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教育新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8:59
                                                                                                                    赵连山(河北省唐山警校 063000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完善、升华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每一个新理论的问世,都来源于实践中新问题的发现。譬如,日本的“心灵教育”、美国的“生计教育”以及我国目前推广的“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但这些新理论只不过强调了教育的某些方面,并没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毛泽东同志讲过,“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3页  )教育,这项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特殊活动,也有其特殊矛盾。只有认识了它的特殊矛盾,才能够掌握它的本质。这里,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方法就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教育问题陈述管见,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活动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矛盾运动的共同结果,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一定条件下,外部矛盾运动可转化为内部矛盾运动,促使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矛盾运动共同起作用,推动事物发展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人这个客观存在物来说也不例外,只不过是我们把人的运动称为人的活动而已。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教学论专家休金娜指出:“人的变化、改造、形成脱离了人的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人的活动决定人的发展。,

        我们知道,人不同于其他客观存在物,人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人的矛盾特殊性是由人的活动特殊性来体现的。人的活动包括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实践活动三种基本形式。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广义地讲,就是人的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实践水平三方面的发展。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考察人的活动,离不开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界环境(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人在与外界的生理矛盾运动中,除直接从外界摄取阳光、空气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从外界摄取水、食物等营养物质作为生理活动的客体,使外部生理矛盾运动转化为内部生理矛盾运动,保障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生理活动中,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机能得到了发挥利用,从而促进了生理水平的提高,身体得到健康发展。由于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时温饱、舒适的感觉就会在情绪中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人在与外界的矛盾运动中,还通过生产、生活、科研等亲身实践的直接方式和学习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间接方式从外界获取“信息”(这里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整体和个体的运动及其规律),作为心理活动的客体,被人体感觉器接收,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产生感性认识,经过大脑分析理解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思想。大脑对所形成的思想进行评价,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的内心体验,产生积极的“正感情”;不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时就产生不满意、不愉快的内心体验,产生消极的“负感情”;介于二者之间时就产生“中性感情”。这样一来,“信息”经过大脑分析处理被分解为思想、感情两部分。思想、感情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人体效应器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输出,完成心理活动过程。可见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思想、感情充实提高的过程,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机能健全完善的过程。而心理活动机能的健全完善又是通过思想、感情的充实提高来实现的。因此,人的心理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思想、感情的充实提高。

       1、思想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人脑中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符合他们需要的阶级倾向性,即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这就无可置疑地决定了政治思想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发展,实质上是由诸如道德品质、社会态度、世界观、人生观等政治思想和包括自然科学、“非政治性社会科学”在内的“非政治思想”的发展来反映的。政治思想,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阶级倾向、政治去向;“非政治思想”,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智慧、智力水平。

       2、感情是人脑对所形成的思想进行心理评价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思想是感情的基础,感情是思想的升华,是思想的高级存在形式。思想和感情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与思想相比,感情有着自己的产生、发展、形成、表达及其作用的现象和规律。感情在人们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大的影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许多方面,感情的微妙作用是思想所无法替代的。

        事实表明,人的生存和发展,客观上,离不开外界环境;主观上,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所谓实践活动是指人在心理活动核心器官大脑的支配下,通过人体生理活动器官,以社会劳动(生产、生活、科研)和人际交往直接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客观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能为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进行提供必不可少的客体,使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人际交往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生存与发展,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可促使双方心理沟通,“信息”交流,共同发展。应当指出的是,人际交往中所交流的“信息”不只是思想、感情两个因素,还有情绪这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情绪是指人在生理方面的体验,感情是指人在心理方面的体验,二者非常相似,极易混淆。考虑到情绪、感情在表达、交流、作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这里将它们合二为一,按着西方心理学的说法,称之为“情感”。如此来说,人际交往所交流的“信息”则包含思想和情感两项内容。实践表明,不仅思想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情感水平同样也是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如下:

       1、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理活动是基础、是前提;心理活动是中枢、是动力;实践活动则是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与外界联系的中介和桥梁。

       2、人的全面发展,狭义地讲,就是人的体质(生理素质)、政治思想、智力、情感(心理素质)、社会劳动和人际交往(实践技能)六大方面的发展。

       二、发展与教育

       从人的活动出发研究人的发展,不难得出,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从外界获取物质、“信息”,作为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客体,使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得已进行,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实践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所以说,人的发展,关键在实践,而人的实践又是通过人直接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相联系的亲身实践和了解、掌握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间接实践来实现的。前者可使人得到自然发展,成为一个“自然人”;后者可使人得到加速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在人类社会中,人作为社会一分子,他要了解和掌握人类科学文化遗产而使自身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加速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结果。可见,继承和发扬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

        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人的发展全面性决定了人的教育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全面教育。全面教育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全面教育的内容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

       1、体质教育,是指对人的生理活动现象和规律以及如何保障、促进生理活动的进行,从而使人的体质健康发展的  教育。体质教育,旨在增强人的体质,健全人的生理活动能力(主要指运动能力、反应能力、应激能力、负荷能力、适应能力、抵抗能力等)。其内容包括人体生理学、营养保健、卫生保健和身体锻炼等。

       2、政治思想教育,是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而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思想规范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旨在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规范和较强的思想表达能力,成为统治阶级统治的维护者和接班人。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社会态度、世界观、人生观等。

       3、智力教育,是指“非政治思想”的教育,即自然科学、非政治性社会科学的教育。智力教育,旨在健全和完善人的心理水平,培养智慧,提高智力,使人具有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强大意识基础。

       4、情感教育,是指对情感的产生、发展、形成、表达以及作用现象和规律的教育。情感教育,旨在培养纯朴、善良、积极向上、理智的人类情感,使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可见,美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深体会,人类的情感是极其丰富又是极其微妙的,与思想相比,情感不仅隐含在语言(语义、语调)、文字图像(内容、书写)以及文字创作、实物创作中,他还可以从面部表情、手势、姿态中流露出来,这是思想表达所无法比拟的。

       5、社会劳动教育,这里泛指科学实验、生产、生活劳动以及文字图像的书写绘画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社会劳动知识和技能,促使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实践活动三者协调发展,为更好的认识世界,征服自然,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类服务。

        6、人际交往教育,是指对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和谐发展,并逐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距,尽快走入社会,成为社会中一分子。

        总之,通过教育,可使受教育者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目前明显对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重视不够,还没达到把他们与“德、智、体”相提并论的地步,以至没能做到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产生诸如人的兽性超过理性、心理变态以及缺乏实践能力的书呆子等社会现象,这是片面教育的失误。必须施行全面教育。在具体落实全面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此“六育”为基础的。此“六育”虽彼此独立、各成一体,但又相互交叉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六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方针;切忌平行推进、不分主次,要始终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不能忽视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这是客观规律

        2、全面教育在具体落实时,应充分根据人的个性、人性的实际情况,施行个性教育、“人道主义教育”,使人得到更加充分、自由的发展。

       3、学校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一个人完成了学校教育,还要接受更广泛、更繁杂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教育。一个社会人,终生都要受教育,也都在受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建翔著《简论人的全面学习》,《教育论丛》(津)1990年4月。

       2、卢红著《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1990年6月。

       3、高文《试论苏联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外国教育资料》(沪)1991年第一期第22页。

        4、苏志宏《从抽象分析到辩证综合—教育本质研究的思维方式转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2月

        5、樊美筠《审美化就是现代化——美育现代使命初探》,《北方论丛》,1993年5月。

        6、肖敬若《对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点认识》,《教育研究》,1994年2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d92db0100g8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