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追忆:除夕开“忆苦思甜”大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0:10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1968年春节前夕,全国饮食服务系统向财贸职工发出倡议:“把橱窗店堂布置成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阵地;春节期间饮食业要积极向顾客宣传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成了这一年春节最显著的特色。

  “革命化的春节”是怎么过呢?各单位在除夕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斗争“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分子。除夕要吃用糠和野菜做成的“忆苦饭”,而且还要挑灯夜战,抓革命促生产。在家里过年的老人孩子也要坚持“早请示、晚汇报”,年夜饭前要对着领袖像汇报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年夜饭后还要背诵“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样板戏”、跳“忠字舞”,以革命的热情辞旧迎新。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写了他1968年过春节的情况。“1968年的春节我是在北大荒过的。那次因为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是第一次在农村过节,怕我们想家,所以准备得丰富一些。那会儿,无论生产、生活都是以连队为单位,过节也不例外,在连队的食堂统一吃饭,一桌12个人,过节的时候随便吃,管够。我记得那八个菜是酸菜粉、烧茄子、猪肉炖粉条、尖椒豆腐皮、大拉皮、炒土豆丝、鸡蛋西红柿,还有一个忘了。除了吃上猪肉,我们还搞了一些文艺活动,像唱样板戏呀,总的来说比别的地方活跃一些。春节是农闲的时候,主要是修水利,叫做变农闲为农忙。”

 

  60年代春节带有很强的集体性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组织团拜,统一组织打扫卫生。各家各户餐桌上的菜肴大同小异,每个房间家具摆设几乎相同,人们的穿戴也相似,不管男女老小,一律的黑、灰、蓝色红卫服,连对生活的渴望也具有同一性。

  相同的年饭,不同的心境

  60年代尤其是“文革”那几年,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到了每个人的菜篮子、米袋子,一个人每月供27斤半口粮,60%细粮,40%粗粮,过年时,细粮的比例可以增加到80%。买肉有肉票,一个人每月半斤,过年时增加为一斤。买油有油票,一个月四两,过年加到半斤。买豆腐有豆腐票,冬储菜主要是大白菜和萝卜,要拿着户口簿买。春节前把票发到每家,凭票买细菜、烟酒、糖果等。这样一来,家家的年夜饭几乎用的是完全相同的原料,做成相同的菜品。连吃饭的程序也一个样,晚饭前要“晚汇报”,守岁唱“语录歌”、“样板戏”,跳“忠字舞”。尽管物质贫乏,但祥和的气氛还很浓,邻里和睦相处,东家的饺子出锅了,先给西家送一碗;西家的馓子炸好了,先往东家送一盘,孩子们换好新衣服,也要到东邻西舍走一圈,拜个年,问声好。那时拜年问好也简单一致,不能拱手,不能下跪,不能说“恭喜发财”之类的话,相互点个头,说一声“新年好”或者“春节好”。当时的物质虽然基本相同,但人与人的待遇却有很大区别,若是“红五类”、革命群众,可以串门子,拉年话,而要是“黑五类”,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家里,不能去别人家串门。

  繁荣的市场,单调的年货

  60年代春节市场最流行的话是“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保障供应”,年货市场的供应肯定是有保障的,物价也是稳定的,但品种却比较少。布、棉花都是凭票供应,不能多买。点心要拿购物本买,一个本买一份。烟酒、糖果、细菜等都有专门的票证,严格的限额。春联的词已经不再有表示吉祥如意的,全改为革命口号、领袖诗词,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革命形势一派大好,工业生产蒸蒸日上”等。年画的内容也体现出革命性的特征,或者是“领袖和人民在一起”、“抓革命、促生产”、“革命样板戏”剧照等。那些年春节年货市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排队,各类商场、商店春节前夕都会排起长龙。为了早点买到品质较好的年货,很多人凌晨三四点就会冒着严寒去排队。所以,要想买到称心的年货就要起得早,还要有耐心,当然了,还得有副好身体。

  零食买不到,鞭炮论个放

  1968年的春节是一个很特殊的新年,很多节日娱乐项目都不能搞。象社火这样的传统节目也被当作“四旧”叫停了。春节期间就有一些“工农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织演出,也有在街头巷尾表演的,节目大多是样板戏、大合唱、小合唱、说快板、对口令、三句半之类的,节目的内容以批判走资派,歌颂工农兵为主。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也不见了踪影,孩子们喜欢吃的糖葫芦、棉花糖等国营商场基本没有卖的。吹糖人、放“洋片(小电影)”的也都销声匿迹。爱玩的孩子们只能玩一些官兵捉强盗、夹砂包、挤暖和、滚铁环之类的游戏。由于经济普遍拮据,加上定量供应的政策,家长给买的鞭炮也有限,谁家若是买回一挂200头的鞭,可真是要羡煞一群孩子的。那时节,小孩子是街道院落最活跃的人群,大年初一吃罢早饭,一群一群的孩子跑出家门,一手拿段纸捻,另一只手在口袋里一个一个地往外掏小鞭炮,往往100头的鞭炮可以让孩子放过初五。西安当时有一种摔炮很是走红,因为它便宜,一分钱能买到五个,于是你就可以看到小男孩们一个个把胳膊高高抡起,重重甩下,就听啪啪的响声不断。

来源:搜狐博客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