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46:12
第八章 德育

  1、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2、(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

  3、我国在实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课。

  4、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5、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皮亚杰)提出,美国(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体谅或学会关心模式的道德教育模式由英国(彼得·麦克费尔)所创。社会模仿模式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6、2004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中学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1)道德教育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2)政治教育是关于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它与一个国家现实的政治及其发展趋向直接相关。(3)思想教育是指对事物的态度和思想观点的教育,以个体的价值认知为核心,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4)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1)社会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3、简述中学德育的内容。

  初中阶段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高中阶段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4、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如何?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德育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1)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2)从区别来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5、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要素组成,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本互联系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式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和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②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要①注意全面性;②要注意多端性;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一方面要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要能够理解、体验和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①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教师要协调家庭、社区和学校,组织符合教育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开展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巩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形为。(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例:公开情书)(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往往就是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转化。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学生当前产生的内部品德发展需求与原有品德发展水平间的矛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表现为学校德育要求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对学生影响不一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会影响德育的效果,甚至出现负面影响。(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①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结构各要素内部的矛盾,要促进它们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结构各个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有针对性的转化。②协调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对于外部矛盾,学校要主动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形成合力;对于学校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要建立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进取向上的教师集体和要求一致、凝聚力强的育人环境和运行机制。(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外在的教育,引发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经过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成员。(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会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在的教育因素,促进自我品德发展。

  6、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教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一)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颜回"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依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五)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8、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一)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语言说服教育和事实说服教育。(1)语言说服教育。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①要有针对性;②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③引导总结。(2)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方法。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②做好充分准备;③加强指导

  (二)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①加强修养;②创建良好的环境;③引导学生。

  (三)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1)常规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①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②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③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2)实践锻炼: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③以学为主,加强指导;④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四)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①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②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③狠抓落实。

  (五)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①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②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③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

  (六)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痉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①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②目的明确,具体有度;③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9、什么是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有哪些?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一)认知模式: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1)把"学会关心"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和第三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2)目标体系应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标教材体出来。(3)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

  (3)社会模仿模式:借鉴意义: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10、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1、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有效机制。(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组织进行论证。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开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2、班级管理计划的表述形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表述),一种是(表格表述)。文字表述形式的班级管理计划一般包括标题、内容和落封款三个组成部分。内容即计划的正文,包括(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具体工作安排)。

  3、(组织实施)是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高效运行的活动。

  4、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评价标准)、(要具有计划、及时性和多元性)和(要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评价)。

  5、评价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

  6、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叫(班风)。

  7、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8、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班集体并通过班集体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9、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具有(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等特点。班会一般有(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三类。

  10、班主任与家长的通讯方式主要有:书信联系,(《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电话联系,网络联系。

  1、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2、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什么是班主任?基本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和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职责:(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4)关心学生课外生活。(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6)负责联系、协调和组织科任教师。(7)做好学生评定和奖励工作(8)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4、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是这个集体的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5、班级管理计划的内容。

  (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6、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活动的目的、名称、内容、主题、形式、方法、时间、地点和需要的器材等;(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7、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8、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9、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班级管理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管理的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人-人-人"关系,即班主任通过做人的工作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①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②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民主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坚持这一原则,不仅能够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品质,而且能激发学生及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班主任要做到: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③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3)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班级管理活动只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有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才,要求班主任做到: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②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机构;③选拔和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④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规章制度;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4)整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代表团,实现整体优化效应。整体性原则是现代系统原理的反映。要求班主任做到:①树立全局观念;②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的成长。③分工协作,统一指挥。

  10、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哪些?

  (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来的管理方式。【05年填空题】(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11、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有①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②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④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班级积极分子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培养积极分子的基本要求:①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②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3)形成良好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形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要求①确立班风目标②培养正确舆论③强化行为训练④加强榜样示范(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一个班级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计划、办法的总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认真讨论,科学合理;严肃慎重,相对稳定;反复学习,坚决执行;教育为主,不断完善。(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事实上的规章制度对班级例行问题进行的程序化管理。基本要求:①健全班级规章制度②建立组织体系③坚持一贯(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非正式学生群体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是班级中客观存在的组织,班主任应该对之进行引导,加强教育。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加强教育和引导(7)组织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13、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优等生: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

  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教育:(1)班主任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和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指那些在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4、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一)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二)生活指导。(1)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2)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3)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4)指导学生遵纪守法;(5)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5、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1)主题不能过杂;(2)要有的放矢;(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1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协调与科任教育之间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1)搞好家访;(2)开好家长会;(3)搞好通讯联系(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环节。

  2、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3、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4、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5、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

  (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6、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含义。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对待客观事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不能先有结论,再找资料加以印证。

  (2)系统性原则,是指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研究者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基于实践发展理论。

  (4)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从研究的目标、内容到方法,都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7、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选择研究课题)、(查阅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和(进行研究设计)四项工作。

  8、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9、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检索工具查找法)和(参考文献查找法)。

  10、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11、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2、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 ,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13、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方式、观察设备和记录手段;(2)根据观察目的和人力、经费,确定观察对象的范围和数量;(3)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了解观察对象;(4)当需要多个观察人员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明确观察方式,熟悉观察设备和记录方法;(5)实施观察计划,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6)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14、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

  优点: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和正常发展;可以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局限性:难以控制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偶然性;不能判断因果关系,只能研究外在行为;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资料不易系统化,普遍生程度不高;观察结果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15、长期以来,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统计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质性研究)、(叙事研究)等。

  16、教育行动研究,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17、教育行动研究根据行动研究的时间性分为(前摄性行动研究)和(应答性行动研究)

  18、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是(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

  19、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旬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0、教育质性研究的类型:生态心理学;整体民族志;交流民族志;人种学;象征互动主义。

  21、教育叙事研究,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按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分为(教师自我陈述式叙事)和(他人记述式叙事)两种。

  2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就是在对教育科学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专著)、(论文)等。

  23、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

  24、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选择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生动的材料,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引出正确的结论(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尽量体现出创新性(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