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需有真情在—张仁杰与他的感恩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9:33
人间需有真情在2——张仁杰与他的感恩中国...
2006-05-27 13:08:26
大中小
还是午餐时间,还是中央电视台的第十频道,还是《人与社会》栏目,但这次不是《无言的卫士》令我感动,而是一个很普通却又做出了不普通事迹的人,他名叫张仁杰...
以下是我在网站搜索到的关于他与他的感恩中国(已做了删减、重点标注整理~~)...
转自:http://www.blogcn.com/user3/hero627/blog/29497096.html
这个21岁的年轻人,没有固定工作,却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帮助那些在城市里流浪的老人和找不到家的孩子。
他叫张仁杰,安徽六安人,现在北京。
他住在一间长1.8米,宽1米,每月租金50元,没有窗户的小屋,就是在这里,他创办了一个叫“感恩中国”的网站。进入网站,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知恩、感恩的心。
有人说他傻,有人质疑他的动机。
他反问我: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身体衰弱的老人倒在地上,你会绕过去吗?
想1000次不如做1次!
张仁杰:你来采访我,让我觉得好悲哀
联系采访张仁杰的时候,他正在北京电视台做专访。
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只是在电话里,他的声音很疲惫。他说他三天没有好好休息了,他曾经救助的三位老人忽然生病了,他这几天都在照顾他们。还有一个叫王雪萍的孩子还住在东直门医院,在电话里,他说:我张仁杰成为媒体焦点,我更难受,说明像我这样的人,大家觉得稀罕。而其实我没做什么,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当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做这些事情时,在电话里,张仁杰的声音忽然有些激动起来,他大声说: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能用爱的眼光来看世界,人与人互助友爱,这才是和谐。
张仁杰其人
21岁的张仁杰去年才到的北京。之前,他毕业于一所武术学校,到北京他的心愿就是做一个健身教练,赚些钱,让自己有份安定的生活。
张仁杰说:最初想到帮助在城市里流浪的老人和找不到家的孩子,是看到几个韩国人做善事。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每天早上都有几个韩国人买来豆浆和包子分给那些乞丐。每次看到那些乞丐感激的眼神,都会让张仁杰想到自己以前的生活。
他出生在安徽六安一个贫困的家庭,十几岁,张仁杰就流浪到郑州,在郑州,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家庭,收养了他,还送他去武术学校读书。
他说:这也许就是他最初的动机,帮助一些人,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怎么帮?他想到做网站
张仁杰开始关注露宿在街头的流浪老人,还有那些找不到家的孩子。3月1日,他的感恩中国网站又上载了几个流浪孩子的照片,这个帖子题为“我想回家”,在一个痛哭的女孩子照片下,张仁杰写道:她是个小女孩,是个哑巴。就在我拍摄结束的时候她哭了。不让我离开她,我不敢看她流泪的眼睛......
网站上还有3月3日张仁杰去东直门医院看望王雪萍的消息。
王雪萍,就是张仁杰在西苑菜市场发现的“小乞丐”。刚看到她时,张仁杰震惊了。“她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张仁杰说。
王雪萍的身世很可怜,她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被三位好心的老人收留了十几年。去年,70岁的大伯带小雪萍徒步5个月从安徽来到北京,想给孩子治疗。高达20万元的医疗费让大伯绝望,为了筹集治疗费,大伯带着小雪萍开始乞讨。
张仁杰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第一次想到了网络,把王雪萍的图片放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许她就可以获得帮助。
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仁杰的“感恩中国”建立了,他说这个网站就是要记录乞丐真实的生活,希望唤起人们的知恩、感恩之心。
小雪萍很幸运,通过“感恩中国”网站和其他热心人的介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小雪萍脚部矫正手术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完成,预计半年后可以下地走路。
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张仁杰,网络让他的慈善事业有了更大的空间。
在北京一年多,除了当过短期的健身教练和家教外,张仁杰还没有正式的工作。带来的3万元存款,只剩下不到5000元。他冬天穿的厚运动裤,还是大学生给的。
他现在的生活,大多时间都花在用他那台二手数码相机拍下那些城市的流浪老人的生活。张仁杰的背包和相机上,都贴上了“感恩中国”的不干胶贴纸,他说自己既是总编又是编辑、记者。每晚在自己不足三平米的小房子里,他把这些图片和文字发布在网站上。那时,张仁杰觉得自己找到了做人的价值。
...
张仁杰说不喜欢北京的冬天,太寒冷。他害怕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孩子被冻死。
...
网友眼里的张仁杰
在“感恩中国”网站,现在有注册会员1428人,在“感恩中国”QQ群,现在也有77人经常挂在线上关注着张仁杰。37岁的网民老猫就是其中之一。
老猫,真名叫黄伟,他在北京的一家设计院做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他在“感恩中国”论坛发的帖子里写道:
我今天下午抽空去了张仁杰的住地——海淀区的一亩园并见到了他。
他刚从东直门医院回来,我和他电话约好在西苑公交站的北京银行那里见面,我一下就认出了他。他看起来很精神,背着一个小挎包,上面贴着“感恩中国”的标志,另外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带镜头的数码相机,不过后来我发现了他的皮鞋底其实都已经裂开一个大口子了,估计穿不了多久了。
张仁杰告诉我,昨晚凤凰台播的关于他的记录片他自己都没有看,我告诉他我的移动硬盘里有视频文件。在他的小屋里,他很认真地把下集看了一遍。虽然他一直背对着我,但我发现他哭了。
后来我和张仁杰一起在外面吃饭,吃饭的时候,张仁杰告诉我,这是他今天的第一顿饭。
我是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工薪族,我现在情况比张仁杰好一些。我虽然有心,但却从没动手去做。张仁杰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已经真正地在做了,做一次比想1000遍更有价值。
对话张仁杰
...
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张:给我捐款的都是本身经济不富裕的人,吉林四平技术学校的一位下岗工人给我邮寄了100元钱,还用女儿的草稿纸给我写了两封信;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给我20元钱;一位高三的学生夹在信里给我寄了40元钱,都是1元、5毛的,这些钱不知道他保存了多久,也不知道是他多久的生活费。还有一位湖南人给我邮寄了一双鞋子、一双袜子。收到这些,我泪流满面。我只是觉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
记:你现在的心愿是什么?
张:希望大家不要有那些防备心理,多些关爱,尤其是对那些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可怕的,在我眼里,人没有什么高低之分,那些乞丐也有人格。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人与人的互助。我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互助友爱的风尚。

这个小屋不到3平方米。
张仁杰说,这张图说你可以这么写:张仁杰和他的“感恩中国”网站办公大楼。
说完,他爽朗地笑了。
而他的最后所说的心愿也正是我想要说的!!!!
还有,转自:http://www.yangfan.org/article.asp?id=9
他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工作,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比他更加卑微的人―――乞丐、残疾人;他创建了“感恩中国”的个人网站,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生活在底层的弱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让这些弱者感受到一丝温暖,尽管,他的行动和义举常常被称为――卑微的救助
...
2005年12月24日,西方人的平安夜。以“坚定的无神论者”自称的张仁杰,几天前就和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的段冰、曹恩祥商量好,来一次“平安夜送温暖”活动。
晚上10时,估摸着乞丐们该回到露宿点了,三人背着碗装方便面和热水瓶,沿路寻访。每递上一碗冒着热气的方便面,张仁杰都说,赶紧回家吧,这里会把你冻坏的,没有钱我帮你买车票。有个乞丐已经睡着了,张仁杰在他身边放了三碗没拆封的方便面。
大学生们管张仁杰叫“张记者”,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工作。2005年夏天,他建起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感恩中国”。
他在背包和相机上,贴上了“感恩中国”的不干胶贴纸,就像电视台的话筒上装饰的台标那样。遇到真正的记者时,他也会毫不含糊地自我介绍说,我一个人,既是总编、摄影,又是编辑、记者,我们是同行!他有他的道理:网络也是媒体嘛。
这个“光杆总编”这样介绍自己的生活:白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五道口附近,观察乞丐们的行踪,用那台二手数码相机拍下他们的生活,到了晚上,再逐个巡访乞丐们的落脚点,看看他们是否安睡。他常常等到夜里12点以后,去敲楼上朋友的房门,把网线插到人家的网络端口上,再回到自己的小屋,把拍摄的照片倒到那台二手电脑里,再更新网页———他没有钱装网络,只有等别人睡觉了,才能“蹭”网用。
...
王雪萍,就是张仁杰在西苑菜市场发现的“小乞丐”。她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王雪萍患有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幸亏三个热心的老汉收养了她,并抚养了十几年。去年,70岁的大伯带小雪萍来北京,打听治病的法子,却被告知,至少得20万元才能治好。为了筹集治疗费,大伯带着小雪萍开始乞讨。
他们很容易让人产生怜惜:大伯的腰不好,永远驼着背,头发全白,鼻子因为常年感冒流鼻涕,被捏得通红,眼珠泛着灰色,浑浊不清。他把绳子搭在肩头,另一头系着小雪萍坐着的木板。小雪萍一口一声叔叔阿姨,特别乖巧伶俐。
张仁杰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可他自己连工作都没有,他甚至不能带小雪萍回家住———他的那个所谓的“家”,月租金只有50元,是楼梯下隔出的一间只有一米宽、两米长的没有窗户的小房间,小得连一个人转身都困难。一个钉在墙上的小书架、一张小书桌,一把小椅子,占据了全部的地面空间。
每天回来,他必须先关上门,转身,摊开双臂、叉开双腿,抵在墙上,像只壁虎一样,爬到书架上面,把折叠床板放下———这就是他的床了。床头还堆着一些杂物和衣服。张仁杰总是开玩笑说:“我这屋子,比空间站的利用率还高。”
王雪萍和大伯乞讨,每个月收入400元,去掉150元的房租,加上一些开销,最多只能攒200元。什么时候才能凑够20万元呢?张仁杰想到了网络:商业网站每天都有好几千万访问量,把王雪萍的图片放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为她捐款。
在联系商业网站屡屡碰壁后,他想到了自己建网站。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仁杰把自己的博客改成了个人网站。他给网站取名“感恩中国”,主要刊登反映乞丐们生活的纪实图片和文字,希望“唤起人们的知恩、感恩之心”。
通过“感恩中国”和其他热心人的介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为王雪萍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小雪萍脚部矫正手术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完成,预计半年后可以下地走路。
...
和小雪萍住一个病房的,是来自福建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小文和小武。他们患有脑瘫,双腿畸形,只有拄着拐棍才能勉强站起来,要父母拉着板车送他们去学校。在福建媒体的帮助下,残联、妇联和好心人,给他们凑了1万多元来北京治病,却被骗子骗去了一半。张仁杰知道后,帮着他们查找骗子、联系善款。孩子们都叫他“感恩叔叔”。
“感恩叔叔”对未来有很多设想:等网站流量大了,等有人给网站捐钱了,除掉自己的生活费,其他的全设“感恩中国”基金,给小雪萍这样的孩子治病。但眼下,他显然连自己的生活也安排不好。
来北京一年了,除了当过短期的健身教练和家教外,张仁杰还没有正式的工作。带来的3万元存款,只剩下不到5000元。他毫不遮丑:自己身上穿的厚运动裤,还是大学生给的。
...
“要知道,我的朋友还有区长呢,和他们吃饭,常常一顿就吃2000多块。好几次散席,我都借口上厕所让他们先走,然后回去叫服务员把剩菜打包,带回去给那些乞丐。”
...
2005年12月初,北京骤然降温。张仁杰更加频繁地往五道口城铁桥下跑。“我常常在深夜悄悄地摸摸老人们的鼻息,万一他们晚上冻死在这里怎么办?”张仁杰担心地说,“那几天最怕北京会下雪。”
12月5日这天,北京的气温降到了零下9摄氏度。张仁杰照例到五道口附近“巡街”。远远地看见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迎着风颤颤巍巍地挪动着,两手紧紧抱着一团破棉衣。他带老人去附近的小饭馆吃了一碗热汤面后,把老人送到海淀区救助管理站。
临走时才发现,这位叫于雅珍的老人,双脚只缠着几层塑料袋,冻伤的脚面已经开始流脓。张仁杰二话没说,把自己脚上的袜子脱给老人。平安夜前一天,他第三次来到救助站。老人脚上的伤口已结疤,他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12月30日,天气阴沉下来,似乎要下雪了。张仁杰看完王雪萍,去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搜罗了些旧衣物,送给那些乞丐,又帮他们搭好简易棚子。路上,他忿忿地对同去的记者说,我最讨厌那些把乞讨者称为“骗子”的人了。有人说这些乞丐白天化装乞讨,晚上穿得漂漂亮亮地去肯德基吃饭,这怎么可能啊?我天天跟踪他们,他们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他有时也冲乞丐们发火:“上次给你的衣服呢,怎么不穿,是不是又拿回家给儿子媳妇了?”“都快过年了,你怎么还不回家,让孩子和你一起受冻!”
...
这种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让张仁杰联想起自己的童年。他家经济条件不好,十几岁时,他流浪到郑州,一度靠捡垃圾为生。幸亏遇到一个好心人,送他去武术学校学习,还给他生活费。他认这个好心人为养父。正是从那时起,“感恩”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张仁杰的心田。
养父夫妇都过世了,张仁杰觉得,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感恩”。在决定帮助王雪萍之初,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投入那么多情感。“你瞧,雪萍做手术我得管吧,恢复我得管吧,等她将来好了,上学我也得管吧,还有小文、小武,还有那些城铁下的老人,他们虽然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可看着他们我的良心受不了。我起码送走过几十个老人。能让他们回家过年,我就放心了。”
有时,他也承认这些事情会让自己变得很烦。因为他从来不曾预料,帮助别人,会把自己的生活也卷进去。他只有21岁,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
“靠个人的关注是一种心态,靠政府的关注是一种制度。我希望能唤起政府的重视,尤其是政府的高层官员去关注这个事。只有靠制度救助,小杨丹才不会死。”
...
相关在线和下载视频:http://www.yangfan.org/article.asp?id=83
感恩中国网址:http://www.owe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