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行业投资收益远高于消费行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22:12

周期性行业投资收益远高于消费行业

数据 2010-02-05 20:02:43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

印象中,消费股、弱周期股往往是自称最正宗的价值投资者的最爱或唯一标的,且价值投资原教旨主义者一直乐于勤于布道,主观和客观上在大众中制造消费股崇拜。强周期股、科技股(含医药股)则常在警示风险之列、被排除在标的之外。而下面这篇文章则似乎在与"价值投资"为敌,以种种数据证明周期股的投资收益优于消费股。

当然,任何人的证据过程都会或多或少被预设或受偏好影响,这篇文章的统计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取样是否有重大瑕疵,我没有精力细究。但对于深受所谓正宗价值投资理念影响的我来讲,倒是有点提醒或警示作用。我想我应该接受文中这样的印象:不论是从中国股市历史还是本轮行情,投资周期性行业均比投资消费类会获得更好的收益;消费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有酿酒食品板块在消费板块一枝独秀。

 

 

  第一财经日报原文

中国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大量投资建设,而上世纪90年代末住房商品化,更助推新一轮投资浪潮。2001年以后,中国投资增速一度2倍于消费增速,投资额已经达到13.7万亿元,占GDP比重从 2001年的33.6%上升至2007年的55.6%。因而,依靠投资扩张的周期性行业无疑会获得更好的收益。而种种信号表明,下一个黄金十年仍可能是投资占主导。

周期性行业投资收益近年长期领先消费类

在今年股市暴跌中,周期性和消费类股票成了最热门的词汇。在年初,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认为消费类股票可以规避经济下行风险,因而纷纷抛售钢铁、有色、机械等周期性行业股票,买入医药、商业、旅游酒店、食品酿酒等消费类股票。

而结果却令人失望,正如很多基金经理上半年的总结“尽管年初预知经济不妙,减持了与投资相关的周期性行业,增持了与内需相关的消费行业,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资产大幅缩水的命运”。

为探寻周期性与消费类行业的投资规律,在此选择了13个行业,其中周期性行业6个:钢铁、有色、房产、机械、石油煤炭、化工化纤;消费类行业7个:医药、酿酒食品、商业、旅游酒店、汽车、数字电视、教育传媒,以对比周期性和消费类股票在各个阶段的表现。

第一,在单边下跌中消费类行业相对抗跌优势不大。在本轮6124点至1802点的暴跌中,上证指数跌幅为71%。消费类行业平均跌幅为65%,而周期性行业平均跌幅为74%。跌幅最大的是有色,共跌去83%,最为抗跌的是酿酒食品,跌幅为58%。可见,虽然消费类相对抗跌,但同样跌幅巨大,这说明没有一类股票可以规避经济下行风险。

第二,在单边上涨阶段,周期性行业表现远远领先于消费类。在2006年1月1161点至2007年10月6124点的单边牛市行情中,上证指数共上涨 427%。周期性行业平均涨幅为680%,远远领先于上证指数;而消费类行业平均涨幅仅为400%,整体跑输上证指数。表现最好的3个行业为有色、机械、房地产均为周期性行业,涨幅分别1137%、733%、670%,表现最差的4个行业为数字电视、医药、旅游酒店、教育传媒均属消费类,分别仅上涨 229%、327%、361%、375%。

第三,本轮整体行情中,周期性行业表现优于消费类。从2006年1月1161点至2008年9月1802点的整个行情中,上证指数上涨55%。周期性行业平均涨幅93%,消费类行业平均涨幅为76%。表现最好的3个行业是酿酒食品、机械、有色,涨幅分别为174%、117%、110%,表现最差的数字电视和旅游酒店涨幅仅为6%、27%。这表明,对于那些对行情反应迟钝的长线投资者,本轮行情投资周期性股票无疑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第四,中国股市总体历史上,周期性行业远远跑赢消费类。从1990年末中国股市开创上证指数100点,截至2008年9月最低的1802点,周期性行业指数平均为1887点,消费类行业指数平均为1483点。表现最好的是酿酒食品、有色、钢铁、煤炭石油,分别为2853、2382、2071、1962 点,均跑赢大盘,其中仅酿酒食品属消费类。表现最差的均为消费类,数字电视、汽车、医药、旅游酒店、教育传媒等5个行业指数分别仅为1002、1046、 1204、1226、1294点,大幅落后于上证指数。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类的全线溃败没能掩盖酿酒食品板块的一枝独秀,这得益于茅台作为这个板块最大的权重,其出色的业绩和成长性,撑起了整个板块。可见,投资对个股的选择远重于行业。

以上4点说明,不论是从中国股市历史还是本轮行情,投资周期性行业均比投资消费类会获得更好的收益。经济下行时,没有一类股票可以规避风险,清仓或者把仓位降到最低才是唯一的最佳选择。

 三大因素制约中国消费类行业投资回报

深度分析,造成周期性行业近年长期领先消费类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原因一:投资占主导的整体经济环境。中国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大量投资建设,而上世纪90年代末住房商品化,更助推新一轮投资浪潮。2001年以后,中国投资增速一直2倍于消费增速,投资额已经达到13.7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001年33.6%上升至 2007年55.6%。因而,依靠投资扩张的周期性行业无疑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原因二:消费类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消费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旦行业向好就会导致产业投资一窝蜂,所以即使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下也不意味着单个企业能获得更好的盈利。这种情况几乎遍布家电、汽车、消费电子、制药、酿酒、食品、互联网、连锁酒店等所有消费领域。因而对比有色、钢铁等周期性行业普遍每股1元左右的年收益,消费类企业鲜有持续的较高盈利。

比如,今年最大的牛股新合成,由于原料药涨价,业绩从0.08元突然跃升2.24元,回顾2005年业绩0.36元突然下滑到2006年的0.08 元,谁知道在暴利诱惑下的产业投资风潮,将明年业绩带向哪里呢?类似的还有浙江医药和广济药业。相对传统领域,产业投资一窝蜂现象更在新消费领域愈演愈烈。如家在纳斯达克的成功,迅速使motel168、锦江之星等连锁酒店在中国铺开,令如家仅上市第五季度后便开始连续亏损。类似的还有,今年年初所有风险投资从Web2.0集体撤出,以及互联网行业新浪、搜狐、网易多年的混战。

巴菲特在可口可乐成功的故事,给投资者带来一种“可口可乐成功幻觉”,这种幻觉甚至成为消费股高估值的理由,却忽略了可口可乐在配方和品牌上的垄断地位。而目前中国,只有茅台在口味及中国白酒业的领袖地位,才在本质上与可口可乐有着相同的成功基因。

原因三:消费行业也有很强的周期性。尽管中国投资者习惯把消费类称为成长股,但经济放缓同样会影响消费。经济放缓,首先会直接导致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其次会令资本市场的股市和楼市跳水。个人收入和财富的大幅缩水,不仅会削弱购买力更会削弱消费信心,今年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从一年前的97.4跌到94.1。受股市下挫影响,中国轿车8月份销售额3年来首次下滑,而今年航空客运5~7月增长均为负值。

美国次贷危机经验也可提供例证。美国今年一季度消费增长已成负值,8月份公布的百货、服装及沃尔玛在内的其他零售商销售情况令人失望。而在雷曼、美林、AIG这些金融巨头倒闭前,Starbucks已经关闭全美600家门店。即便原油1~7月的消费量也同比减少99.3万桶/日,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信贷紧缩导致一部分消费者不再为非生活必需品花钱,即便在生活必需品上,消费者也越来越节俭。

虽然今年国内谈得最多的就是拉动内需,然而目前的经济环境,拉动内需谈何容易。而未来平衡东西部经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目前国内供给过剩要求加大政府投资和采购,种种信号表明,下一个黄金十年仍可能是投资占主导。

(作者单位:齐鲁证券)2008-11-8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