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8:12
孫中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7年11月)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政治家。關於「孫中山」的其他意思,詳見「孙中山 (消歧义)」。 孫文

中華民國國父 現任 就任日期
1940年4月1日
中華民國第1任臨時大總統 任期
1912年1月1日 – 1912年4月1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袁世凱
中華民國非常(時期)大總統 任期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前任 第二次護法運動,非常時期就任 繼任 陳炯明事件,護法運動被迫終止
 中國國民黨永久總理 現任 就任日期
1919年10月10日
興中會會長 任期
1900年1月 – 1905年8月20日 前任 楊衢雲 繼任 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合併為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總理 任期
1905年8月20日 – 1912年8月25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數政黨
合併組成國民黨
國民黨理事長 任期
1912年8月25日 – 1914年7月8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國民黨改組重建為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總理 任期
1914年7月8日 – 1919年10月10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總理 任期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日 前任 永久總理 繼任 國父逝世
張人傑(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大清帝国廣東香山縣永寧鄉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58歲)
中華民國北京市協和醫院 籍貫 廣東省香山縣中山縣中山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 首任妻子盧慕貞1884年 - 1915年
末任妻子宋慶齡1915年 - 1925年
大月薰
陳粹芬
未行結婚儀式或未得孫家祖譜承認不計 學歷
  • 夏威夷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
    1882年
  • 夏威夷檀香山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肄業
    1883年
  • 香港拔萃男書室(Diocesan Home)肄業
    1883年
  • 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肄業
    1884年
  •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醫科學校肄業
    1886年
  •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892年
經歷
  • 創立興中會,發起國民革命
    1894年11月24日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
    1896年 - 1897年日本橫濱
  • 創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
    1898年
  • 創立「中華革命軍
    1904年1月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 中國同盟會總理
    1905年8月20日 - 1912年8月25日
  • 與眾革命烈士創建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
  • 中華民國第1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 - 1912年4月1日
  • 國民捐總會總理
    1912年
  • 國民黨理事長
    1912年8月25日 - 1914年7月8日
  •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年7月8日 - 1919年10月10日
  • 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1917年9月10日 - 1918年5月4日
  •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制)總裁
    1918年7月5日 - 1919年8月7日
  • 改組中國國民黨
    1919年10月10日
  •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元帥
    1923年3月2日 - 1924年3月12日
著作
  • 民權初步
  • 孫文學說
  • 實業計畫
  • 倫敦蒙難記
  • 三民主義

孙中山,原名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載之日新逸仙,譜名德明,幼名帝象,是醫師、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或「中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目录

[隐藏]
  • 1 名號
  • 2 生平
    • 2.1 早年及革命思想發源地
    • 2.2 革命思想發源地
    • 2.3 革命期間
  • 3 中華民國成立
    • 3.1 臨時大總統
    • 3.2 二次、三次革命
    • 3.3 聯俄容共
    • 3.4 革命尚未成功
  • 4 遺書
    • 4.1 家事遺書
    • 4.2 國事遺書
  • 5 國父名稱的由來
  • 6 思想/措施
  • 7 信仰
  • 8 國籍
  • 9 家系
    • 9.1 家族
    • 9.2 兄弟姊妹
    • 9.3 妻妾
    • 9.4 子女
    • 9.5 孫
    • 9.6 孫女
    • 9.7 外孫
    • 9.8 外孫女
  • 10 評價
    • 10.1 違背三民主義的負面評價
    • 10.2 主張出賣中國國土及權益
    • 10.3 滥用民族主义
    • 10.4 台灣
    • 10.5 中國大陸
  • 11 著作
  • 12 有關影视
  • 13 軼事
  • 14 註釋
    • 14.1 参考文献
  • 15 延伸阅读
  • 16 參見
  • 17 外部連結

[编辑] 名號

孫文除了本名與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亦用過大量的中文英文日文化名筆名[註 1],多是為了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而取的,部分則在於宣揚革命或是表達人生期望[1][2]

1911年辛亥革命中華民國1912年成立以後,孫氏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在歐美,孫氏以其號「逸仙」或全稱「孫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聞名於世。

性質 名字 释义 譜名 德明 族譜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字,乃親人為其請求「北帝」神,護佑之意。[註 2] 名 文 在家鄉上學時所取的訓名。 字 載之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號、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1883年香港基督教受洗時的署名,亦即教名[註 3] 號、教名 逸仙 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 羅馬化 Sun Yat-sen 「孫逸仙」的英文拼寫。因孫氏曾任醫生,故常被尊稱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為掩護於日本流亡之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孫氏投宿旅館時,想到附近有華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該家族成員中山慶子明治天皇生母,同時孫文亦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之舉措,便為其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長雄 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 慣稱 孫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文的慣稱。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中华民国歷史教科书亦採用此說。[註 4]

至於「孫大砲」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砲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8] [註 5]

另外,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列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及革命思想發源地

孙中山19岁时的照片

孫中山先生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八歲時入私塾接受四書五經教育,並於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1879年,14歲的孫中山先生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中山先生在當地英国圣公会史泰利主教创办的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後入籍美國,獲得美國公民身份,得到了美國護照及受美國政府保護。後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 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Punahou School,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先生有信奉基督教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不久因毀損村中北帝廟神像,為鄉人不容。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基督教公理會接受洗禮,並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並獲當時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孫中山先生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在廣州行醫期間,常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廣州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邊加上水字旁,成為?汶?。

[编辑] 革命思想發源地

此章節可能需要进行清理,以符合维基百科的质量标准(2010年1月24日)
请尽量协助改善这篇条目,详细信息请参见讨论页

1883年起,孫中山曾先後在香港拔萃書室中央書院香港西醫書院讀書。孫中山曾回憶說:「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肆業。」而這所英文醫校即香港西醫書院。香港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產生之地。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中山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我每年回香山二次,兩地相較,情形迥異,香港整齊而安穩,香山反是… … 外人在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 研究結果,知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 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895年2月21日,孫中山召集志同道同合陳少白楊鶴齡尤列等建立香港興中會。該會所設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外懸「乾亨行」商號招牌做掩護。香港興中會會員入會時,須高舉右手對天宣誓,其誓詞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鑑察。」從1895年香港興中會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十六年間,孫中山發動的十次武裝起義中,有六次是香港興中會同盟會香港分會,以香港為基地秘密發動的。香港既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的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避難場所。孫中山在皇仁書院的註冊紀錄漫畫:孫中山、陳少白、楊鶴齡、尤列共商反清大計。漫畫: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然而,在清政府的壓迫下,港府在1896年頒發放逐令,不准孫中山進入香港,為期五年。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6月《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夏威夷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時楊衢雲謝纘泰等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楊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

[编辑] 革命期間

孫文上海故居

1895年2月21日舊曆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利用傳統宗教信仰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天德」,即英語President的音譯),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港英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1896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清廷的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台灣日治時期日本臺灣總督府 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稱惠州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革命时期的孫中山,攝于1900年8月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成為致公堂「紅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洪門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15,000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先抵越南河内,继续策划革命起义,5月命余丑举行潮州黃岡起義,歷6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10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12月,孙中山被越南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南下南洋,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會總部,后搬迁到槟城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成功擊退,掌控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的革命黨咸起響應,終推翻清朝。據統計,自1894年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今翻譯為丹佛),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0]

次數 時間 革命經過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起義 1900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9月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湖。 防城起義 1907年 9月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 鎮南關起義 1907年 12月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 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 1908年 4月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武昌起義 1911年 推翻滿政府

[编辑] 中華民國成立

[编辑] 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後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红楼”。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9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孙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4月1日親自去參議院宣布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孙中山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编辑] 二次、三次革命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註 6]袁世凱嫌疑為元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1913年8月2日由上海德國船舶潛逃至福州,之後轉往台灣基隆,隨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濃丸赴日本尋求援助。在日本政府的默許下,孫中山經門司神戶,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註 7]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称帝,1916年5月1日孫中山回到中國,住上海租界。5月9日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1917年7月張勛復辟,孙号召护法,广东省长朱庆澜邀孙赴粤,程璧光海军独立,载孙、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南下广州。抵达广州之时,段祺瑞“保護共和”,拒绝恢复被张勋廢止的1913年選出的國會。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旧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8月,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11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1921年4月2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制為總統制,4月7日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又称作三次革命。孫中山於5月5日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註 8],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编辑] 聯俄容共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後,同蔣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苏联支持的中国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後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註 9]

1923年1月16日,陳炯明部被拥护孙中山的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退守东江。孫中山得以在2月21日回廣州,不再称呼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12月29日,孫中山落實接受列寧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在蘇聯援助下,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並以蔣介石為校長。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討賊軍,以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事,此時健康已急轉直下。

[编辑] 革命尚未成功

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

孫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後即開始病發,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進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全肝已堅硬如木,癌細胞四處蔓延,無法割治。2月18日出院,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改以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情況有所好轉。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藥,繼續用西醫治療。此期間湯爾和與汪精衛對中西醫治療爆發爭論,湯爾和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對中醫治療加以指責。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60歲,孫中山臨終時同意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孫中山的死訊:

「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脉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同日,胡漢民飭令各地停止宴會:

「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員纏黑紗一月。」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弥留之际,孫中山提到国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14]

[编辑] 遺書

總理遺囑的國事部分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他在兩份遺囑上簽署(另外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起草了所謂《致蘇聯遺書》致蘇聯遺書全文: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编辑] 家事遺書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编辑] 國事遺書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註 10]

[编辑] 國父名稱的由來

孫中山先生畫像

孫中山於民國14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但是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在不同的场合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或是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後,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金陵汪精卫建立的親政權也尊崇孫中山,並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陳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不過,中國共產黨無論在建政前或後,都尊稱孫氏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16],民間則有人沿袭民國時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享有較中華民國時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時也被人進而尊称为“国母”。[17]

中共的[20024]号文件2002年11月修订的《关於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紀念館。”另外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教育部也曾在2007年建议修改不适当用词,如“国父孙中山”应该为“孙中山先生”。有些人认为是民进党政府进行去中國化

[编辑] 思想/措施

孙中山手迹,“天下為公”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中國道統和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兄弟(我)所獨創」(孫文語)。

  • 孙文:“中國有一個道統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
  •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 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畫
  •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 天下為公
  • 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编辑] 信仰

宗教方面,孫中山青少年時就有無神論思想,否定有靈,還打斷神像之手。孫中山早年遊家鄉北帝廟時曾折斷佛手,並說:「佛若果有靈,能即禍我!木偶由人而作,豈能操人禍福哉?」參考:胡去非編:《總理事略》。十二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後來又在教會學校讀書,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在香港拔萃書室加入基督教。從事革命事業成立興中會後,利用宗教進行革命。民國成立後,主張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設方面的功效,如說「佛教為救世之仁」。到了後期,孫中山對宗教進行了批判[18]。他就自己對基督教的態度轉變作了回顧:「予於耶穌教之信心,隨研究科學而薄弱。予在香港醫學校時,頗感耶穌教之不合倫理,固不安於心,遂至翻閱哲學書籍。當時予之所信,大傾於進化論[19]他指出:「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20]。又曾就西方對中國的宗教侵略抨擊:「他們用政治力和經濟力來掠奪中國人的物質還不算,又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師倚仗著他們的國力,包庇教民,干預詞訟,欺壓其教以外的人,無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21]

孫中山論宗教和民族的關係:

「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猶太兩國,已經亡了許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至今還是存在。他們國家雖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就是因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猶太人,散在各國的極多,世界上極有名的學問家,像馬克斯、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在像現在英美各國的資本勢力,也是被猶太人操縱。猶太民族的天資是很聰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雖流離遷徙於各國,猶能維持其民族于長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也是因為他們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極深的民族,像印度,國家雖然亡到英國,種族還是永遠不能消滅。」

孫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義信仰團結革命同志。他曾說:「宗教之所以能夠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們有一種主義,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了主義,便深入刻骨,便能夠為主義去死。因為這個原因,傳教的人往往為本教奮鬥,犧牲生命亦所不辭。」「我們國民黨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國政治,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我們的這種主義,比宗教的主義還要切實。因為宗教的主義,是講將來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們的政治主義,是講現在的事和人類有切膚之痛的事。宗教是為將來靈魂謀幸福的,政治是為眼前肉體謀幸福的。說到將來的靈魂,自然是近於空虛;講到眼前的肉體,自然有憑有據。那麼宗教徒宣傳空虛的道理,尚可收到無量的效果;我們政黨宣傳有可憑據的道理,還怕不能成功嗎?!」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孫中山曾論及民族主義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關係:「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中國人黃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成。祖先是什麼血統,便永遠遺傳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統的力是很大的。」

孫中山論三民主義信仰:

「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编辑] 國籍

根據李筱峰在《自由時報》的專欄[22]一九八一年喬治亞大學的Thomas W. Ganschow教授研究,證實孫文是正式擁有美國國籍美國公民。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美國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ves)查得到,孫文是以出生在夏威夷為理由取得美國國籍,時間在1904年3月14日。孫文在申請美國公民的申請表中填寫他是1870年11月24日出生於夏威夷歐胡島上的Waimano。孫文取得美國國籍之後不久(1904年4月7日),從夏威夷前往舊金山時,曾引起美國移民局官員的懷疑,結果被扣留在港口,最後找了親友作偽證,證明他「確實」出生在夏威夷,始保住了他的美國國籍。[註 11]

[编辑] 家系

孫中山与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後排左数第五位孫中山母親楊氏葬於香港飛鵝山百花林1915年孙中山宋庆龄日本东京结婚

孫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說”和“東莞說”兩種说法。“紫金說”由廣東學者羅香林1920年代提出,他認為孫中山的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紫金縣公館地區,與翠亨的孫氏不同宗。“東莞說”为孫中山故鄉的翠亨孫氏所提出,此说認為孫氏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主要依據為孫中山家族的族谱羅香林的“紫金說”提出之後,一直與“東莞說”針鋒相對,故而产生了關於孫中山祖居地的爭論。“東莞說”一直是被社会主要接受的说法,現在孫氏家族的長子嫡孫孫滿等親屬後代均亦認同。虽有“紫金說”与“東莞說”两种學說的争议,但孫中山的祖先從東莞遷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况,則是被公認的。

[编辑] 家族

  • 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
  • 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
  • 父親:孫達成1812年1888年),
  • 母親:楊氏(1852年1910年),

[编辑] 兄弟姊妹

  • 長兄:孫德彰
  • 姊:孫妙茜
  • 妹:孫秋綺
  • 另有一兄:(孫德佑)五歲早夭,
  • 另有一姐:(孫金星)亦早夭,

[编辑] 妻妾

  • 元配:盧慕貞1867年1952年
  • 日本妻子:大月薰
  • 陳粹芬[註 12]
  • 末任宋慶齡1893年1981年),(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

[编辑] 子女

  •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 長女:孫娫[23]
  •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

[23]

  • 日本籍長女:宮川富美子(與大月薰所生)(1906年生)

[编辑] 孫

  • 長孫:孫治平 (1913年生)
  • 次孫:孫治強 (1915年生)

[编辑] 孫女

  • 長孫女:孫穗英 (1922年生)
  • 次孫女:孫穗華 (1925年生)
  • 三孫女:孫穗芳 (1935年生)
  • 四孫女:孫穗芬 (1936年生)

[编辑] 外孫

  • 王弘之孫婉王伯秋之子)
  • 戴永豐孫婉戴恩賽之子)
  • 宮川東一宮川富美子之子)

[编辑] 外孫女

  • 王蕙孫婉王伯秋之女)
  • 戴成功孫婉戴恩賽之女)

[编辑] 評價

File:1191667536.jpg孫中山經常被視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香港的一些親台團體也經常以印有孫中山遺像的橫幅,抗議北京政府對香港民主政治的干預。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高等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英文日語,有醫生資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的確是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滿清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中正或毛泽东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黄兴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中山、黃克強兩人並稱「孫黃」。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致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只是有些人認為他不應該被稱為國父。

[编辑] 違背三民主義的負面評價

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亦遭到一些負面評價。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以下列事例。

  • 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教仁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世凱黃興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世凱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
  • 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
  • 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註 13]

[编辑] 主張出賣中國國土及權益

  •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
  • 1915年袁世凱圖謀在全國復辟帝制,日本駐華公使便向中國政府提出著名的“二十一條”。袁世凱不願接受,又不敢拒絕,有意讓秘書把這事放出去,讓國際組織出面干涉。然而各國政府無力管這事,海外留學生又把這事回傳到國內,舉國上下一片譁然震驚。孫中山看到機會來了,便於當年3月14日密函日本外務部政務司長小池張造,提議只要日本政府推翻袁世凱政府,由他上臺當大總統,一切好說話。為恐日本政府不肯,他在提議中所立的惠策超過了“二十一條”。在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14年5月11日,孫中山已密函日本政府一個叫大隈的官員(首相大隈重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時孫中山落荒在外,大隈對他的空頭支票不感興趣。[24]
  • 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帝國。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东亚战争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国
  • 1917年6月,北洋政府府院冲突,段祺瑞主张对德参战,黎元洪国会多数议员反对对德宣战,孙中山也反对参战。德国政府为了利用孙中山政治影响,密赠孙中山一笔巨款,一说是200万元,一说是150万元[25][註 14]
  • 有些人認為,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中俄密約,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 國學大師也是革命派重要人士章太炎,指控孫文:「少年無賴」、「小器易盈」、「身擁厚資」、「豢養妻妾」「所不食」,甚至還勾結外國“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註 15]

[编辑] 滥用民族主义

  • 孫中山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中,曾经利用汉族中针对满族民族主义情绪,为明朝的专制统治者写下祭文。这与革命党反对君主专制、拥护民主共和的精神并不相符。
  • 劉宗正批評孫中山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指出孙中山试图宣扬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歷史上說,我們四萬萬漢族是從那一條路走來的呢?也是自帝國主義一條路走來的。我們的祖宗從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義第四講)、「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民族主義第一講)[27]。“有人說,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28]2005年代,一些學者則質疑,與漢族體形、血統、語言、宗教、生活習慣根本不同的維吾爾族都能算是中華民族,為何文化與漢族相似的日本朝鮮越南反而不屬於中華民族呢?因此認為孫文理想中的中華民族,是充滿著種族優越感(ethnocentrism)與專斷霸權主義,且毫無民族人類學、種族學與文化關聯根據的虛構名詞。[29]

[编辑] 台灣

孫中山當初便因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而加深其推翻清廷的革命決心。孫中山一生訪台三次,尋求臺灣總督府幫助其所需的人力與金錢、軍火,也曾被軟禁於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今日中華民國政府依然尊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並於許多公家機關及學校懸掛其遺像。

[编辑]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由於孫中山先生晚年對中國共產黨採取聯合政策,以及在他過世之後、其遺孀宋慶齡更是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对共產黨的支持立場,故孙中山亦為自1949年之後、在中國的主流舆论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常見的街道名稱“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園”等常見名稱卻多保留至今。現今中國共產黨官方對孫中山的評價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值得一提的是,天安門廣場逢重大節日─勞動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均懸掛巨幅的孫中山先生畫像。

南京中山陵

[编辑] 著作

  • 建國方略
    • 民權初步》,1917年
    • 孫文學說》,1919年
    • 實業計畫》,1920年
  • 其他
    • 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1912年2月

[编辑] 有關影视

  • 中國大陸:電影《黃埔軍校》、《非常大總統》、電視劇《走向共和》、《孫中山》、紀錄片《孫中山
  • 台灣:電影《辛亥雙十》、《國父傳
  • 香港:電影《宋家皇朝》、《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有同名惡搞漫畫)、《十月圍城

[编辑] 軼事

應避免有陳列雜項資料的章節。(2009年10月30日)
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入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 過去國民黨宣傳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現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並且在學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由教務長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頒發畢業證書。但事實上當年的畢業生只有二位,孫氏及江英華。並且香港西醫書院,在當時是一個未獲立案的學校,未能獲得港英當局的承認,必然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執照[註 16]
  • 唐德刚表示:武昌起義成功後,當時接到電報的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企檯」,端盤子[31]
  • 1912年元月,革命團體光復會領導人陶成章,被陳其美密令蔣介石刺殺而死。陶與孫中山素有過節,一般相信陳其美是得到孫中山授意方敢為此[32][33],另一说则认为孙中山对此事先似乎并不知情[34]
  • 孫中山日本人好友宫崎滔天的出版书籍《三十三年之梦》记载,孫中山與宫崎兩人時常开玩笑。一次,中山曾被宫崎问及「革命、女人、书籍,三者中何為最爱?」孫中山說:「平生一愛革命,二愛女人,三愛書籍。」可見中山還是把女人放在了革命的後面,明白主次之分。只是當蔣中正後來刻意塑造“國父”光輝形象時,就為“國父”諱。(书中宫崎对孙中山评价很高,认为当时日本政治家无人能与其相比。)
  • 李敖称孫中山在臺灣李敖的指称遭到很多民众抗议),說是曾經四赴臺灣的他,有一次住在臺北一個日本人開的名叫梅屋敷的旅館,寫過一個字條召妓,字條內容為“此地有花姑娘否?”那字條据李敖说至今仍保存著(李敖称自己有那个字条,後又说字条在国民党总部党史研究室,国民党方面否认),但至今未见公开。[註 17]
  • 坊间流传,并无详细证据:孫中山流亡日本期間,有一個朋友叫頭山滿,身份是日本浪人組織黑龍會的首領,與孫中山是莫逆之交。他一向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孫中山在日本狎妓,有一次錢不夠付帳,只好讓頭山滿來買單,不知這算不算“襄助革命事業”。
  •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中山不喜歡,也不會打撲克牌。孫中山喜歡的是象棋,但棋藝不精,胡漢民馮自由何香凝都曾下贏孫文,但孫中山的天九牌功夫很深,在日本橫濱展現過功力。[註 18]

[编辑] 註釋

  1. ^ 已知有:孫石、孫翠溪、孫強武、孫公武、孫武公、孫興公、孫興漢、孫明德、孫帝朱、孫東山、龍生、山月、陳文、洪漢、張宣、吳仲、公孫武、陳載之、陳日新、汪國權、朱家復、文香山、蕭大江、杜嘉偌(或作杜嘉諾)、李行癡(或作李竹癡)、李誤得、林行仙(或作林行僊)、高達生、宗理忠、中山方、中山二(或作中山次、中山二郎)、高野方(或作高野芳)、高野長雄、高野艾斯、高山(Mr. Takayama)、笛化生江醫師(Dr.Namae Fueke)、雅喇巴醫師(Dr. Alaba)、雅羅哈(Mr. Alaha)、道肯士(Mr. Dokans)、四大冠、石頭仔、漢留客、彼方士、無恙生、品蘭堂、花憂公子、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廣東香山來、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化名筆名,尚有名號則不勝枚舉。[1][2]
  2. ^ 尷尬的是孫文不信奉北帝廟之神佛也就罷了,還去折斷村內「北帝」廟中神像之手,被村人攻訐圍剿,於是孫家安排其迅速離村,來到香港
  3. ^ 孫中山早年在教會學校讀書時,曾受洗加入基督教,但後來成為批評宗教(包括基督教)的人士:“宗教的感覺,專是服從古人的經傳。古人所說的話,不管他是對不對,總是服從,所以說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3]宋慶齡:“孫中山明確地告訴我,他從來不信什麽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4]。斯諾“既不誠實也不友好”,她“錯誤地引用了我的話,把我描繪成一個基督教的改革者,而我不是的。”[5]“照生物進化家說,人類是由禽獸進化而來的。先由獸類進化之後,便逐漸成為部落。在那個時候,人類的生活便與獸類的生活不同。”“推溯民權的來源,自人類初生幾百萬年以前推到近來民權萌芽時代,從沒有見過天賦有平等的道理。”“中國人黃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成。祖先是什麽血統,便永遠遺傳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統的力是很大的。”[6]。有人说根據王治心等資料,孫中山在遺囑上承認自己是一位基督徒,或者有基督徒曾描述他的宗教生活,但這些說法並不見遺囑等證據,且和孫中山思想言論相違背,既然孫中山認為宗教是迷信,他就不可能是宗教信徒。
  4. ^ 孙中山後又曾批洪秀全不知民權、民主。[7]
  5. ^ 亦跟陳炯明爭鬥有關[9]
  6. ^ 亦有一說是同盟會內鬥爭[11]
  7. ^ 孫文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原件內曾提出以二十一條相匹敵之條件,以換取聯日、討袁。該函件由日本學者松末英紀教授從日本戰前檔案中影印,並在1986年於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中發表。[12]
  8. ^ 「他(指孫中山)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為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13]
  9. ^ 越飛重申蘇聯願意拋棄沙俄時代的中俄條約,另外與中國交涉新約。越飛重申蘇聯無意使外蒙與中國分立。
  10. ^ 此遺囑為汪精衛捉刀,今日中國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出自孫中山留給國人的遺言。當日孫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盡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盡力宣传。」孙中山過去一再推遲為遺囑簽字,此時在宋庆龄附助下,在兩个遗嘱文件上签名。[15]
  11. ^ 美國此時正實施排華法案。中國人除政府官員,少部份留學生外,一律禁止入境。孫中山是以宣誓取得夏威夷出生紙後,申請得到美國護照入境。
  12. ^ 孫與陳粹芬未有正式婚禮,但孫之兄長孫眉,及其原配盧氏皆視陳為孫之妾;並載之於族譜之內,陳身故後亦下葬於孫家之家族墓園之內。陳為孫革命時之伴侶。
  13. ^ 「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部份關於對孫中山走向獨裁之批評,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關於孫中山之研究:[1]  、[2]  ,亦見參考文獻內唐德剛作品。)
  14. ^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亨兹曼(P.S.Heintzlmen)呈国务院报告称:“据广东都军陈炳 报告渠,孙中山在上海秘收德国现款150万银元。孙以50万元给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使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另30万给南下非常国会之议员,余款由荷兰银行与日商台湾银行汇广州备用。”[26]
  15. ^ 《偽民報檢舉狀》“孫文本一少年無賴,徒以惠州發難,事在最初,故志土樂與援引……推為盟長……而孫文小器易盈,遂借此自為封殖”“而身擁厚資、豢養妻妾之孫文,忝為盟長,未有半銖之助,不自服罪,又敢詆毀他人,此真所不食,有北所不受。”“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人”
  16. ^ 見香港1892年教育年報[30],譯文大意:經過五年訓練,西醫學院的首兩名學生於1892年7月畢業。雖然他們的資格仍未為政府承認,但一班獨立的考官認可他們可以在藥物、外科及接生方面執業。
  17. ^ 梅屋敷旅社位於台北車站附近,今日成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連附近的道路一併改稱「中山北路」。
  18. ^ “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编辑] 参考文献

  1. ^ 1.0 1.1 孫中山的名號稱謂 獵趣
  2. ^ 2.0 2.1 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攷
  3. ^ 《孫中山全集》第8卷,第316頁
  4. ^ 宋慶齡1966年4月13日寫給愛潑斯坦的信
  5. ^ 宋慶齡致新西蘭友人詹姆斯·貝特蘭函
  6. ^ 參見《三民主義》
  7. ^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8. ^ (简体中文)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网易新闻.於2009年5月10日查閱.
  9. ^ 也談孫大炮這個綽號的由來!
  10. ^ 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
  11. ^ 【歷史懸案】是誰殺了宋教仁”
  12. ^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
  13. ^ (台灣)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初版)P.57:
  14. ^ (简体中文)“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遗嘱全解密.中华网(2005年4月4日).於2007年10月13日查閱.
  15. ^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遗嘱全解密
  16. ^ 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孙中山
  17. ^ 孙中山——从“总理”到“国父”
  18. ^ 離教者之家 離教百科
  19. ^ 宮崎滔天:《孫逸仙傳》,《建國月刊》,第5卷第4期。
  20. ^ 《孫中山全集》第8卷,第316頁。
  21. ^ 《中國國民黨為九七國恥宣言》,民國13年9月7日。
  22. ^ 《李筱峰專欄》美國人孫中山VS.準美國人馬英九
  23. ^ 23.0 23.1 (简体中文)中山政協.孫中山兩女名考.中山網.於2009年7月查閱.
  24. ^ 戰前日本官方檔案孫文密函原件
  25. ^ 李国祁,《德国档案中有关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项记载》,载《中国国民党建党80周年纪念》
  26. ^ 美国国家档案局所藏驻外领馆呈国务院之报告USDS893.00/2707号,载韦慕庭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杨慎之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7. ^ 劉宗正:〈孫中山的聯邦思想〉
  28. ^ 孫中山[1981].“1920年11月在上海国民党本部会议”,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394. 
  29. ^ 台灣有三害
  30. ^ 香港1892年教育年報,第13頁,20條:
  31.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32. ^ 《蔣主席》,鄧文儀著,勝利出版社,上海,1945年。
  33. ^ 《辛亥黨人秘辛》,滿洲光清書局,吉林,1940
  34. ^ 付媛媛.蒋介石发迹史:替孙中山杀了陶成章.星岛环球网,2008年1月21日.

[编辑] 延伸阅读

  •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7-80120-097-7
  •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2001年8月18日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1998年,ISBN 957-32-3515-3
  • 唐柏橋,百年民運回顧與反思

[编辑] 參見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政府
  • 中華民國國歌
  • 中華民國國旗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青天白日旗
  • 革命家列表
  • 黃興
  • 興中會
  • 同盟會
  • 中國國民黨
  • 三民主義
  • 五權憲法
  • 總理遺囑
  • 蔣中正
  • 黃埔軍校
  • 護法運動
  • 聯俄容共
  • 中國共產黨
  • 北伐
  • 中山装
  • 汪精衛
  • 北洋政府
  • 袁世凱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國父史蹟紀念館
  • 孫中山紀念館
  • 孫中山史蹟徑

[编辑]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孫中山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孫中山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孫文http://zh.wikisource.org/wiki/孫文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 孫中山纪念馆共青团中央主办)
  • 孙中山原声录音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國父孫中山曾經三次來台灣
  • 夏威夷Iolani School的校友網頁
  • 孙中山主要著述表
  • 孙中山大事记
  • 《孫中山在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


官銜 中華民國國家象徵 - 中華民國國父
1940年4月1日 -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民國建立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第一任
1912年1月1日 - 1912年4月1日
繼任:
袁世凱 前任:
清朝宣統皇帝 中國國家元首 政府職務 中華民國廣州軍政府元首 第一次護法運動開始 陸海軍大元帥
(首次)
1917年9月10日 - 1919年8月7日
繼任:
岑春煊
(主席總裁) 前任:
岑春煊
(主席總裁) 陸海軍大元帥兼主席總裁
(再次)
1920年10月29日 - 1921年5月4日
第二次護法運動
成立非常時期政府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
成立非常時期政府
非常(時期)大總統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陳炯明叛變
政府中斷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元首 陳炯明被逐出廣州
重設政府
陸海軍大元帥
(三次)
1923年3月2日 - 1925年3月12日
繼任:
胡漢民
(代理) 政黨職務 中國國民黨 前任:
楊衢雲 興中會會長
第二任
1900年1月 - 1905年8月20日
興中會、華興會及光復會
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成立 中國同盟會總理
1905年8月20日 - 1912年8月25日
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
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
和共和實進會等
合併為國民黨
國民黨成立 國民黨理事長
1912年8月25日 - 1914年7月8日
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成立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年7月8日 - 1919年10月10日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成立 中國國民黨總理
1919年10月10日 - 1924年3月12日
黨章永久總理
1919年10月10日 -
繼任:
張人傑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显示▼隐藏▲      宋嘉澍家族                             韩鸿翼                                                                                                                                                                                   韩政準   韩教準
(宋嘉澍)   倪桂珍   韩致準                                                                                                                                                                                                         宋霭龄   孔祥熙   宋庆龄   孙中山   宋子文   张乐怡   宋美龄   蔣中正   宋子良   宋子安   胡其瑛                                                                                                                                                                                             孔令仪   孔令侃   孔令伟   孔令杰   宋琼颐   宋曼颐   宋瑞颐                 宋伯熊     宋仲虎
显示▼隐藏▲      中華民國大總統 臨時大總統
(1912-1913) 孫文 - 袁世凱 大總統
(1913-1924) 袁世凱 - 黎元洪 - 馮國璋(代理)- 徐世昌 - 黎元洪(二次)- 曹錕 臨時執政
(1924-1926) 段祺瑞 陸海軍大元帥
(1927-1928) 張作霖 显示▼隐藏▲      中國國民黨領袖 總理(永久總理)
(1919-1925) 孫文 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1926-1927,1935-1936) 張靜江 - 蔣中正 - 胡漢民 總裁(永久總裁)
(1938-1975) 蔣中正 中央委員會主席
(1975-) 蔣經國 - 李登輝 - 連戰 - 馬英九 - 吳伯雄 - 馬英九(二次)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4%B8%AD%E5%B1%B122个分类: 1925年逝世 | 1866年出生 | 自2009年10月需要清理的內容瑣碎條目 | 孫中山 | 中山人 | 孫中山家族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 中国革命家 | 辛亥革命人物 | 中國國民黨 | 中國國民黨主席 | 中國國民黨黨員 | 美籍华人 | 香港大學校友 | 香港拔萃男書院校友 | 孙姓 | 香港基督教人士 | 洪門 | 國家象徵 | 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