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1:20

人民日报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2010年03月01日05:22人民网任仲平我要评论(45) 字号:T|T

(一)2010年,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

中国的现代化,又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

“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以及难以名状的事件后,中国人正准备拥抱久盼的梦想,那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当世界以慨叹的目光,打量这个追赶者60余年砥砺奋发的身影,“1949—2049”这一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靠什么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靠什么续写“前半程”的辉煌与光荣?中国必须做出抉择。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七大,新的远见开始凝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传统发展方式“软肋”尽显。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的任务迫在眉睫。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新的认识飞跃升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在过去一年以前所未有的峻切,期待我们的破解之道。这一年,我们不仅有发展速度的V型反转,更有发展方式的切实突破。国际舆论敏感地指出,“这个以接近10%的速度飞翔了30年的国家,在关注GDP增速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

多一些历史眼光的人还发现,如同当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无比艰难却无比坚定;今天,这个发展中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履,同样艰难也同样坚决。

若干年后人们会看到,来自经济领域的这场深刻变革,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要抉择。

(二)这一抉择,始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

“金融危机引发的‘传染病’使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倒下,中国也面临‘失去免疫力’的危险。假如没有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低点可能会降至1%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

与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陷入泥沼,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不同,中国的金融业健康稳定,对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毫发未损,为什么我们也在这场冠名“金融”的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

问题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的自由落体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世界工厂”的光环,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这些没有自己“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更容易“沉没”。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过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发展方式与国际金融危机“双碰头”,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虽然金融风暴没有正面冲击中国,但‘发展方式病’的存在,还是使这个庞然大物趔趄了一下”。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党中央果敢科学的判断,坚定了人们以变革促转型、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穿越漫天怒吼的金融风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开始酝酿初现形态的“质变”,预示着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我国202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成人力资源强国
·我国将在3年内建成804座现代化铁路客站
·教育部长周济称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工业化蓝皮书:船舶制造位于我国行业现代化榜首
·我国将于21世纪40年代前后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