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继续上涨的基础并不扎实-张庭宾-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5:46

 

    最近,股指突破了牛熊分界线,实现了本人在去年10月27日做的一个判断:全球金融大危机中国可能率先筑底,A股大反转只待释放流动性“信号弹”。

    当日上证指数收盘1723点,正是市场风声鹤唳,一片惊恐之时。诸多人士认为股指要跌到1500点,甚至1000点。但我却大胆猜想,只要大力释放流动性,中国A股不仅会反弹,甚至很可能反转。此文刊发前夕(2008年9月底),北京的知钱俱乐部邀请我演讲,我大声疾呼:一年前(2007年9月)唱“死了都不卖”的是“魔鬼”,现在唱“死了都不卖”的人是“天使”。

    但是,当近来股指连续急速上涨,已经冲破“牛熊分界线”的时候,尽管不排除仍有一定惯性上涨的空间,我却要提醒投资者一些潜在风险——支持股指继续上涨的基础并不扎实。大小非减持的压力依然存在,股市操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济竞争力再造仍需时间确认等等,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宜盲目追涨。

    在战略上,我仍然看好中国的中长期未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剩者为王”的格局已经初步显现;中国国际生存和发展更大空间以及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可以期待;中国经济和中华文明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中国人的勤劳和创造等昔日动力仍在等等,都是战略乐观的理由。

    可是,如何将这种新的机遇,这种潜在可能变成现实,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挑战,必须找到不仅理论成立更是现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才能真正地转危机为契机。也就是说,拯救中国经济必须由“打应急强心针”阶段进入“固本培元再造新动力”的阶段。

    本人看来,前一段时间的A股反弹具有政策救市“打强心针”的特点,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放出央票;二是财政政策的4万亿救市,以及其后的9大产业拯救计划。现在都已经被市场消化了。

    然而,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救急是必要的,但它能起的作用是争取时间,为“固本培元再造新动力”创造条件。就像一个人体虚缺氧休克,先要输氧打强心针。但是一旦就醒过来,就不能在继续打强心针了,而是要补养元气,活络通经,进而促使其运动,强健其身体。

    就货币政策而言,现状并不乐观,即使把流动性放出来,也流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民营中小企业处,为什么呢?我们的金融血液系统患上了严重“毛细血管缺乏症”,也就是中小信贷等民间金融严重不足。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难免“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高的民间借贷利率”并存的严重畸形。归根结底,“固本培元再造新动力”必须释放出市场和民众的创造活力,而不是国有垄断资本日益强大,民间活力日益衰微。

    关键在于,政府需要从“全能强势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政府”,为社会提供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高科技战略研发、熨平经济周期等市场做不了的事,建立一个公正、统一、透明的市场竞争规则。让民间的活力充分涌动,公平竞争。

    本人观察中国股市能不能由反弹转为真正的反转,并进入一个中长期新牛市。现在主要看五个指标:1,是先推创业板还先推股指期货,如果是前者,说明中国“实业立国,科技立国”的战略不再是空话;2,能不能真正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并掏出真金白银来支持;3,能不能放开民间开办中小信贷,以当年推“大包干”的气魄推中小信贷;4,能不能将相当比例的国资划归社保基金,能不能征收资源税充实社保;5,行政机关能不能进行“车改”和“餐改”等,大大降低公款消费费用,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五个指标的挑战难度是逐次提高的,因为它们的突破都会触及到强大的既得利益格局。

    目前,这五个指标中,前两者出现乐观迹象,后三者仍是波澜不兴。如果这五个指标都有突破,则“中国动力”再造将不再是空话,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国经济、中国A股更加乐观,也就是说,中国A股一个新牛市的基础会真正夯实。

 

(仅供参考,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

  

昔日相关文章呼应:2008年10月27日

 

全球金融大危机中国有可能会率先筑底

A股大反转只待释放流动性“信号弹”

 

         张庭宾    原载于《第一财经日报》

    在明确拯救股市之后,中国政府果断出手拯救楼市。

  一系列政策已经出台:契税自11月1日起,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税率暂下调至1%;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商业贷款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调整为20%;公积金贷款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如此迅猛的变化,令不少学者和市场观察人士大为意外,笔者却认为非常及时必要。9月1日,我在本专栏发表《釜底抽钱:楼市有可能重蹈股市财富梦魇》一文,指出如果房地产业崩溃,最大的受害者正是紧缩房地产贷款的银行!房地产与商业银行间势必演绎相互连环伤害的悲剧,该文明确提出房地产救市的主张。

   而今天,是该警告房地产开发商的时候了,政府救市的目的不是为了维系地产业“贪婪暴利”的既有模式,也不是为了救房价,更不可能由此扭转房价必然下跌的趋势。救市目的意在房价“软着陆”,在政府让一部分利的情况下,房地产商也必须降价让利,让房价降到一个购房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促使成交量放大,由此拉动相关产业需求,避免内需“硬着陆”,房价跌过头,危及金融安全。

   指望全国房价如同2005年上海那样——短促回调后再创新高,无疑是痴人说梦。在笔者看来,全国房价在未来两年中,如果在回调30%后能企稳,那就比较理想了。况且,即使房价回调30%,地产商还是有利可图的。因此,谁现在存有侥幸心理,试图抗拒价格回调,多半会落个资金链断裂,甚至身败名裂的结果。在全球金融大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软着陆”,在未来2~3年,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在8%以上已是难能可贵了。房地产业亦如此。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外延扩张型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加之过去两三年,人民币连续大幅升值,不仅严重侵蚀了“世界工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诱惑国内外热钱大举投机股市和楼市,资产泡沫之大前所未见,如今股市、楼市泡沫先后破灭实在情理之中。在国际上,美国华尔街崩溃,爆发了自1929年以来最大金融危机,其对欧美实体经济、对全球新兴市场已经形成了重大冲击,外部消费需求的锐减已经成为定局。

   从战略上看,中国将有可能成为这一轮全球金融大危机的赢家。从根本而言,这是一场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危机,次贷这样的金融衍生品的存在是非常荒诞的,其实质是零资产,一旦房价下跌就是负资产,这种垃圾美元竟然长期能够换得同等价格货真价实的物质商品。金融危机将这些垃圾金融衍生品打回原形,将使真实物质财富的资源、制造、销售的真实价值回归,对中国而言,就是整个“世界工厂”的价值向上重估。与此同时,由于全球新兴市场最近普遍陷入金融危机,中国所受影响较小,这反而将增强中国“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

   从全球政治经济大棋局来看,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国对于中国的需求均超过了中国对其需求。在货币金融上,中国已成为欧美元间的平衡者;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已成为俄美间的平衡者;中国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平衡者。这为中国进一步打开了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

   尽管中国处于长期战略优势地位,但是,遭遇全球金融大危机冲击的短期危险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如果眼下难关冲不过去,长期战略机遇将毫无意义。

   在金融大危机呼啸而至之际,中国经济的第一目标已转变为如何避免成为其牺牲品,核心是如何保卫中国人的财富。它分为两个战场:对外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如何不因美元崩盘而缩水;对内是国人财产性收入如何不被剥夺或廉价收购。一旦国人财富被严重缩水后,就可能遭遇流动性短缺的危机;大量企业资产被廉价收购,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主权堪忧。

    外部战线的应对相对简单——即再也不能把鸡蛋放到美元的一个篮子中了,应趁现在国际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中国大量买入,分散投资风险,同时匹配足额现金,避免大量外资集中离境兑换的危机。所幸的是,人民币升值幅度仅20%,远未达到热钱30%~40%左右的目标,热钱也有些进退维谷。

   内部战线的应对比较艰巨复杂。短期任务是扩大内需,避免经济“硬着陆”,其本质核心是稀释热钱收益率,恢复国人一定程度的财产性收入,在过去两年中,作为主力吹大股市楼市泡沫的国际热钱,利用舆论诱骗国内投资者,在泡沫高峰,完成其泡沫资产与国人储蓄的置换,其后上证指数大跌70%,国人财产性收入难免损失惨重。

   把国人财产性收入在相当程度上挽救回来,是当前中国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要达成这一目标,货币政策必须到位。目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举措已经到位,汇率政策扭转了人民币持续升值也非常正确,但货币政策仍然相当保守,远未到位。

   在国内国际前所未遇的新挑战面前,在热钱已经掌控国内大量流动性,隐然成为第二央行,并收紧银根打压人民币资产价格时,央行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固守流动性总量控制,必须转变为以控制人民币资产价格的更有效目标。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出央票,将上证指数推高到3000点以上,逼迫热钱出笼追捧,从而恢复国人财产性收入。唯其如此,才能为房价“软着陆”,为创业板上市,为中国创办1万家中小信贷公司创造条件,进而为社会保障系统建立等更长期的改革攻坚创造条件。

   简言之,在中国在新多元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更有利位置的战略背景下,在“世界工厂”价值向上重估的情况下,在中国财政、税收和汇率救市已经基本到位之后,在A股已经大跌70%深幅回调的情况下,A股大反转只差大力释放流动性的信号弹。

   在世界各国比赛注入流动性的时候,在中国GDP、CPI迅速转向下行,在中国人的企业和人民现实经济行为中严重缺乏流动性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头顶巨大的“人民币流动性堰塞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