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抱抱团”的怪异和突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58:31
《武汉晨报》(11月6日)于头版醒目位置报道,在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30多个手持“拒绝冷漠”等牌子的年轻男女见到陌生人就上前拥抱,引来不少路人异样的目光。不久前的北京,天津,广州等地也出现过类似的“抱抱团”。这种招摇着“拒绝冷漠”、“消除隔阂”、“人文关怀”等美丽字眼的拥抱陌生人行为,除了给人以怪异、突兀和作秀的感觉,实际上丝毫无补于人际间冷漠和隔阂的消除,与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更加南辕北辙。
抱抱团们“见人就抱”的行为首先是十分怪异。企图用“与陌生人拥抱”来消除冷漠和隔阂的做法,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它文不符题不伦不类,让人感到很是怪异。有湖北媒体报道:“许多行人被这群年轻人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直躲。有些来不及躲避的行人,也是被抱得满脸疑惑。”与其挖空心思地做这种空泛又毫无实际意义的“秀”,莫如去踏踏实实做些真正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理解与关爱的事。譬如到孤儿院、敬老院看望老人和儿童,帮助理发打扫房间卫生等。或者走访弱势人群嘘寒问暖,给予其心理抚慰和精神鼓励。抑或在公共场所大力宣传自立自尊自强意识,张扬互相帮扶、关爱他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观念,以促进社会风气净化和道德意识回归提升,减少社会中的不和谐与消极。诸如此类都是有效减少冷漠、对立和猜忌的具体行动,并且有着明显的针对性。远远优于怪异乖张的“抱抱团”!
其次是非常突兀。在大街上、在车站出口等地见人就抱,也不管对方是否愿意。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够突兀的。且不说拥抱并非中国人常用礼节,即使是要采用这一方式,也是有特定对象和某种由头的,比如恋人久别相会、战友历经磨难后的胜利会师等等。哪有在大庭广众前不分男女无别长幼,没有任何理由地见到谁上去抱谁、想抱谁就去抱谁的?这非但极其牵强附会,而且不成体统有污染公序良俗之嫌。报载一妙龄女孩向对面来的警察索抱:“给我一个拥抱吧!”面现尴尬的警察认为不合适予以拒绝。女孩一再“邀抱”,其他抱抱团成员也纷纷游说,警察无奈只好给了一个拥抱。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一生中可能都没有有过一次拥抱的经历。因此“抱抱团”们的举止,是否太过突兀和另类呢?
另外是过于肤浅。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冷漠情形,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假如极少数素昧平生的人,相互“抱一抱”就能消除这冷漠与隔阂,这样的思维也未免太简单太肤浅了。现在的冷漠现象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有着千差万别的具体个人因素,决非那么一抱就能轻而易举地化解。而是需要宏观环境、风气、价值观等的优化,尤其是要能够卓有成效地化解微观中表现各异的人际龃龉和失谐。
第四可能引发不必要麻烦。无须讳言,公共场所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的人形形色色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地痞、窃贼、色鬼、无赖、逃犯、流氓之类的缺德无良者,他们若是乘拥抱之机行窃或是有别的意图,甚至因此招惹上流氓可就有些麻烦。据《武汉晚报》载,一个叫“丫丫”的女抱抱团成员在步行街同一男子拥抱时,就被该男子长时间地抱住不放。后来那男人好不容易放开她,却又感到意犹未尽“不过瘾”而继续尾随在后。当跟到武汉关附近时,这男人上前要求和“丫丫”再行拥抱,幸得随行的一男“抱抱团”团员及时解围。要是因此类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乱拥抱”,招致财物损失和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那就既有违初衷也很不值得。
平心而论,“抱抱团”们要减少冷漠,改善人际关系的动机还是要给以肯定。但不能仅仅限于一时冲动的简单模仿,而置国情和实际成效于不顾。在网络视频上见到一外国人搞“陌生拥抱”,便见样学样照搬照套地也去“抱”,难免失之于底蕴不丰和肤浅。即便在西方国家也罕见“陌生人拥抱”,却突然在我们国度里出现,一次竟能达到30多人规模,而且还此起彼伏大有“风起云涌”之势。倘若那么简单的“一抱”就能消除冷漠隔阂,也太容易了!而且也不至于现今仍有冷漠存在了。“抱抱团”还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