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毛泽东对孔子为何早期崇拜晚年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51:11
芙蓉国:毛泽东对孔子为何早期崇拜晚年批判(图)?(2010-02-09 10:41:35) 标签:《芙蓉国》 文革 柯云路文集 分类:《芙蓉国》

毛泽东的一生,对孔夫子的态度是很复杂的。

1.早期“崇信”:毛泽东求学长沙时期,孔子在他心中是“圣人”。他在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该文提倡的完全是新思想,可他在文中却大量引用《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中的典故、成语。在该文中,毛泽东将孔子与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并举,称“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2.中期“一分为二”: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青年人胜过老年人时,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其中说到孔子。同年,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谈到“有实无名”问题时说:一个人学问很高,如孔夫子、耶稣、释迦牟尼,谁也没有给他们博士头衔,并不妨碍他们行博士之实。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谈教育问题时充分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同时指出孔子办教育不重视生产劳动的缺点。

3.晚期“全盘否定”:1971年,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接班人林彪出逃叛国。从事后查获的材料看,林彪一伙竭力从孔孟之道中寻找精神武器,林彪甚至手书孔子“克己复礼”,挂在卧室中。毛泽东据此认为,林彪是尊儒反法的,所以决定在“批林”的同时“批孔”。1973年,毛泽东对江青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说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而儒家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厚古薄今的,开倒车的。毛泽东还让江青记下了他写的一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毛泽东1961年9月在江西庐山

 

毛泽东一席话成为江青“批林批孔”的导火线

 

柯云路“文革”小说代表作

《芙蓉国》

—精华选载—

 

1974年春天的江青可谓春风得意。她现在处处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喜欢读《资治通鉴》,她便读《资治通鉴》,毛泽东喜欢读中国历史,她便读中国历史,毛泽东喜欢读鲁迅,她便读鲁迅。

在读《资治通鉴》读历史时,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唐朝武则天的历史。

她翻开书,看到了唐高宗以太宗才人武氏为昭仪的简练记载:“初,萧淑妃有宠,王后疾之。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泣。后闻之,阴令长发,纳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屈体事后;后数称其美,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谮之,上皆不纳。”江青读到这段文字,露出一丝会心的微笑。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才女,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看中,唐高宗的王皇后嫉妒萧淑妃,想用她离间萧淑妃之宠。武则天有权术,先取得皇后的信任,而后在唐高宗那里获独宠,将皇后、萧淑妃都排斥在后。仅仅这一段简练的文字就让她想到武则天作为女人的机智,自己无需经历武则天这样曲折的开端,但武则天的聪明巧慧却是她心领神会的。

她又随意一翻,看到武则天如何达到废除王皇后的惊心动魄的手段:“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视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我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武则天为了打倒她的拦路虎,不惜亲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以诬陷王皇后,终于将王皇后废了。江青自然没有王皇后这样的拦路虎,她也不需要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来战胜什么,她无需这样残忍,然而事物要看本质,学武则天也要学本质,那就是为了大的政治目标要不惜一切手段,要有足够的杀伐决断,也需要足够的残忍。她眯起眼体会着武则天既聪慧又果敢狠毒的性格,正是扼杀亲生女儿这一必要而且有力的行为,为她最终登上皇后宝座扫清了最主要的障碍。武则天一定是个苗条而丰满的女性,她袅娜多姿乖觉异常,她扼杀亲生女儿的那双手一定是秀丽而柔韧的,她以一个非常美丽的动作掐死了自己的女儿。正是凭着这双秀丽而柔韧的小手,她一步步走向独掌国家大权的皇位。武则天在高宗面前的哭诉栩栩如生地浮现在面前,那真是巧夺天工光彩夺目。

她又随手一翻,读到武则天如何“宜将剩勇追穷寇”,彻底消灭已被自己打败的竞争对手王皇后和萧淑妃:“冬十月,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百官朝后于肃仪门。故后王氏、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呼之。王后泣对曰:‘至尊若念畴昔,使得再见日月,幸甚。’上曰:‘朕即有处置。’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断去手足,投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后数见王、萧为祟,如死时状,故多在洛阳,不敢归长安。”武则天的残忍是令人发指的,然而,面对唐高宗这个优柔寡断的君王,这又是武则天保护自己地位必须采取的措施,正是凭着一步又一步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隐患的果敢步骤,武则天才最终登上了皇权宝座。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尚有不及武则天之处,武则天该软则软,该媚则媚,该果断则果断,该残忍则残忍,这是像武则天这样的女政治家登上历史舞台所必需的全才。

又随手一翻,就看到武则天如何开始帮助唐高宗处理国家大事了:“上初苦风眩,不能视百司奏事,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江青眼中漾出微笑。“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这颇让她联系到自己。她也是聪明敏锐之人,她也多年来注意涉猎文史,现在处事也大都让毛泽东称心。而“上初苦风眩,不能视百司奏事”,则让她联想到毛泽东越来越衰老多病的身体。毛泽东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对于国内外大事常常露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自己今年刚刚六十岁,这二十岁的差异正好是两代人的差异,她现在正处在有可能接毛泽东班的历史地位上。刘少奇曾经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后来倒了。林彪又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后来又倒了。立下的接班人都未站住,潜在的接班人却可能正在逐步形成,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文化大革命进行到第八个年头,她觉得自己完全成熟了,她已经不是从在毛泽东面前邀功请赏的角色来看问题了,而是从中国领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她越来越这样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学习毛泽东处理党务、政务、军务及国务的艺术,她在为“接班”准备全面的基础和能力。

从政治上领导这个国家的革命,她似乎已经不生疏了,今年以来在全国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就是她协助毛泽东发动的。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垮台了,清查林彪反党集团、批判林彪反革命政变的阴谋活动是比较顺理成章的,然而如何将这一斗争赋予更广阔更深刻的革命意义,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努力。是她派遣一批人彻底清查林彪的毛家湾住宅,从中找到了林彪与孔孟之道的联系。林彪和叶群曾经多次互相书赠同一内容的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而孔子则在《论语·颜渊》中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将林彪的条幅与孔子的《论语》这一对照,就把林彪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了一起。林彪曾经讲:“要设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国家没有一个头,名不正言不顺。”而《论语·子路》中曾讲:“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相互对应。因为她指派一批人精心清理林彪、叶群的遗物,并和孔孟之道进行对照研究,才有了今天这个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毛泽东一贯肯定秦始皇否定孔子,她的这一发现也算是“皆称旨”了,因此,她在毛泽东的肯定支持下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发言权。毛泽东领导政治运动向来是抓典型,这一重大的指挥艺术她已经完全掌握,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所有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她配合毛泽东抓住典型做出的。现在,“批林批孔”运动再一次证明了她的才能。

她将书放在腿上,沉思地凝望着北海湖水。如果她能够接班,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政治基础;第二,是组织基础;第三,是能力。关于政治基础,想来想去,她觉得自己当仁不让。林彪垮台了,还有谁能和她竞争?在一贯革命的名单里,只有她、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和康生,康生年迈多病,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姚文元纯粹是个书生,王洪文也头脑简单,无孚众望,张春桥远没有她的号召力。她是毛泽东的妻子,是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毛泽东之后的中国,由她继承毛泽东的遗志大概是最合理不过的。粉碎林彪反党集团之后,公布了毛泽东在1966年7月8日给她的一封信,这封写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信件给了她很大的政治资本,充分说明毛泽东对她的信任,毛泽东在革命的重要关头惟对她倾诉肺腑,在这方面没有人能和她竞争。关于组织基础,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这样的人都是自己的干部基础,从现在开始,她还要注意对其他领域的建设。政治上的优势可以转化为组织上的优势,“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她特别注意关心军队,一再给全军指战员写信,给部队送“批林批孔”的材料,亲自发现、培养和表彰部队“批林批孔”的典型,这些都是她自觉的行为。毛泽东在短时间内还不会离开这个世界,她还有足够的时间“挟天子以令诸侯”,稳步扩大自己的政治优势乃至组织优势。至于能力,她已经足够了,多年在毛泽东身边,她已经把毛泽东这一套都学到手,未来她会做得更加生气勃勃,有声有色。

她眼中又露出矇眬而憧憬的微笑,因为跃跃欲试的激动,她发现自己的手心都出汗了。稍一冷静,她就想得更多了,现在最关键的是在毛泽东在世的这些年中,必须始终取得毛泽东的信任,将毛泽东的政治遗产逐步继承过来。一想到党内斗争的具体状况,各种面孔就都浮现在眼前,她的眼里露出武则天一样残忍的微笑,她知道一定会有人去毛泽东那里破坏她的形象,而与这些阴谋活动作斗争则关系到她的生死存亡。她很熟悉地将书一翻就翻到了她要读的这一页,在这里,史书记录了武则天封后之后,曾经如何战胜了被废的危机:“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众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动为所制,不胜其忿。会宦者王伏胜,发其使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为厌祷事,上密召上官仪议之,仪因言:‘后专恣,请废之。’上即命草诏。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上羞缩不忍,乃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仪先与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仪下狱,及伏胜皆死,赐忠死于流所。右相刘祥道坐与仪善,罢,朝士流贬者甚众。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预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江青合上书朦朦胧胧地想着,有人到唐高宗那里挑拨离间,唐高宗决定废除武则天,武则天及时发现,及时反击,结果扭危为安,并从此“政无大小,皆预闻之。”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绝非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毛泽东也绝非唐高宗那样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然而,历史常常在某些本质的意义上有相似之处,如何防止有人在毛泽东那里诬告自己,破坏自己,如何在毛泽东那里及时“自诉”,则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毛泽东身边的人更好地沟通关系。自己不能经常到毛泽东的住所,然而自己应该耳聪目明,一有情况就能“左右奔告”于己,这是非常具体又非常重要的事情。恍恍惚惚中她把有关的人事细节又细细想了一遍。武则天不容易,武则天能够最后登上女皇的宝座,历尽千难万险。

历史到了今天,她要在新的水平上再版武则天女政治家的业绩。

想到这里,她有些兴奋,双手十指交叉兜住后脑勺仰靠在藤椅上,目光开阔地向着湖面,开始罗列起她比武则天登上权力顶峰更优越的条件:第一,武则天毕竟处在封建社会,那时绝对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压制和阻挡女人掌握国家政权;自己处在现代社会,虽然“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存在,却比封建社会要小得多,在这方面她比武则天的阻力小,机会多。第二,武则天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后,只能在宫廷内活动;而她则可以在党内外、全国上下各个领域广泛活动,她的视野要比武则天开阔得多,活动范围也远非武则天所能比,这是她大大优越于武则天的地方。第三,武则天虽则垂帘听政,却很难有公开的业绩;而她在文化大革命以来已经建立了很多公开的业绩,在全国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形象。第四,她比武则天有更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武则天不过是从宫廷到宫廷,她却历经中国几十年革命的风风雨雨。五,武则天涉猎文史;而她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她甚至懂艺术,懂戏剧,懂摄影,懂地理,懂外交……这样想着,她觉得自己的有利条件十分可观了。武则天能做到的,她能做到;武则天不能做到的,她也能做到。她将成为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政治家。 

>>>阅读《芙蓉国》<<<

柯云路“文革”系列小说

《芙蓉国》;

《蒙昧》;

《黑山堡纲鉴》;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

《牺牲》

>>>当当半价   >>>卓越有售

①《芙蓉国》

  《芙蓉国》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这是中国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对红卫兵运动做出深刻反省的长篇小说。《芙蓉国》显示了作者把握宏大历史的叙述能力,全书在时空两个方面的缜密匀称显出了作者成熟的艺术功力。

②《蒙昧》

  作者用一种与他过去迥然不同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奇绝的故事。这是一个男孩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小男孩茅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年龄,三次与年轻女教师白兰同居一室;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中,小男孩和这个大女人之间历经了各种生死离别。小说以它奇特的力量唤醒男人对自己蒙昧少年的深层记忆,激起难以抑制的深刻情感反应。小男孩正是在和一个女人的生命厮磨中成长起来。这个文本以罕见的真实与细腻揭示了男孩蒙昧时期的爱情与性心理。

  对历史的无情批判,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对爱的滴滴见血的触动心灵的描述,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真正高尚的作品。

③《牺牲》

  “牺牲”是古人祭祀用牲的通称,最虔诚的祭献是将自己的生命做牺牲。本书写了文革时期的一个故事。男主人公为思想自由的牺牲让人对那段历史有种种联想;而女主人公为爱情的牺牲经历,则使本书成为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

  一个女孩从社会底层挣扎出来,追求着她天堂般的爱情,走的却是通往地狱的道路,本书将她的心理历程以延绵不断的长镜头细腻地记录了下来;它的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深刻揭示,大概会使所有的女孩和成熟女性重新体验自己从十五六岁时开始的爱情心理。

  这部小说以典型个案诠释了女性人格成长的隐秘轨迹。

④《黑山堡纲鉴》

  《黑山堡纲鉴》是作者以“纲鉴”类史书的样式写下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

  一号人物刘广龙在十年动乱中夺取大权,一统天下,将黑山堡建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他将全堡的权力与女人都当做战利品,玩弄权术和玩弄女人登峰造极,并用秘密符号分别记录他对政治与女人的征伐。最后孤家寡人,连同整个黑山堡王国都毁灭在一场泥石流灾难中。

  这是一部强悍的作品,对人物,对国民性,对历史都表现出有力的穿透性。全书语言干净利索,也表现出很大的穿透性。本书结构独特,由“纲”、“目”、“批注”三部分组成,详略有序,读者可按兴趣选读。

⑤《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

  荆山岛工读学校位于远离大陆的一个孤岛上,文革初期几个校领导都被揪回大陆,不知去向。周汉臣老师被派到岛上,据说很“独裁”地建立了学校的秩序。而随后不久他被学生们打倒,罪名是反革命流氓。继而被学生用乱石砸死。

  他的葬身地由乱石堆起了一个几丈高的坟堆。

  在他死后的若干年,周汉臣又受到全体学生的纪念。当调查组事隔多年调查真相时,所有当事人的陈述相互矛盾,使事情扑朔迷离。这个多视角的小说十分含蓄地表述了人性的复杂;表明了人是怎样在正义的口号下对他人实行残忍的迫害;记忆又怎样“利己”地改造着历史;而“弑父”情结又怎样冠冕堂皇张扬着进步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