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课时量调整的迫切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3:29

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课时量调整的迫切建议

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教育改革大踏步发展,新课程方案正全面实施,学校的正常授课时间已经按照五天工作制进行,学科课时有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量调整到每周12节,与理化生、政治、信息技术课持平,已经到必须提出的时候了。

首先,历史、地理每周14节的课时量规定,源于1985年河南省颁发的文件。到今天已经20多年了,还在坚定不移的实施。当时的规定是鉴于历史、地理学科没有作业批改任务而作出的。当时,史地学科强调双基教学,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多,给人们留下了史地学科简单易学的印象,导致长期以来形成的难以纠正的认识偏差。现在史地两科的作业批改量一天天增多,从一种到多种,作业的阅读篇幅也大,每个问答题都是一篇小论文;这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和各种模拟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专业教师每个人带班数量多,需要面对的学生人数多。这一点领导们应心中有数,特别是学校的业务主管领导。在时间缩短,任务加大,劳动量增多的情况下,仍按照原定课时量去执行,如何以理服人?

其次,历史、地理课的容量和难度,繁杂的结构和宽泛的知识体系,已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想象到的,特别是史地学科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思维含量不断增多、理论水准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课需要教师从整体上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具体问题,除把握基本的阶段特征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历史地图以及精彩的原著片断来说明分析,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原因挖掘,对同类的历史问题,进行差异分析,不同类的作近似分析;教师还应有比较宽宏的政治、哲学、经济常识、文学艺术知识,对自然科学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才不至于在历史课的讲授和问题解答中陷于尴尬境地。因此,丰富的历史课堂不是几个故事就能支撑的,深刻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养成,不是仅仅靠背诵就能达到目的的;教师必须通过历史课堂,将宏阔的历史视野、客观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评价力度,民族性的文化价值,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也必须在不畏艰难中,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尤其是高考问题,探索规律,准确地把握它,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实在的,讲好一节历史课很难,讲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则非常难!地理课亦是如此,就人文地理来说,区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物产矿藏、地貌特征,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产业布局等无所不包,就自然地理来讲,天体物理、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土壤化学、矿岩成分、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学说等无不囊裹。今天人们关心的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植被破坏、灾害性天气,以及人类工业化飞速发展带来的其他负面效应,无疑都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可见地理学科的范围之大、难度之深。历史、地理的社会性研究,学校的课程设置,正说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性,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科学性。如此的课程,为什麽她的价值、存在意义非逊于其他课程不可?衡量的标准是何?

其三,伴随着高考教育,有些课程量调了下来,新设的某些课程开始就从每周的低量化起步,历史、地理学科的课程量,仍保持不变。例如:英语科自20世纪末以来,课程量从每周12节下调到10节,理由是在高考中英语为主科,文件下达与否,姑且不论,全省高中的执行皆同;信息技术科在高中开设始,便是从每周12节起步的。这里面反映出以下问题,就是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是可变化的,既然英语科可以调整,那么其他学科在发展中理应有同样的机会;既然新设学科可以从课程量上低起点,那也意味着,历史、地理学科下调劳动量是应该的。这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是相符合和一致的,体现了党中央对时代发展的科学预见和高瞻远瞩。因此,这给历史地理学科课程量问题的解决提供着依据与先例。

其四,学科和技能不分主次。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不是绝对的分主次发展;文科和理科如同人的左腿和右腿,少了哪条腿人都不可能正常行走。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技能,具备了一种技能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不需要其他技能,或者说他可以反对别人拥有其他技能。但不管具有何种技能,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教育的职能首要的是育人,其次,才是传授技艺。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地理包括政治学科在养成人们的道德水准、培养公民的崇高责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仅仅拥有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的人,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缺乏理性的思想、行为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难以避免。在爱因斯坦看来,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既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更应该具有高尚的人类道德修养。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不分种族、民族,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过上美好生活成了共同的愿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争的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坚持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国际上,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政和外交。今天,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了必然趋势,打破知识壁垒,提高全民族素质已不可阻挡。因此,我国教育的发展中,学科的主次关系将被淡化,它们之间的交流和互补将是方向,平等、平衡发展将成为主流。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让各学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五、按高考分数布局来确定学科地位,依此规定学科课程量,也的确是一种模式。不管以后怎麽发展变化,现今,除语数英三学科按150分计算之外,文科综合政史地三学科的总分是300分,每科均为100分,这一点与理科综合理化生三学科300分的总分持平。

总之,我们的迫切建议,需要通过领导们宽宏的海纳,积极地了解和果敢的采用,将建议落实。这应是学校的幸运,是教育的幸运,是社会科学的幸运,!她将惠及学子,泽被后世!

 

 

政史地组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