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太宗入冥记》推测玄武门之变的真实经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6:47
先简单介绍一下*传统史书*对玄武门之变的描写吧,熟悉那段历史的可以略过:
小帅哥李世民同志天才横溢只手打下大唐江山,于是他哥李建成和他弟李元吉妒嫉发狂,一心要做掉小李,下毒诬陷抢人暗杀无所不用其极,李渊也听信谗言袖手不理。武德九年(公元627)六月三日,太白金星大白天出来闲逛,李渊听说这是老天爷暗示秦王李世民要当皇帝,就以此为借口叫小李成仁,小李当然不干,上了份奏章说这是我哥我弟害我,而且这俩小子还跟后宫MM们有一腿,给老爸你戴绿帽子。老李半信半疑,回说明天你们三个混小子都到我跟前来交代情况。。。
当晚,李建成的绯闻女友张婕妤探听到李二奏章内容,密报李大。李大李四商量,李四觉得不对头,认为不该去对质,李大却信心满满地表示去就去谁怕谁,于是两只六月*四号早晨悠闲入宫。
那天早上,小李带了尉迟敬德等一堆死党猛人(他妻子长孙氏也在其中),到皇宫北门玄武门(兄弟三个上朝的必经之路)埋伏,李大李四晃晃悠悠来了,李二一现身,李四觉得不好,张弓射他,结果吓得弓都拉不满了,三次射空,李二回敬一箭,一箭穿过——在旁边观看射箭比赛的李大的咽喉-_-||||然后李四就跑,李二就追,他那天骑的“N骏”居然就在那时候马失前蹄把他摔下来了,差点让李四抓住机会过来勒死他。。。当然被尉迟给救了。李四掉头往武德殿跑,尉迟一箭把他射个透心凉,齐活儿。
然后就是双方军队打得不可开交,太子齐王手下二千兵马猛攻玄武门,大力士张公谨独立闭门,守门卫士有几只替秦王卖命的纷纷战死,有的干脆两不相帮。李二兵少,太子齐王军又声称要转头去攻打秦王府,眼看快不行了,尉迟一发狠割下李大李四的人头扔出宫外,才把他们两只的军队给吓走。尉迟又受命拿着凶器直逼李渊,老李当时在皇宫人造湖海池上划船玩,一看都已经这样了,问身边大臣,又都劝他好汉不吃眼前亏,老人家没办法,乖乖交权,承认既成事实。
这个经过,主要是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的比较详细,新旧唐书都支支吾吾。而且史有明载,这段历史被小李授意修改过,现有版本又疑点颇多,所以一千多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兴趣去探究,网上也有好多贴子的说。。。
最近我主要是看到了学术期刊上一篇叫做《唐太宗入冥记和玄武门之变》的论文,其中提到的主要史料《唐太宗入冥记》,是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残卷,后来被文化大盗掠到国外去了TT。文章先是判定《入冥记》是武则天代唐建周时的作品,由于政治风向,所以对唐朝的皇帝小李有抹黑倾向,这是前提,然后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这一句: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
一句“囚父于后宫”,似乎揭开了一道黑幕,解释了很多疑问。。。。
首先就是那个“泛舟于海池”的问题。按理说,六月*四号早晨李渊既然是等着三个儿子上朝来当面对质,还叫了一堆大臣旁观做证,那就该老老实实在预定的宫殿里凉快。就算三个儿子齐齐迟到,也最多是派人去催,哪有忽然心血来潮跑去划船的道理?难不成他想在船上开朝会?
就算老人家划船去了,后来尉迟穿甲带凶器来逼宫,一看就知道来意不善,李渊如果在船上,他怎么就那么乖乖听话靠岸,给乱臣贼子上船弑君的机会?再者,如果皇帝坐在宫里,身边侍卫可能还少点,如果上船了,就算纯粹出于安全考虑(不知道老李会游泳不:P),侍卫人数也应该加码才是吧?但整个事件中,李渊身边出现过卫士的影子吗?
要么,整个的划船情景全是编的,要么就是老李慌不择路逃上了船,后来又给逼上了岸(比如小李收拾完他的卫队后,在岸边放了一排弓箭手,声称要拿老爸当稻草人靶子),后来史官把头尾都去掉,只抓了一段划船,努力写得当时情况悠闲些,貌似老李传位是心甘情愿滴……
另,两唐书上都还提到了玄武门两方乒乓乒乓打了很久、李二左右几百名亲卫赶来增援、太子齐王兵才最终溃败的事(通鉴上没有)[注1]。这就更让人生疑了:玄武门那儿热闹了那么长时间秦王亲兵才到,那之前你们上哪儿看风景去了?
唐代史官编谎圆谎的业务水平不高啊,比现代的差远嘹^&^
其实我对“李世民改史”这事一直就有想不通的地方。他既然改,应该是努力按照封建道德的标准来粉饰自己,把自己往无辜方向打扮是吧?可是我们现在看经他修改过的、流传下来的史书,上面还是很明白地写了他亲手杀兄(特别那‘兄’是皇太子,勉强能沾得上‘弑君’这一‘最恶’的边)的事实。还有,写明了李建成当时对李世民没有做出什么威胁举动,真正抢先动手、迫使李二“自卫”的是当弟弟的李元吉——如果李世民当真是“自卫”,他也应该回射元吉啊,然后派尉迟去杀兄,末了再练练厚黑功,把“弑君”罪名推到尉迟身上,一切不就都理直气壮十全十美了?现在费了那么大劲,顶着那么重的压力去改史,结果还是留下弑兄的千古污名,他图个什么呢?
所以我之前一直是认为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基本真实,也就是做到了他自己说的“秉笔直书”,被他指使人改动的主要是之前太原起兵和唐初打江山、兄弟相争那段历史,夸大了他自己的功绩和委屈,抹黑父兄,以便为他发动政变制造合理依据。但是现在看来,如果《入冥记》里的“囚父”这句是实有所本,那么……原来……
原来他想修改隐瞒的,不是他对兄弟干了什么事,而是他对父亲干了些啥啊^&^
再具体到细节问题,传统史书上,李二差一点被李四勒死后,有一段时间是消失了,据说是被送到屋子里去休息兼遥控指挥,一直到手下人把局面搞定后,才现身扑到父亲怀里去做BL动作(吮乳恸哭)。这个当然也有可能,但是这小子的性子,打起仗来一向喜欢冲锋在前,出现在最危险滴地方-_-|||当时秦王军以寡敌众,跟太子党在玄武门打得昏天黑地,而很多禁军却两不相帮,那时候如果李二现身一呼,对已方的士气提升和对方军心打击程度可想而知,还有可能争取到一部分禁军的支持,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这种情况下,能想像这小子就安坐在屋子里纳凉、死也不出去?
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战场,需要他亲自到场去处理,所以相比之下玄武门甚至秦王府都可以放弃不顾了?
比如说……指挥抓捕、囚禁他伟大父皇的那个地方?
皇宫里地方有限,来往传递消息的太监宫女又多,无论在哪里乒乓乒乓闹出那么大动静来,想再瞒天过海,都是很困难的事。所以如果李世民决定在宫内开辟两个战场的话,可以推断两个战场基本上是同时开打的,小李本人先在玄武门内射出第一箭,做掉哥哥弟弟,这是关键性的第一步,然后急急忙忙往宫里跑,去和先入宫部队会合搞定父亲,这是关键性的第二步……敬德的主攻方向大概是在玄武门那边,当然,那里没事之后,也可能再被小李调进去吓唬老爹……敬德名气太大,之前又被李渊下过狱差点杀掉[注2],吹胡子瞪眼起来,不由得老李不怕。
《唐文续拾》里收入了一篇后来发现的参与玄武门事的将军的墓志,上面也说当时飞箭砍杀都到了李渊面前[注3],旧唐书亦有类似记载[注4],可见伏兵不仅仅是宫门一处,除非小李这不孝子把老爸也劫持到玄武门去了。
还有,关于双方兵力问题。虽然说李二手下的八百勇士要比太子私兵少,但他们是有备而来,事先埋伏好的,而东宫齐王府那边仓促上阵,短时间内人手不一定凑得齐,乱七八糟的战斗力要大打折扣的说。玄武门内外出现兵力那么悬殊的情景,实在也有点不正常,让人怀疑小李把手里的主力都弄哪去了……如果他干冒大险,在兵力本少的情形下还敢分兵双击……也就难怪他要把长孙带出来了,因为那样秦王府基本上死定了。
说到长孙,史书上说她在六月四号早上跟老公入玄武门是为了亲自勉励将士、鼓舞士气[注5],现在大家一般都当这是夫妻情深同生共死的表现,我想,假如这个“囚父第二战场”的说法能确定,那长孙出动可能还有第三个作用——她一直是秦王府里负责跟李渊后宫联络交通的人[注6],李世民要瓦解李渊身边的防卫力量控制父亲,必须在李渊身边安插内应、事先安排,而出面执行这个任务的,没有比长孙更合适的人了。等到安排具体实施的时候,她这个执行者到现场去参与实施过程,也很正常。后来李二手下的人说她和房玄龄共同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注7],如果她只是在家里安慰支持老公、在宫里打探传递消息,恐怕还当不起“策划”这一说呢。
由长孙又想到了李二告状的内容,居然是说兄弟与宫妃私通,晕死,实在有够八卦的……记得有人论证说这个告状内容不可信,因为太低级了,可是我说,这个很可能是人家李二故意的-_-||||想想看,他告这一状的目的何在啊?不就是缓一口气,争取点时间,把李大李四引诱入宫,然后半路伏击他俩吗?如果他是义正词严、证据充足地控告兄弟谋反,恐怕李大李四两只的警惕性就一下子提起来了,因为这顶帽子太大,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李建成有过杨文干事件那个“蛇咬”,心有余悸之下,就算遵命入宫,防备也一定森严,而李四那性子,可能干脆都不进宫跟李二噜嗦,直接点兵杀奔秦王府去了……
这显然不是李二想要的结果,所以,他这个告状的奏章,既要引起李渊的足够重视,召三兄弟本人来对质,又不能打草惊蛇吓着哥哥弟弟。想来想去,还有比“桃色事件”更合适的借口吗?
事涉私密,不能叫别人代为转答,所以李大李四非得本人亲自来解释不可;捉奸捉双,那时候又没照相机摄影机、血型精液DNA技术,就算当面对质,李二了不起能指使个宫女出面当人证,这口水仗打赢的机会微乎其微,可以说注定要偷鸡不成蚀把米,害不到兄弟反而显出自己的RP有问题,所以李大李四不但“必须来”,而且“乐意来”“轻轻松松地来”,抱着十拿九稳大获全胜的念头来,连卫士都不多带几个,更没有穿盔甲护身打架的思想准备……
从正常思维看,李二对老爸告状说你儿子和你女人上床这种做法,其蠢无比,水平低劣,完全不是那个平定天下的秦王所能干得出来的。李元吉跟在李世民身边打仗的时候比较多,亲眼看着他二哥神出鬼没地把敌人一个个揍趴下,不管嘴上怎么轻蔑刻薄给自己壮胆,心里却根深蒂固地不敢小瞧他家老二,所以一看李世民居然使出了这种有失水准的伎俩,就本能地犯嘀咕,觉得不该去上朝入宫。反倒是李建成一向大大咧咧的差不多就算啦,也缺乏对李二能力的直观感觉(他跟二弟一起打仗时,李二还不到二十岁呢,能厉害到哪里去),而且建成自己的能力也不错,有这份自信,可能真相信是他自己本事太大把老二逼得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了……所以就在六月四号清晨,趾高气扬地入宫接受胜利战果-_-|||[注8]
后人谈论这一黑状时,竟然把力气用在考证“通奸事件”的真伪上,完全弄错方向了嘛……
至于说因为李渊召集了大臣来“公开审理”李二的黑状,所以黑状内容不可能是皇室隐私,说这话的人,恐怕是不太了解当时朝会的形式——很多时候皇帝叫来一堆大臣,但并不都是同时接见,而是先叫几个主要的进去,商量出个大致稿子来,再叫大家进去补充参酌。
具体到六月*四日早晨,虽然朝会议题开端是李大李四兄弟玩女人问题,但是最后结果,却非常可能是对三位皇子其中的某只(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李二)进行严厉处分。这个处分的决定一下,份量太重,不是在父子兄弟之间就能解决的事,而是要向大臣、向朝廷、向天下作出交代的,所以预先把几个主持日常政务的和身份威望较高的大臣集中起来在外面等,是效率比较高的办法。
所以我推想,当时李渊的打算大概是:把相关人等都叫了来,外臣在殿外等着,三个儿子先在面前对质,对得差不多了,有一只认罪了,就把大臣叫进来,叫他们当人证“你们看着啊,这一只自己承认有罪了,可不是我这当爹当皇帝的偏心杀功臣啊”……至于认罪的原因,那是很容易含糊过去的,比如说李二“诬陷手足”,但不必提到他具体诬陷了些啥……再然后就是迅速下诏,火速执行,以免夜长梦多激得西府那群骄兵悍将生变。
所以用“大臣参与朝会”的事实来证明当时李二告状内容不可能是绯闻,说服力是很弱的。。。。就算现在开人民代表大会,仍然有个主席团会议,议论内容不是所有代表都能知道的,何况在那个时候?再者,想想李唐家风,就算宫闱秘闻泄漏出去一点半点,又算什么要紧事,比起要赶紧处置功高震主的儿子,那个的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么说的话,又想到头天晚上老李放小李回家,说不定也不光是一时心软,而是被儿子“平王窦”的陈词点醒[注9],想到这小子身边可是有一批煞星,如果当场不明不白杀 了他,不光天下人不服,秦王府那群兵将造起反来就够他喝一壶的,更别说还可能有洛阳的温大雅张亮等人举兵“为秦王报仇清君侧”[注10]……为稳定局势起见,也应 该把这个定罪过程弄得慎重些、正式些、“光明正大”些,堵天下人悠悠之口。
根据以上这些分析,偶试着推论一下玄武门之变的大概经过:
武德末年,形势已经非常险恶了,房玄龄等人帮李世民设计出了N套方案,已知的至少有两套,一套是跑到洛阳去起兵“清君侧”,另一套就是后来实施的宫廷政变。当然这时候的策划还只是粗坯,细节还得随机应变。
九年六月初,太白金星出来凑热闹,老李下决心叫小李自杀。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李世民先是搬出绯闻来反咬兄弟一口,放出诱饵,脱身回家以后又放倒消息树紧急召来房、杜、长孙、尉迟等人,决定发动代号为XXX的宫廷方案。
他的老婆大人为此已经准备很久了,六月*四日早夫妻俩一同带人入宫,先尽量隐蔽地对玄武门、李渊所在地实施包围。等李大李四露面,李二在玄武门打响第一枪,先做掉兄弟两只,随后赶赴李渊所在地,指挥手下与死忠皇宫卫士战斗。
玄武门那边,消息传了出去,太子军来攻,秦王军人数太少,全仗地利勉强守住。太子军又声称要去攻打秦王府,对此,可不是所有人都象小李夫妻一样心里有数-_-||一看没办法了,尉迟割下李大李四人头吓走太子军。
宫内,小李清除了李渊身边的防卫力量,然后……如果相信史书这一段还是真实的,那他就是叫来了敬德,让他先出面去吓唬老爸,一切搞定后自己再露头。从防卫解除到尉迟出现这段时间内,李渊说是处于“被囚”状态,完全说得过去。如果再对小李的RP不屑一些,说他干脆是自己上阵跟父亲摊牌逼迫、苦刑拷打……我也没证据能反驳你^^||||
最后,贞观后期李世民改史,主要也就是抹掉了宫内打仗囚逼父亲这一段,硬生生蹦出来个“泛舟于海池”、皇宫卫士全体隐形,弄得上下文逻辑出了大漏洞……
其实宫内第二战场这个提法,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但是论证过程往往有问题,说着说着就转成对伪君子李世民义正辞严的道德批判,说服力普遍不强……李世民当年要抹掉“囚父”这一段,是因为按照当时的道德观念,杀兄还情有可原,逆父罪无可恕,但现在偶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遵循那种价值观了……要我说,李世民杀掉十个无反抗力的幼侄,其罪恶远比踹老爸几脚要严重得多。所以本文只叙述客观过程,不涉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
注1:《旧唐书隐太子传》: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新唐书隐太子传》:接战久之,矢及殿屋。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
注2:《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注3:《唐文续拾》卷二李俨撰《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公(君绰)碑》:既竭忠勤,弥荷恩顾,寻奉(缺26字)交御辇,矢及宸闱。(杜君绰,两《唐书》无传,但在《长孙无忌传》中存名,知其为参与玄武门伏兵之人。)
注4:《旧唐书隐太子传》: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
注5: 《旧唐书后妃上》: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新唐书后妃上》: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
注6:《旧唐书后妃上》: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新唐书后妃上》:时隐太子衅阋已构,后内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
注7:《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
注8:《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
注9: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注10:《旧唐书温大雅传》: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旧唐书张亮传》:会建成、元吉将起难,太宗以洛州形胜之地,一朝有变,将出保之。遣亮之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欲图不轨,坐是属吏,亮卒无所言。事释,遣还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