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体育画报》:中国第一教——孙海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2:31
 他是中国第一体育明星的教练,他的隐忍源于徒弟的背叛,他的责任感来自年轻时的苦练,他的革新来自一次DV的拍摄。

    春雨,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2号宿舍楼501房间。

    孙海平在抽烟。屋里散发的霉味,床头密封的贴满机场标签的大号绿色旅行箱,这一切提醒着人们:他刚从外地回来不久。


领军人 孙海平在以刘翔为北京的上海基地宿舍楼前。他和刘翔,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田径的领军人。图 郑福利


    是的,他刚从北京回来。但不久,他又将远行,目的地是大阪,时间是5月5日。

    大阪是他和徒弟刘翔的福地。此前三届的大奖赛,刘翔都轻松拿下。此次东渡扶桑,四连冠似乎是当然的选择。更何况,4个月后,又一项重要赛事将在那里鸣枪——田径世界锦标赛。

    “第三(2003年巴黎世锦赛)和第二(2005年赫尔辛基世锦赛)都拿过,这次,怎么着也得拿个冠军吧。”他嘀咕。

    现在的他,和他的宝贝徒弟,已经被一个叫12秒88的世界纪录刺激得无路可退。他们每次出征,媒体都会高喊:拿第一!破世界纪录!

    自从2004年刘翔夺取奥运会金牌的那一刻起,他就习惯了这种压力。他说,在三十多年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生涯中,自己在“逼入绝境”后的爆发力,毫不逊于徒弟。

    孙海平的生活,总是从早上第一支烟开始。

    看着袅袅升起的烟圈,静坐在稍显破旧的写字台前的他马上“灵感就来了”,因此,他总是喜欢在香烟弥漫中看书,写东西,考虑问题。

    这里,比家里安静。没有与女儿争夺书房的烦恼,也没有被家人打断思路后的粗暴呵斥,以及之后与妻子兼同学的于庆珍的冷战。

    但这里,看不到任何与家庭有关的生活气息。更准确地说,这个20平方米的小房,更像一个单身汉之家,到处都散发着田径的味道。

    支撑蚊帐的竿子是4根折断的黑白相间的跳高用横竿(同屋的助理教练盛越铭,用的蚊帐杆甚至是支旧标枪)。一支横竿上挂满了几十个花花绿绿的中英文证件,上面的照片是各个年龄段的孙海平。

    阳台、两个书架、写字台下面,到处堆积着书和资料,盛越铭的床底下自然也未能幸免。盛越铭只能自嘲,“这个屋子,除了床是我自己的,其他的都是孙教练的宝贝。”

    宝贝主要是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田径专业书籍,及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体育科技》、英文版《美国田径》杂志。学英语他纯粹是“自学成才”,运动员时期,因为不愿与队友抢看一台电视,他一个人走到房间捣鼓收音机,听英语教学节目。英语学习的习惯,保持到了退役后在上海体育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文学方面的书也不缺乏,比如《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初中阶段碰上“文革”,学校停课,没有出去运动的他偶然遇见了隔壁一位老教授。在无数次保证“决不外传”后,教授将当时私藏的 “禁书”——外国文学名著借给了这个瘦瘦的、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书中主人公的理想和野心,给了这个懵懂的年轻人以强烈的震撼。

    他曾有过成为“世界冠军”的野心。他是16岁进入田径队的,和刘翔进队时一般大小,他的身体条件很不错,1.83米的身高,爆发力惊人,训练很努力。

    他时常回想起自己做跨栏运动员时的情景:夏天晚上,室外跑道上,毛竹架着电线,在“小太阳”(当时的一种节能灯)刺眼的灯光下,他一次次地上栏。
那时他的训练次数比现在的刘翔多几十倍不止。

    他的一天如此安排:早上6点开始,到晚10点钟熄灯之前,每天训练4次,合9小时。从周一到周六,天天如此。当时刚进队的队友、现在的助理教练盛越铭回忆,别人回家休息,孙海平还要在周日上午加练。一天跑下来,能够超过100次。“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结果呢?从1971年到1978年的七年,他的成绩始终停滞不前。他几乎忘记了曾经的最好成绩,“好像是14秒75,华东地区第三名。当时的水平要是放到现在,至少被刘翔落三个栏。”他笑着说。

    但他有一个东西却无法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那个叫伤病的东西会时不时地袭击他。肩膀、腰腿,他的浑身上下都留有伤病光顾的痕迹。现在爬楼梯,他的膝盖经常疼痛发软,用手一捏咔咔作响。

    他如此总结自己的运动员经历: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显然不适用于竞技体育。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出路在这里。

    1995年,孙海平第一次走出国门,率领两名小队员参加最重大的赛事——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国人为“东方神鹿”王军霞在万米赛道上的表现狂欢的时候,他却偷偷地用摄像机(特意从上海运动技术学院申请的)录下了两种现象。

    一、孙海平专门拍摄了部分优秀黑人运动员腿部的静态结构图,发现他们的臀部高高翘起,而且腿部形态极为相似,都呈“倒胡萝卜”状。“就是在髋部处非常粗壮,随着往下走的同时,也越来越细,就像是把一个胡萝卜倒置过来。”他相信,这种体形不是天生的,这种强大的爆发力,也是通过后天训练而成。

    二、孙海平专门拍摄了部分优秀黑人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结果再次发现:这些运动员训练中过栏的频率要比在比赛中还要快。当时,孙海平陪队员赛前适应场地,突然感觉身边刮过一阵风。“嗖……太快了,就和一头猎豹似的强劲有力,那是一名古巴的运动员。之后,我拍下了他摆动腿过栏的动作,频率快得简直惊人。” 通过与中国选手的比较,他得出结论:国外选手追求的是高效率的全面训练。

    回国后,孙海平将这两种现象发表在《田径指南》杂志上,这也是他早期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孙海平的执教生涯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他每到一处,就会习惯性打开摄像机,拍摄阿兰·约翰逊、科林·杰克逊等国外名将的训练和比赛。短短几年,他拍的录像带足以塞满一间小屋。

    第二次思想突变发生在1999年,他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体育系进修。一个多月时间内,他感觉自己的执教理念升华了。那些10年前在上海体院学习过的枯燥的基本体育理论知识,在外国教授的讲解中忽然变得活灵活现起来,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  

    “当时在他们的田径和游泳训练中,经常采用‘兔子’领跑的方法。就是用浮在水面上的标识,枪响了之后,浮标在前面跑,运动员在后面追,以此来激发运动员的潜力。”在回国之后,他开始尝试包括运动生理学在内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手段,比如他颠覆了传统的只注重肌肉训练的观念,更加注重神经组织的刺激,“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他还萌生了一个最大的想法,找一个好的实验品,将他培养成世界冠军。

    1998年11月里那个大雨滂沱的午后,上海初冬冻雨阴冷阴冷的,让16岁的刘翔恨不得将整个身体蜷缩在爸爸怀里。

    当他们如约出现在华山医院门口时,却发现早已等候的浑身湿透的孙海平。“爸爸,他的伞是破的。”眼尖的刘翔小声跟爸爸说。刘学根无语,但他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就在孙海平履行了承诺,帮刘翔治好了腿伤之后,刘学根不顾夫人、父亲和所有亲戚的劝阻,毅然将已经离开体校近一年的刘翔送到了孙海平的队中。


“父子”情深 刘翔说,自己的成功,有一半应该归功于师父。图 郑福利


    “他的态度真诚平和,做事认真实在,而且没任何‘附加条件’。”尽管与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孙海平不过见了两次面,刘学根却有种老相识的感觉。孙海平没有像有些名教练那样,找队员家长索要红包,而是向他保证:刘翔可以进拿工资的一线队,不会受到老队员的欺负。另外,如果拿到全国前三,保证他以后读上大学本科和之后的工作出路。

    1999年春,刘翔进入了孙海平执教的一队。刘学根和孙海平的沟通多了起来,最频密时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大到刘翔的训练状况和态度,小到室友安排和业余生活。

    第一次进宿舍,当看到比自己大十来岁的大块头东北人于文辉时,刘翔立刻胆战心惊。但几天接触下来,他发现了大师兄的厚道。直到现在,刘翔还保留着于文辉每次外出比赛时给他留的纸条,上面都是叮嘱他用药酒泡脚、按时睡觉的话语。“儿子多少年养成的一些训练和生活中的好习惯,都与这个东北人密不可分。”刘学根强调。

    除了每天如例行公事般地在早晨7点半和中午午休后敲门叫刘翔起床(被刘翔戏称为“敲门上瘾”),孙海平偶尔还给刘翔搞点“特殊化”。备战九运会期间,队员们房间里的电视全被撤走。在与刘学根商量之后,孙海平留下了刘翔屋里的那台12寸小彩电,还特意给他拉了根闭路电视线。

    “刘翔的自控力一流,另外,只要我发现刘翔电视看多了,出去打游戏时间长了,我就会跟他爸爸沟通。”孙海平摸透了这个“小毛头”的脾气:最怕父亲刘学根。

    对于刘翔的偶尔懈怠,孙海平也会采取另一种“冷处理”方式。一次刘翔偷懒,孙海平让他当晚做了检讨。这正是刘翔最最怕的,他不怕打骂,最怕别人不理他。此后,类似事件再没发生过。

    • • • •

    2007年2月28日,孙海平出席了一个特殊的饭局,宴请他的是陈雁浩。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饭局,也是2000年双方分手后第一次聚首。四目相对,心情依旧复杂,空气中一丝淡淡的尴尬挥之不去,相互的寒暄流露着刻意的小心翼翼。

    显然,7年前一幕依旧困扰着他们。对孙海平来说,那是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他甚至说他被“逼入绝境”。

    对于他亲自从上海市体校挑选出来的这名弟子,孙海平一直寄望颇高。不过,由于在1988年和国内三十多名教练一起以专家的身份援教也门,孙海平到1993年才开始指导陈雁浩。那时陈雁浩已是全国前三,七运会冠军。

    1997年备战八运会前,孙海平和另一名教练梁仕强带队在莫斯科集训。为更好地贯彻训练意图,他找了个借口,私下跟领导提出单独带陈雁浩回国训练。回到上海两个月,他将新方法运用到陈雁浩身上,随后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陈雁浩跑出了13秒39。而在之前,他的成绩都在13秒5左右。

    但就在一切按部就班运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2000年底,孙海平率领队员们备战2001年九运会,陈雁浩向田径队领导提出了离开孙海平,同时要求曾经带过他、退休后返聘到上海队的前国家队教练梁仕强辅导他。几天后,申请报告被批准。随后,孙海平手下的队伍被一分为二:谈春华(400米栏冠军)、曹靖(110米栏第二)和刘翔留下,陈雁浩、张峰(110米栏第三)由梁仕强指导。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孙海平措手不及,在他的九运备战计划里,不仅要确保1999年全国锦标赛时的5名运动员进入前8,还要以陈雁浩为首,包揽金银铜,并让陈雁浩再上一个台阶。

    孙海平一直不明白,弟子和他“决裂”的真正原因,“不应该呀,我还救过他的命呢!”从小就有癫痫病根的陈雁浩,两次关键时刻的救助都来自孙海平:一次是1993年七运会110米栏决赛前夜,他发病,孙海平跑到他的房间一边掐人中,一边按摩脚心,并且叫来了救护车;第二次是1997年八运会前莫斯科集训,又是夜深人静时,熟睡中的陈雁浩开始抽搐,同屋的孙海平猛地惊醒,并熟练地将毛巾塞到他嘴里,掐人中,按摩腿脚,还喊来了队医。

    “弃孙事件”在当时上海田径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人们也在流传着不同版本。有说孙海平的弟子出成绩,分钱分多了。也有说陈雁浩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认为孙海平的能力与名气都不如梁仕强??

    孙海平还隐约听到了一些说法,而其中之一便是陈雁浩后来承认的事件导火索。九运会前,孙海平申请由陈雁浩作自己的助理教练,并且获得了批准。但鉴于陈当时还要参赛,忙得不可开交的孙海平将老队友盛越铭找来临时帮忙。这一举动让陈雁浩产生了误会,他感到师父没有履行承诺。

    对于当年的事,陈雁浩不愿说得太多,“ 那时年轻, 太冲动, 立刻就去打报告离队。”但他依然坚称,“并不后悔当时的举动。我更适合梁仕强的训练方式”。

    但他也时常感慨,自己和师父都是性格内

    向倔强之人。如果当初多一些交流沟通,也许

    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隔阂。

    • • • •



    “我知道他怕我仍惦记这事,其实我无所谓了。我还要感谢他,分队后,我在贯彻训练手段上有了更大自由度,再也不用顾忌与其他教练在训练方法上的分歧;而且一门心思放在刘翔身上。”孙海平感慨。

    现在的孙海平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回想当初那一幕。7年前的他却如一只受重创的巨兽,它狂吼,它绝不甘心失败,全力背水一战。2001年,在陈雁浩离开一年后,他等来了机会。新弟子刘翔和老弟子陈雁浩将要在九运会110米栏决赛交手。

    九运会前10个月,孙海平明显给刘翔加了量。这年夏天,天出奇炎热,上海莘庄基地田径场,孙海平带着谈春华、曹靖和刘翔光膀子苦练。而几乎同地,陈雁浩也在跑道上飞奔。

    如今已成为孙海平助手的曹靖每每想起那个夏天,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两个组都在有意避开同时、同场地训练,可紧张的氛围仍旧无处不在。”

    原本不善言辞的孙海平笑容和话语更少了,刘翔那时也感觉到师父对他的空前重视。每周四下午,其他弟子休息,孙海平都要单独给他加练,而且使用的新方法也越来越多。

    11月19日,决赛终于来临,18岁的刘翔以0秒06的优势击败了陈雁浩。他夺冠的成绩是13秒36,新的“亚洲栏王”诞生了。

    尽管此前的田径大奖赛宁波站和上海站中,刘翔曾战胜过陈雁浩,但这次在孙海平心目中才是真正的胜利:曹靖第五,离开的张峰排在了他后面;谈春华400米栏第一。

    对于给自己长脸的弟子,孙海平只是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尽量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但刘翔等却从师父的不动声色中,感受到了他难以遏制的激动。曹靖说,孙海平那一刻的喜悦,甚至不亚于2004年刘翔奥运夺冠。

    从2000年的13秒8到2001年的13秒3,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提高0秒5多,刘翔在孙海平的调教下创造了奇迹。孙海平认为,“这是新的训练手段对老方法的胜利。”

    刘翔成功坚定了孙海平革新训练理念的想法,一种包含速度、力量和技术的综合训练手段就成型了。孙海平称之为“加压法”,就是在人为施加压力状态下原地仰卧跑步训练,运动员腿部肌肉的伸张力及抗阻力得到最大程度锻炼。每次进行这样的训练,无论是刘翔还是辅助他的孙海平和助手都会大汗淋漓,刘翔更是称其为“自我摧残”。

    但他不得不承认,这种“摧残”效果明显:2002年,13秒12,打破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奥运会,12秒91夺冠,平世界纪录;2006年7月,瑞士洛桑田径大奖赛,创造新的世界纪录——12秒88。
    
    • • • •


新年第一击 2007年2月11日,德国卡尔斯鲁厄室内田径赛,刘翔以7分42秒夺冠并破亚洲记录。图 IC


    他们从未想到成功后所面临的一切,无数的鲜花掌声、没完没了的活动、众多广告商的邀请,以及伴随荣誉而来的当然是财富。都说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国内体育界这样的例子遍地皆是,很多人也已经准备好看这师徒将上演怎样的剧情。

    九运会夺冠后,刘翔曾不无得意地跟父亲说:“师父找到我是他的福气!”回答他的是一记巴掌,“你取得的一切都是师父认真的结果,你最多就是流点汗水,而师父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心血?”那之后,刘翔再也没有骄傲自满的表示。

    2004年奥运会之后的一次活动中,一家美国公司的CEO希望给刘翔牵线去美国训练,因为“到那里肯定会练得更好”,刘翔指着身边的孙海平说:“我最好的教练就是他!”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拒绝外国人的邀请。

    同样是雅典奥运会后,孙海平接到无数广告商电话。他和田管中心一起为刘翔制定了接广告的标准,只做耐克、可口可乐、VISA、安利、伊利5个一级广告代言人,因为电视拍摄会影响训练。而在酬劳分配上,他们也遵照既定原则,刘翔占一半以上,其他则在田管中心、上海田径队和孙海平间按比例分成。

    “我们从没为钱红过脸,说实话,我已经很满足了,多一百万、少一百万又有何用?”曾被人指责“小气”的孙海平表示。刘学根也说,“我们在钱方面,算得清,交得长。”

    雅典奥运会之前,每次刘翔拿了比赛奖金和师父一分为二时,孙海平都会再从自己这部分中抽取一些给弟子,作为对他的奖励。对待其他几个徒弟,他也是这样做的。九运会上打破400米栏全国纪录的谈春华领到一万元奖金,他把钱全部放到了孙海平的手中,师父又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而在听说了孙海平自己拿工资奖励队员的举动后,刘学根就要求刘翔再也不能要这种奖励。“你一定要把握好,钱是喜人的,可也是害人的。”

    谈到5月的日本之行,孙海平决定:2008年之后,结束“空中飞人生活”。尽管已经做了5次鼻息肉手术,他还是会时常感到呼吸不畅。他最害怕的就是坐飞机,每次起落,耳鸣加上鼻子堵塞,几乎窒息,好一阵子他都像个聋哑人。

    他本打算在3月中旬再做一次手术,可实在腾不出时间。而且,前一阵他还被检查出“心脏早搏”,医生劝他做更全面的检查。单更全面的检查只能推到2008之后。

    他太忙了。2004年奥运会之后,除了做教练,他还是刘翔的新闻发言人、经纪人、司机,甚至偶尔客串保安。他最不擅长的就是拒绝别人,因为“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此,他也会和刘翔因为签名照相、出席活动而发生小口角。他甚至长时间关闭手机,因为他的号码“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他最怕的就是亲戚朋友拜托他找刘翔签名,因为刘翔早已签名签到手软,而他“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他非常怀念2004年以前的日子,除了训练,还能在闲暇时间听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摆弄最喜欢的音响设备,他家里的大小音箱就有十几套;或者在网上下下围棋,和几个老友打打桥牌。他的桥牌水平相当不错,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十多个他在各种业余比赛中获得的奖杯。而现在,所有的爱好都无暇顾及,“只剩下抽烟了。”

    放弃的不只是爱好,还有家庭和老人。为备战2004年奥运,他把父亲过世后就一直跟随他的母亲送到养老院,直到2005年他花钱给弟弟买了房,才把她送到那里让他们照顾。作为长子,他的内心是愧疚的,可没有办法,“一切都是为了事业”。2007年的春节,孙海平只有四天假。而除了在年三十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外,其余时间他根本无法呆在家里,因为要和刘翔一起应付拜年的领导,“还债”。和上了大学的女儿更是难得见上一面,只能电话沟通。

    他希望越低调越好,至今他都没把刘翔和自己当成明星。“我还是认真做自己的工作,完善训练手段,让刘翔跟着我好好练,保持好的状态和心态,2008年奥运会争取再拿个冠军,就这么简单的想法,其他的事情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