斜且又斑斑驳驳。也许是性格决定了我的命运,风雨兼程几十年只恨仕途无望,财富无缘,却在“练字练笔练性情”中练出了一手好文章。
         属于“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一族的我,其人生带有几许传奇色彩。   

         我出生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醴陵市板衫乡简家冲村,父亲是省建五公司的普通工人,母亲是地道的农村“守家”妇女。1973年,我从醴陵市第三中学高中毕业,随后凭着母校“一支笔”的称誉,被本乡的民办中学聘为语文教师。
         从懵懂无知退却到渐晓世事,我的第一个梦想,便是当一名“身穿橄榄绿、步伐雄赳赳”的军人。从18岁起,我年年报名应征入伍,可每年都因青春型高血压症而被无情地刷下。晃眼到了报名资格最后一年的21岁。假如斯岁再次“克隆”前三年的无言结局,我的“军人梦”便彻底破灭了!为了抓住这最后一个好梦成真的机会,征兵体检的前夜,我挑灯通宵,展纸修辞,写了一封表达自己参军愿望的近2000字的书信。第二天,当我将这封情深意切、用词雅致、文采飞扬的书信交给接兵首长时,但见他们一个个脸露欣喜之色,相互传阅,交头接耳,啧啧称赞。但体检结束,一位接兵首长一边叹气,一边用含有不舍之情的话语告诉我:“小罗,你的血压还是高了,视力也只有1.2,很遗憾哦”!听完他的话,我恍惚整个天空都要塌下来了!须知,喝“苦水”长大、小小年纪便被百斤重担将脆弱脊梁骨压得轻度变形的我,多想有个出人头地、时来运转的机会啊!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一切都得靠自己的我;要跳出“农门”,摆脱“低头便见水中天”的我,唯有参军一途哦!回到家里,我一头倒在床上嚎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万念俱灰......
         翌日,极度困倦的我刚刚合眼,村里的民兵营长便来到我家,说接兵首长要单独为我做一次体检。我一骨碌便起了床,一阵“飞脚”来到了距离我家5公里的体检现场。医生反复给我测了两次血压,然后用征询的目光看着领头的接兵首长,只见那位约莫“而立”年龄、一脸和蔼之色的首长一挥手:“破个格吧,你被录上了”!啊,多血质的我“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封书信迎来一次“破格”,可谓“本已今生山水尽,谁知绝路转通途”!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我培养了自己“灯下漫笔”的兴趣,虽然我只是基层单位的业余报道员,但几年下来,我发表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整个基地20多个团级单位的专业报道员。但在“文革”刚刚结束、“左”的余毒尚未肃清的年代,每天“啃”书本、“爬格子”,被视为走“白专道路”,加上我生就一张娃娃脸,天生缺少一副“官相”(当一个班长竟没有一人听从我的指挥,每一道“命令”发出后,“赚”来的是一阵嘻哈调笑),因而,虽然我年年被多家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但提干却无望,5年之后的冬天,我带着一份失落的心情,也揣着一个不敢声张的记者梦,在呼呼作响的刺骨寒风中,“破帽遮颜”地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醴陵老家。
    我当然知道,从农民到记者,意味着“困难重重道坎坎,山水迢迢路茫茫”,但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退下军装的我,整天“躲进小楼成一统”,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这时,不免有诸如“看这个书呆子以后怎么过日子”之类的闲言碎语传进我的耳朵,甚至连父亲也担心我“这样下去会赚不到饭吃的”!但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常常用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风物长宜放眼量,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诗句为自己鼓劲。果然没过多久,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背景下,有爱好写作之特长的我很快就被省内6家媒体同时看中。1980年5月,我带着泥土的芬芳,从田埂上走向繁华的都市,踏进了湖南日报社的大门。湖南日报以《醴陵农民罗修云破格录用为本报编辑》为题,将我作为新闻人物进行了报道。
         据湖南日报人事部门的领导说:我是报社成立以来破格录用的唯一的一个仅有高中文凭的“田秀才”。由于我在部队是以写论文、杂文和评论为主,报社领导便让我挑大梁:先是分配在理论部做“理论与实践”专版的编辑,随后我又被调到评论部负责一版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写作及杂谈专栏《随感录》的编辑工作。社论、评论、杂文等议论文体,被视为文章体裁中“和者必寡”的“阳春白雪”,也就是说不是每个记者都能拿得下的。近两年的功夫,我便将《随感录》办成了一个获得全国新闻优秀作品奖的名牌栏目。1985年我和著名歌唱家张也一起参加了全省的“五讲四美”演讲比赛,获得了一等奖。1986年,作家廖文伟采访了我之后,以《青霄有路终须到——记湖南日报记者自学成才的故事》为题,将我自学成才的事迹写成长篇报告文学发表在《成才之路》杂志。1993年,我被评为湖南省社科系统首届自学成才标兵。1987年,我被调到湖南日报编辑中心负责所有新闻版的审稿工作,2000年被湖南师大聘为客座教授;2008年应湖南烟草学校之邀进行新闻写作专题讲座,该校师生听完我的讲座后连呼“过瘾”!
         在湖南日报,我有如下几个“唯一”:是该报唯一从农民中破格录用的记者;是该报唯一在《上海社会科学》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长篇学术论文的记者;是该报唯一有文章被收进中学语文教材的记者;是该报唯一被著名作家采访过并被以报告文学形式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记者;是该报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议论文最多的记者......我所写的杂文、随笔、时评及人物评传等,被认为“代表了湖南新闻界的最高水平”,其中多篇文章被全国多位教授、作家收藏,并获得了高度评价。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这句古语道出了积累与写作的辩证关系。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博览群书,广增见识——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三坟五典,四书五经;儒法释道,三教九流;算术韬略,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医卜星占;科学常识,前沿动态;人文社会,时事政治;诗词歌赋,书信公文;风物掌故,典章制度;文物古玩,奇物异器;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山川湖泊,民俗风情;琴棋书画,娱乐休闲;幽默笑话,野史轶闻;人生哲理,处世秘籍等百科知识,包罗万象,我不求精通,但求博闻。知识的储备、阅历的积累,是我从事写作的汩汩而出、绵绵不绝的源泉。我曾经创造过连续5个月每天有一篇文章见报的记录!我剪报本中已收集了数千篇已发表了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理论文章、杂文、随笔、、散文、人物通讯、人物评传等,有“湖南一支笔”的美誉!
         2006年,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捩点:我和两家中央新闻媒体的记者,暗访一家由警官开办的涉嫌容留妇女卖淫的休闲场所,结果遭到了涉嫌犯罪警察“钓鱼式执法”的暗算。目前,我和两位同仁在律师的帮助下已经启动了平凡程序,相信总有一天要让错误了的“正”与“邪”互换位置;让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
         体味一次非凡的经历,往往会增加一段人生的积累。我说不清这次不该发生的人生波折对我的人生是增值还是减值,但古代哲人们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我是深信不疑的。经历过几十个春秋风风雨雨的我,名与利早已相形淡然。虽然我曾经在“全省最喜爱的编辑记者”的投票评选中得票第一,;虽然我曾一度名传千里,但我现在愿意守着一份平淡过日子,也以平凡人的心态坚持着自己对写作的追求。
         末了,以一首自题诗作结:
         胸中藏锦绣,腹内隐珠玑。凌云神手笔,博学善文辞。引吭抚丝竹,雕虫何足奇。飘然思不并,等辈皆伏低。                                       罗修云         200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