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投资与“动物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37:40

情感投资与“动物精神”

10-02-06 12:46    作者:金岩石    相关股票:

     

情感投资与“动物精神”

   本文首发于《中外管理》2010年2月1日 

     用经济学中投融资的理论来分析情感,此种方法早已有人尝试。但却没有得出过科学的结论,原因很简单:在“情感”这一类投资中,最重要的,不是成本与营收的差额,而是不可预估的心理情感活动。

   “遗憾之门”

   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是引进了心理学。芝加哥大学的卡尼曼教授在诺贝尔经济学颁奖仪式上,颁奖人给他的贺词是:您的研究打开了人性的“遗憾之门”。卡尼曼教授的研究证明了一个投资学的原理:痛恨遗憾(Aversion to regret),这个定理其实很简单:看了,想了,没买,涨了;又看,又想,没买,又涨了。普通人的行为通常来自于认知,而投资人的“行”却常常来自于“不知”,来自于错失良机之后产生的“遗憾”。这并不是在调侃投资人的智商,而是在解读著名诺贝尔奖大师的痛恨遗憾定理,该定理说明了普通人转变为投资人后产生的一种行为缺陷。

   古人云:三思后而行。因为你一“思”不懂,又“思”半懂,再“思”,懂了。按这个思维逻辑,把古人换成投资人:股价3元,不买,涨了,遗憾!股价5元,还不买,又涨了,更遗憾!!股价7元,忍不住买了……为什么买呢?是因为经过“三思”后想明白了吗?非也,是因为不想明白了!潜台词是:我已经错过两次机会,不能再犹豫了。

   情感投资中同样存在“遗憾之门”——常听身边的人感叹对家人或朋友不够好(即投资不足),或者抱怨对某某“太好”(即回报不足),并且这很可能成为下一轮情感投资的标准。

   “羊群效应”

   投资人其实是人种的变异,所以在普通人看来,投资人的思维方式是非理性的。在一般商品交易中,人们在市场上互通有无,基于自身的需要参与商品交易。但是在投资市场上,投资人之间的交易却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和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交易的对象变了,理性决策的基准变了。

   在商品交易中,交易的对象是商品,任何商品都先于交易而存在,很少有人花钱去买在交易中不存在的商品。但在资产交易中,交易的对象往往不是资产本身,而是以资产为载体的预期。任何预期都是未来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结果,所以这一特殊“商品”的交易必然带有预期的不确定性,而在心理学中,预期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行为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投资机会的不确定性和投资人的多疑善变,才有了投资市场上每日每时发生的交易。当参与者不是个体而是群体之时,个人行为集合成为群体情绪,再转化为真实的交易,从而产生了现代资本市场的交易价值,交易价值存在的基础就是群体的情绪性和资金的流动性。

   再看投资人的决策行为,“理性”决策的基准也变了。商品交易基于商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自于生产成本,所以理性决策的依据是成本/收益分析。但是在投资市场上,预期是没有生产成本的,预期的形成来自于信息和心理的互动,无法用一般商品的生产成本来衡量。在投资市场中,人们心中“值与不值”的依据是什么呢?是风险/回报分析。当预期的上涨空间大于预期的下跌空间之时,人们会认为“值得买了”而开始行动;反之,当预期的下跌空间高于上涨空间之时,人们就会说“该卖了”,投资收益于是落袋为安。

   预期是心理行为,不仅受制于个体的判断,而且受制于群体的情绪,也就是俗话中说的“跟风”,起哄,忽悠和理论上的“羊群效应”。但是,由预期引发的决策是从心理行为转化为资金流动,资金流动又会引发价格变动。此时,价格波动就开始在印证预期的同时调动市场情绪,这就引出了投资人的情绪性,进而引出了被市场情绪推高的  “资产泡沫”。所以我们看到:资产泡沫在乐观预期的情绪状态中升腾,又在悲观预期的情绪状态中破灭,因此,资产泡沫的升腾与破灭并不是被经济学在假设中忽略不计的偶然现象,而是常规性的市场交易。

   “动物精神”

   预期---决策---印证,背后是市场的信息流动和投资的行为心理。美国学界有两个杰出的希勒教授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新的信息理论,一位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信息传播学教授丹. 希勒(Dan Schiller),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如何思考信息》(中文版书名:《信息拜物教》);另一位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 希勒(Robert. J. Shiller),他在著名的《非理性繁荣》之后,最近又与2001年的诺贝尔奖得主阿克洛夫(Akerlof)合著了一本书叫做《动物精神》。这两本书都把信息的商品化提升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他们看来,人的行为,特别是群体行为,会通过信息的多次反馈而产生创造性的结果。

   信息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不仅使自身变成了商品,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范式”,成为现代社会不平衡发展与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在信息流动的背后,传播学教授希勒看到了信息的商品化,金融学教授希勒看到了人类的“动物精神”。在金融学家希勒教授看来,人是非理性动物,所以投资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是常态而非变态,是常规而非偶然。非理性的决策之所以经常存在,是因为人类有信心,会讲故事。换句通俗的话说,或者是忽悠别人,或者被别人忽悠。所以他说:市场预期的背后可能是信心,也可能是故事,信心会驱动人们乐观向上,故事会诱惑人们铤而走险。所幸的是,人类的情感活动体系中,故事永远为服务信心而存在,所有发生的情感故事,都是为了让感情更加牢固。

   我们在格林斯潘的自传《动荡年代》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观点,他曾写道:在信息和情绪的互动中,投资人的过度悲观与过度乐观驱动着资产泡沫的潮起潮落,背后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所以在股市楼市的价格波动中,贪婪的人看到了价值,恐惧的人看到了泡沫,价值在贪欲中流动,泡沫在恐惧中升腾,乐观者看到信心,悲观者看到沮丧。所以在当前中国的股市楼市中,有人逃之夭夭,惊呼资产泡沫吹弹可破,暴跌进入读秒;有人趋之若鹜,依然一掷千金抛向日趋疯狂的豪宅市场,生怕错过这一趟史无前例的“暴富列车”。

   在市场中搏杀的时候,不要忘记情感投资同样重要:这里是一片没有泡沫的净土,非理性与动物精神,只有在这片净土中,才能充分发挥功效。

(格言:在市场中搏杀的时候,不要忘记情感投资同样重要:这里是一片没有泡沫的净土,非理性与动物精神,这有在这片净土中,才能充分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