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集体领导原则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8:40
中国古代皇帝为从制度上防止腐败所做的尝试之二:唐朝集体领导原则 [麦浪] 于 2004-05-26 19:03:58上贴

唐朝集体领导原则


中国古代的皇帝,尤其是那些英君明主,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国家的败亡有的是因为内乱,有的是因为外患,但归根到底还是一样,那就是政府腐败,腐败了,才内乱,腐败了才抵抗不了外患.所以,皇帝们为了永保江山,动足了脑筋.在制度上防止腐败,那也是用足了工夫的.

本文讲其中的一个制度,唐朝中央政府的集体领导原则.

一 制度设置概况

唐朝的中央政府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的,这个集体就是由宰相组成的领导小组.
宰相这个职位称呼起于隋代,但只是口头称呼,正式的名称始于唐朝.
唐初,设立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三省机关实际都是相府,以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之职权,实际上都是宰相.后来相府和宰相的名称变化较多,但宰相的实际职位没变.
除了三省长官为宰相外,其他级别较低的官员如六部首脑等也经常兼职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非常多.唐代21君,共任用宰相368人.其中进士出身141人,还有许多以功勋拜相的,有以文章好拜相的,应该说大多不是是泛泛之辈.在武则天时期,宰相多为五品六品的官,政绩突出就被提拔为宰相,而且往往等新官三把火烧完,就罢相,又有新的宰相进入中央政府.所以武则天时期虽然中央政府人事变更频繁,但老百姓日子却不错.

二 运转情况
在唐太宗时期,执行三省分立的制度,互相牵制,然后再运行大事由宰相们集体议论的原则,政治相当开明,官员也非常廉洁.开始宰相们并无固定办公衙门,有时在中书省,有时在门下省开会,上午议论完下午各回自己的衙门.后来专门弄了个办公室,叫政事堂,专供宰相们集体办公用.
在这个制度下,一些重大的政治措施往往是由宰相们集体署名后交给皇帝的,不象明清时期奏章多为个人(联合署名往往被弹为朋党),应该说在唐朝前一百年运转很好,尤其以唐太宗和大周时期最理想.武则天能当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观点更能被宰相们认可,而高宗和各皇子不如.要知道那一时期的宰相名人辈出如狄仁杰等.

三 制度的败坏

在议政宰相中有一位宰相负责起草议论结果,成为”执政秉笔”.显然这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为了议事的公正,排除私利, 执政秉笔十天一轮换,甚至实行过一天一轮换.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唐明皇后期年号),杨国忠,李林甫长期霸占执政秉笔的位置,从而在宰相集体中成为实际上的”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体领导原则从此败坏.

四 分析

(1) 该制度的建立,纯粹是因为唐太宗篤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他废承相而设多宰相的集体,显然是一种采集集体智慧的措施,而不是一种权力委员会,说白了,宰相集体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宰相们开会研究后的结论,对皇帝并无法律限制力.
(2) 改制度的执行完全靠皇帝自觉.他皇帝要不自觉,别人毫无办法.有时宰相们议论多日的东西,皇帝就是不要,也是常有的事.
(3) 皇帝个人的喜好决定了一切.李隆基虽然没有废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但是他只信杨国忠,别人当执政秉笔报上来的东西他都发回重议,几次三番,大家知道自己起草的东西没用,都请杨国忠代劳,杨就成了首相,唐太宗的初宗至此全废

五 结论
是皇帝破坏了一个好的制度.
任何监察制度,任何制衡制度,只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拥有无上权力,不受制衡和监察,这个制度,早晚有一天要崩塌,腐败是免不了的,亡国也是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