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3复习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8:02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2007年11月3日

2:44

 

第一章  绪论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这里“完全的中等教育”是使“专业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高级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以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的。

(2)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可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活动属于实践形态、高等教育事业基本上属于制度形态、高等教育思想属于观念形态,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三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三、论述题

1、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答: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2、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3、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归纳起来,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质的功能与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可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三个方面。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实现?

答: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论述题

1、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演变及其内涵?

答: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应该或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人们常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来概况高等学校的职能,这三大职能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后的高等学校最具有生命力的职能。(1)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着。(2)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至此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3)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随之出现了多所“赠地学院”,其中威斯康星大学以威斯康星思想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一、解释概念

1、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高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针是一致的。

二、简答题

1、专业培养目标:

答:(1)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的对象具体明确的规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答: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的系统深入的阐述,总的观点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有以下主要内容: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第五,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答:(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

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也会导致高等教育的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4)两种价值观的现实抉择: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人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答: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发展速度要适当。其二,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其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其四,发展终生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再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

一、解释概念

1、高校微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哥哥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可以按管理部门分成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

2、高等学校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制度中占突出地位。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程度上分它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

3、学位制度: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二、简答题

1、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1)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等。(2)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一,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其二,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其三,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3)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2、谈谈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答: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对高层次人力资源要求以市场经济方式来配置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我国将统一的招生计划改为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和调节性相结合,相应地也把统一分配制度逐步改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下,经过学校推荐,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过渡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每一种政策的实施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第一,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立就业新体制。第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资格证书制度。第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地界定和明确。第四,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第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六,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第七,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解释概念

1、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转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教师在社会系统中尤其在高等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高校教师的地位基本符合其职业特征,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比较看好的职业,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2)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第二,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第三,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第四,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2、如何理解高校教师个体素质要求?

答:为了完成高等学校的任务和适应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论述题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任何劳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1)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2)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

2、如何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一、解释概念

1、专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2、专业特色: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早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目前,多数高校还是着力于狭义的课程建设,而改革的趋势日益注重广义的课程建设。

4、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二、简答题

1、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

2、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大学教材和其他层次教材、学术论著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

1、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答?(1)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课程基础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职业化、课程国际化。(2)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一、解释概念

1、高等学校教学: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包括管理主体、管理依据、活动方式、运用因素及管理目标等因素。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1)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即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实验课教学,即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2)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是高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的主要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原则。

3、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有哪些内容和方式?

答:(1)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广义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第一,基本素质。具体为思想道德、学力职务、职业技能(普通话水平、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第二,教学状态。具体为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工作、教学改革。第三,科学研究。具体为科研立项、论文著作、应用成果、教研成果、科研获奖。第四,工作业绩。具体为教学工作量,开课门数、课程抽考、综合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年度考核、表彰奖励。第五,特色项目或特色贡献。(2)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还涉及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在评价中,要注意综合运用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使教学评价更科学,更富有成效。

三、论述题

1、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1)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高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高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简答题

1、如何认识高校科研的特点?

答:(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条件;

(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高校科研有哪些重要原则?

答:(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

(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

(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3、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答:(1)大学生从事科研的意义:高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2)大学生从事科研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科研、师生合作进行科研、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

二、论述题

1、你认为高校教师如何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答:

 

第九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简答题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二、论述题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从个体素质的要求的角度作答,结合高教任务。加强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