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玩弄市场幻觉-《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2:38

别玩弄市场幻觉

本文见《财经》杂志总第228期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5日 20:18  共有5条点评 字号: 政府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更不可能动员所有资源来拯救所谓的“市场”和机构张志雄/文

沪深股市最近一直在议论平准基金,这让我想起台湾的护盘基金。
别看台湾股市新闻中有时会提到护盘基金,但我很少看到当地财经媒体认真讨论过它的功效。台湾《财讯》月刊倒有一篇有关护盘基金的小文章,质疑它为何独独青睐鸿海股票?台湾护盘基金的眼光确实不灵光,鸿海的股价从2008年年初的202元新台币,下滑到2008年12月12日的64元新台币,市值缩水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股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投机市场,治理也不佳,但沪深股市偏偏喜欢借鉴它的一些做法。如涨跌停板,原本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的,现在反倒成了市场操纵者或投机者博弈的工具。不知道有多少个涨停和跌停,让人们产生投机的想象空间,抢着买进或抛出。
有人说,香港不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平准”了一把吗?对。但也就这一把成功了,所谓出其不意吧;何况其意在维护港元而非股指,且代价惨重。不过,怎么没有人讨论过第二把呢?2007年,当地政府以150港元左右买入港交所股票,据说是为了防止外资觊觎,结果,它的股价在2007年10月22日上涨至268港元的最高价,但在2008年11月25日跌到50港元,2008年12月23日是72港元左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碰上了金融危机,谁也没办法。是的,但我们从中可以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政府平准的标准是什么?又如何来判断合理性?鸿海从1990年初开始,就成为台湾股市的一只大牛股,当地政府买它似乎很保险,但这回偏偏走眼。港府又如何确知外资一定要收购港交所?防患于未然?这事很麻烦,因为可能性太多了。
  这也是平准基金最可议论之处,它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去干预市场,而依据又是模糊不定的。市场其他参与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赚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可能复杂点,但也限于在商言商。
  而平准基金的“讲政治”立场,就很容易让投机者利用和猜测。
摩根大通的龚方雄先生在2008年12月22日的《香港经济日报》上宣称,“如果A股跌穿上次低位(上证综合指数及上海A股指数分别为1664点及 1749点),市场信心就会崩溃,中央出手救市的机会好大,推出平准基金的机会好大”。这位先生会说“道指若跌穿7000点,索罗斯或罗杰斯进场的机会好大”吗?不会,说了也没人信。市场上的投资者会随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只有平准基金可能成为“冤大头”。
还有把平准基金定位定得更具体也更离奇的呢。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天相投资顾问董事长林义相先生要平准基金承接“大小非”减持卖盘,不过仅是从 2008年11月初到12月中旬,他推演的平准基金的数额也在不断变化。先是据《中国证券报》2008年11月7日报道,林义相说平准基金以2008年 11月6日(上证指数1717点)为标准,跌下去就接“大小非”的抛盘,只需要1300亿元。短短一个月后,到了2008年12月19日,在“天相投顾 2009年策略会”上,平准基金就变成3000亿元才能搞定“大小非”了。
  且不说1300亿元还是3000亿元的平准基金数额,我没搞明白的是,林义相设定的1700点或2000点的底线的依据是什么?因为这涉及平准基金最后能不能真正成功。
林先生极有可能把股市当银行了,那个接盘底线很像国家给银行储户的信用保证。我的疑问很简单:既然画一条股市底线可以治理“大小非”,相应也止住了其他人的卖盘,按此逻辑,全世界股市都由政府画一条底线,还有什么金融危机和恐慌呢?比如,奥巴马总统为道指画个7000点底线,标普500也画个800点底线,美国股市不也就云开雾散了吗?
  平准基金的支持者,喜欢大谈市场信心及其功效。市场信心的确重要,不过,若绞尽脑汁算计市场其他的参与者,过犹不及,就变成了玩弄心理幻觉了,那么,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现在不少人都在提如何让1999年的“5·19”行情重演,希望政府再吹起一个大泡沫。其实,正是因为当年“519”行情纵容乃至鼓励了业内的做庄和市场操纵,才让后来的德隆、华夏证券、南方证券等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破产。
  政府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更不可能动员所有资源,来拯救所谓的“市场”和机构。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最后,让我们牢记伟大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关于“致命的自负”的提醒吧。当年,他指的是那些自以为全知全能的计划经济信奉者,其实,怀抱“致命的自负”的,何尝不包括那些自以为能够玩弄市场、舆论和政策于股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