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系统与精神太极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5:24
作者:刘文英 |  文章出处:精神学研究
研究精神学,不能在研究精神系统。研究精神系统,不能不研究精神系统的结构。本文提出精神太极图这个概念,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精神哲学的启示,针对现代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偏颇,力图为精神系统的结构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并从东西方多学科的材料,对精神太极图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运作机制和理论意义进行论证。
中国哲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的历史。更重要的,应该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特殊的思维方式,努力解决人类现代社会文化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只有这样,中国哲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和西方哲学开展积极的对话。本文就是在精神哲学问题上的一个尝试。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愈来愈优越、愈富裕。但精神生活并未随之同步前进,仍然受到许多困扰。而人们在精神世界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似乎远比物质世界多得多、困难得多。人为什么会有烦恼,烦恼能够解脱吗?人为什么会做梦,梦有积极的价值吗?人为什么会患精神病,精神病有变法治疗吗?如何看待所谓“灵感”、“直觉”,人的智能究竟有多大潜力?“坐忘”、“禅定”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的“精神境界”到底能够到达什么程度?……诸如此离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可以说,精神研究是现代哲学和科学中最落后的一个部门。
本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倡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潜意识这个新概念,在意识背后发现了一个隐伏不见而又十分重要的精神王国,从而开辟了精神研究的一个斩新的领域,一下子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惊,中国也不例外。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无疑是伟大的,潜意识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的确是一个客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弗洛伊德并未真正弄清潜意识的本质、来源、机制和功能。他的整个精神理论同事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他未跳出近代西方一些学者那种片面化的思维方式。他批评前人把精神完全归结为意识,他自己又企图把精神完全归结为潜意识。他在描绘精神系统时,曾有前庭后庭之喻,水中冰水之喻,实际是一个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的三层塔式结构。其中所谓“前意识”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基本的层次,而潜意识和意识则被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据说,潜意识根源于本能,它的能量和冲动是不可遏止的;而意识则凌驾其上,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对它压抑。弗洛伊德的全部学说,都是围绕这个对立冲突打转转。诚然,这个对立冲突可以解释个别梦例与病例,然并无普遍的意识。无论我们采取多么客观和宽容的态度,他的理论实在难以自圆。由于他很固执,他的后继者也不得不和他分道扬镳。
在中国传统的精神理论中,并无现代意识的潜意识概念,但早就接触到潜意识现象,早就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且一直把意识和潜意识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看待。荀子曰:“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前两者分别为睡眠和白日的潜意识活动,后者则属自觉的意识活动,但都统一为“心”的活动。王充曰:“梦见觉闻,俱用精神。”梦中所见和醒觉所闻,都统一为精神的作用或功能。相对于白日的意识活动,中国古代忍为睡眠做梦属于“神蛰”、“神藏”。而做梦活动同样是“神行”、“神游”、“神驰”,所谓“觉亦神之运,梦亦神之行”,均从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区别。尤其是,中国哲学根据固有的阴阳观念,也把人的精神区分为阴神和阳神,忍为白日之意识活动为“阳用事”,夜间之睡梦活动为“阴用事”,并从多方面描述了阴阳变方的特点及其关系。这个眼界、观念与理念,不但与近代西方大不相同,也与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说大不相同。
那么,怎么看待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精神理论呢?现代西方精神分析理论有明确的意识概念,中国传统精神理论主要是经验性描述,显然前者比后者要高出一代时代。但就思维方式而言,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和阴阳观念,则比弗洛伊德的片面化、绝对化优越得多。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启发之下,回头再看人类大量存在的各种精神活动、精神现象以及人们的精神体验,我们认为,人的精神系统并非弗洛伊德那种塔式结构,而是一幅生动的、阴阳合礼的太极图。在这个太极图中,意识是它的阳面,潜意识是它的阴面。阴阳变方相反相成、互渗互补,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模型的辩证质,更符合精神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活动的实际。当然,我们今天提出精神太极图,再也不能停留于经验性的描述,而要借助于现代西方的优秀成果,进行新的解读、新的阐释,从而发挥和提高。这样,精神太极图作为一个既有中国特色、而又融合中西的现代化的结构模型,将为人类真正打开自己的精神迷宫提供一把钥匙。
二、 精神太极图的形成过程
我们明确提出“精神太极图”,首先必须回答这个太极图是哪里来的,人的精神为什么会有一个阴阳太极图?而只有对精神系统的发生过程进行具体考察,才能为这个模型提供可靠的历史根据。在这方面,现代西方精神理论不可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帮助,而中国哲学“太极生阴阳”的古老观念,却引导我们追朔人类精神混沌分化的过程。
根据我们的研究,精神的本质归结到一点,就在于它是人的一种“意向性心理”。这种“意向性心理”在高等动物那里、尤其在灵长类动物那里,已经可以看到萌芽。不过,精神萌芽还只是精神现象和精神系统的史前史,尚不经常、尚不稳定。只有人类制造工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为“意向性心理”的经常化和稳定性的精神活动,并构成为人类的本质特懲之一。
这里必须注意,尽管人类随着走向历史舞台已经有了经常性的精神活动,但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其精神活动长期处在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猿人虽然已经学会制造工具,但本能仍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古人类学家对东非能人奥杜威文化地会所收集的石块统计分析:其中76。9%是未经加工和使用的石片;13。9%是使用过的材料,即天然工具;只有9%才是人工制造在石器。而猿人制造石器的技能极其笨拙,前进步伐也极其缓慢。在所谓“直接打制”的技术工艺中,“目的”可谓最能表现主体的“意向性心理”,但具体的目的意象却十分模糊。因为究竟要把一块石料打成什么样式和实际会打成什么样式,打制者既不清楚,也不能控制。他们对打制的结果,事先根本无法预料,打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合用就另再打。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还为可能用明显地感觉到和体验到他自己是打制活动的控制者,因而还不可能真正达到一种自觉。这就是说,猿人的“意向性心理”活动的水平还很低很低。从整体看,主要靠前意识或潜意识控制其行为,自觉意识还不可能明显地凸现出来。这种状况,直到晚期猿人那里,并未有根本变化。我们这里说的“前意识”,是指尚未达到意识水平的精神活动。所谓“潜意识”,是指相当于现代人的潜意识水平。实际上,猿人当时这种精神活动还不是潜藏和内隐的,而是开放的和外显的。它直接面对现实,执行着现代人“意识”所承担的功能。就其水平和能力而言,它相当于“潜意识”;就其表现和职能而言,它又相当于“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在猿人那里就这样纠缠在一起,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所以我们说猿人的精神状态是混沌的、未分化的。中国《庄子》书中曾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中”,其心理“若愚若昏”,“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浦而熙腹而游”,正是人类早期那种混混噩噩的精神状态。
人类精神的混沌分化,从早期智人才开始。早期智人打制石器的工艺过程,已从原来简单的一次性打制而分成几个环节、几个步骤和几次加工。为此,必须事先在头脑中编制操作程序,即先做什么、从做什么、如何打出石片、把石片加工成什么样式。这时候,由于原始人已经能够控制打制过程和打制结果,从前模糊的目的性不断凸现和明朗化、明确化,从而为自觉的意识活动提供了客观的、可靠的根据。在早期智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了离开生活活动的精神文化。最突出的,一是对尸体姿势的特别安排、涂撒赭石粉和放置随葬品;二是制作艺术品,尤其是个人装饰品和标志的出现,表明一个自我中心已在头脑中形成。因此,整个精神活动从原来的混沌状态,清楚地分化出两种不同的活动与过程。一个是原来的潜意识,一个是从中生成的自觉意识。前者原来的前台,现在被后者日益挤到后面;后者原来很弱,现在则不断增强而占据前台。这样,阴阳分化又阴阳全体,开始出现太极图的形。
不过,人类精神太极图一开始黑多白少,阴阳两部分并不相当。早期智人虽已出现自觉意识,整个说来自觉水平是很低的,潜意识仍占着主导地位。即使在晚期智人那里,人类学家仍然常常看到一种很奇怪又很普遍的精神现象,就是往往分不清醒时的知觉和梦中的见闻,而把梦象当实像、把梦境当实境。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梦境和醒觉的内容同样是实在的。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希腊悲剧人埃斯库罗曾说过:“我们远古祖先醒觉时的生活,同我们现代人的梦态生活一样。弗洛伊德也认为,梦的“原始运作方式”,“曾经一度操纵着人们清楚时的生活”,只是现在“似乎被放逐到夜间去”。按照我们的估计,猿人的情况完全是这样,早期智人常常是这样,晚期智人身上仍能看到这种影响。直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那里,人类精神太极图才真正成形成。也就是说,人类种族的精神系统才成形或形成。
从精神系统的个体发生来看,学龄前儿童也有一个精神混沌的阶段。这方面,现代儿童心理学已积累了大量资料,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有明确的论断。婴儿出生后的吸吮、抓取和打击之类的动作,完全是本能性的。后来发展起来的“工具性动作”(如拉成了人手去拿他拿不到的各种东西)中,已超越本能,而表现出一种“类似意识而又非意识”的意向,它们同样属于前意识或潜意识。当然,又是显露的,并承担成年人意识职能的潜意识。曼纳曾指出:“儿童既不知道自我,也不能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鲍德温亦说:“幼儿没有显示出任何自我意识,也不能在内部给予的东西与外部给予的东西之间作出固定不变的划分。”皮亚捷进一步强调,儿童最初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自己活动的发源者与控制者。而瓦龙、容格等人则直接把这种状态或现象种之为“混沌”。学龄前儿童一般都把梦象当作实像、梦境当作实境,这也是精神混沌的表现或影响。当儿童开始使用“我”字说话时,自觉意识就像一个亮点在混沌中出现。起初,这个亮点很弱很少,日后则不断明亮和扩大。这时候,意识和潜意识就分化了,精神太机图的形也就出现了。现代儿童一般要到基本掌握母语的时候,才最后形成自己的精神系统入太极图。
三、 精神太极图的基本结构
我们把太极图作为精神系统的模型,还必须说明,太极图的基本结构即体现了精神系统的基本结构。太极图的结构有阴有阳,生动地标示了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面。意识活动是自觉的、显现的,自然属阳;潜意识活动是不自觉的、潜意识的,自然属阴。由于太极图中阴阳双方相反相成,也清楚地表现了意识和潜意识各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描述人在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时,曾以“有志”和“有主”作标志。这种提法虽然缺少论证,但却精辟地概括了意识最重要的特点。“有志”,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有自我意志来控制;“有主”,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有自我意识作主宰。两者集中到一点,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有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自我中心。从现代眼光来看,我们认为意识最基本的特懲,就在其自觉性。而自觉性的内在根据,就是有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自我中心在起作用。“我知道”、“我意识到”、“我想干什么”……,只是它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
同自觉性相联系,意识存在总是处在一种显著运动的状态,并且是外露的、而非潜意识的。朱熹曰:“阳用事,阳主动”、“灼热呈露而有苗裔可寻”。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活动,都可以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来。
至于对外站世界,意识又总是开放信息通道。《庄子》曰:“其觉也形开”。《列子》曰:“形之所接谓之觉”。“形开”是指肉体开放信息通道,“形接”指肉体与外物交流,这一切都由意识的自我中心所控制和支配。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直接面对现实世界,回答现实世界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指意识的这个特点。
人在睡眠状态下的精神活动则相反,而以“无志”、“无主”为标志。“无志”,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没有自我意志来控制;“无主”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没有自我意识作主宰。两者集中到一点,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自我中心。从现代眼光来看,我们认为潜意识最基本的特懲,就在其不自觉性。而不自觉的内在根据,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自我中心起作用。“我不知道”、“我未意识到”、“我没有想到干什么”……,也只是它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
同不自觉性相联系,潜意识之存在总是处在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且是内隐的和潜伏的。朱熹曰:“阴用事,阴主静”。他特别名之曰“神蛰”之名的价值就在于,它把潜意识看作人的精神潜伏不醒的一种特殊表现。后来毛晃和王夫之提出“神蛰”之名,也是把潜意识看作人的精神藏匿不显的一种特殊状态。在我们看来,中国古代哲学中这种“神蛰”、“神藏”的观念,已具有现代潜意识概念的某种形。
至于对外部世界,当潜意识伴随意识活动时,同样开放信息通道,同样与外物交接,只是自我意识不到罢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研究不多。但潜意识在做梦时,的确关开对外信息通道,停止与外物交接。《庄子》曰:“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魂交”与“形开”相对,属于精神自己的交接活动。《正蒙》曰:“寐,形开而志交诸外也;梦,形开而气专乎内也。”“形开”与“形开”相对,如果剔除古老的精气观念,这种论断至今仍然是正确的,有根据的。
精神太极图不只体现了潜意识和意识的阴阳相反,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它们两者的阴阳相成。即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精神大系统,共同从属于一个精神大系统。人的精神大系统不只有对立和冲突,实际上横着一条一可逾越的鸿沟。
在我们今天看来,潜意识和意识的“阴阳合体”,首先当然是精神本身在其历史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们同源于原始先民混沌的精神状态,同源于这种混沌状态的内在分化,但这种分化并未改变它们共同的精神本质。可谓太极生阴阳,阴阳合太极。不过,最重要和最现实的根据在于,潜意识和意识作为阴阳两面,具有共同的主体或从属于共同的主体。在太极图中,这个主体就是大圆所表示的太极体。人的意识没有专门的主体,意识主体同时也就是潜意识主体;人的潜意识也没有专门的主体,潜意识主体同时也就是意识主体。我们白天清醒的意识活动和夜间睡梦中的潜意识活动,就其对象、方式和体验而言,当然是不同的,但都是同一个主体“自我”的精神活动。无论两者有什么差别和差别有多大,归根到底,乃是同一个主体精神活动的两个领域、两个层次、两种状态、两种功能……。正是主体“自我”的同一性,才使潜意识和意识阴阳两面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转换,而整合为一个统一体。这也就是太极图中的阳负阴、阴抱阳,整合而成太极体。回头我们再看中国古代“神蛰”、“神藏”的概念,它们在形式上远比较朴素,但却具有明显的辩证的性质。“神之蛰”由“神转化而来,又必然要转化为“神之醒”;“神之藏”是由显露而藏,也必然由“藏”而显露。所以,只有太机图的模型,才能恰当而生动地表示精神系统的内部层次及其基本结构。而弗洛伊德等人的种种比喻及其塔式模型。
四、 精神太机图的运作机制
弗洛伊德由于在未能正确地把握精神系统的基本结构,他所谓“压抑”说、“伪装”说等等,亦未提示精神系统正常运作的机制。他的后继者及现代西方其他精神理论,实际对这一问题至今尚未作过认真的研究。我们根据太机图的基本结构,从多方面審视精神系统的实际运作过程,发现精神太机图至少有四项反映其基本功能的重要机制:
一、连续恒动机
个体精神太机图形成之后,便不可断地连续运动。这是个体作为主体而维击其生命存在的基本保证。一个人如果什么时候精神活动停止了,那就意味着他的死亡。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活动转瞬即逝,这是很肤浅的,错误的。人在清醒状态有些念头一闪即过,即中国人所谓“闪念”。但正如佛教高僧智颐所说:“此意识灭,次意识生。”亦如慧能大师曰:“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续。”由于意识对象的变换,意识活动会有单元之划分,但诸单元之间前后渗透、环境相扣,自我意识会把彼此联络起来。有时候我们打呵欠、开玩笑,只不过降低了意识活动的强度而已。如果我们“走神”、“打了一个盹”,前面思考的问题的确中断了。然而清醒过来以后,我们又会继续思考的问题,这中间则有自我潜意识会把前后联络起来。阴面如此,阴面亦如此。在漫波无梦睡眠的各个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向自我潜意识“交班”。在块波有梦睡眠时期,潜意识相当活跃。此外面看,睡眠做梦好像精神处于静止状态,实则这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即朱熹所谓“静中之动”。事实表明,无论是太机图的阴面还是阳面,以及阳面阴面活动的各个单元之间,主体精神活动一直存在着,从不间断。只不过有时由自我意识控制,有时由自我意识维击,有时两者转换。
二、阴阳有序转换机制
精神太极图的连续恒动,不是单纯阳面或单纯阴面的连续恒动,而是在阴阳两面互相转换中的连续恒动。白天,主体精神以阴面是朱熹讲过的“阳用事”与“阴用事”的交替。这种转换的自然生理条件是,天地间的书夜交替和人大脑的醒睡交替。但其客观根据和真正基础乃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及其节律。人在白天从事各种实践活动,面对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所遇到和要处理的是机现实的具体问题,它要求主体精神活动必须目标明确、集中注意,并以强烈的意志、感情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然以意识活动为主。夜间主体进入休息状态,最需要的是精神放松。以便重新蓄积精神能量,自然以潜意识活动为主。一般说,意识活动是相当紧张的,但人不能一直紧张下去,因此精神活动有张有弛,意识潜意识也有你消我长。白天开放信息通道,夜间又暂时开闭。这样,伴随“一阴一阳”的转换,还有“一弛一张”、“一消一长”、“一闭一开”的转换。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精神系统周期性的一种节律,所以我们总为“有序转换”机制。
三、阴阳互渗互补机制
阴阳互渗是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成分或资源而言,阴阳互补是就意识和潜意识的机能或功能而言。任何意识活动总是同时伴随着与参和某些潜意识活动。意识有一个明确的注意中心,然中心之外的有些对象同样作用主体,尽管信号强度较弱,却会被潜意识摄取、储存和加工。心理学所谓“不随意注意”,及与之相联击的“自动化加工”、“习惯性调节”,均属潜意识活动。另外,在意识活动减弱或开隙中,也会有潜意活动渗入或显现。人们平常所谓“失神”、“走神”、“心不在焉”,以及一些不自觉的“过失”,都很典型。人在整个睡眠做梦过程中,自我意识并未完全泯灭。朱熹曰:“寐为无主,然其中实未尝泯灭,而有不可测者存。呼之则应,擎之则觉,则是以未尝无主,未尝不妙也。”这说明在潜意识活动中,自我意识一直保持着警戒。而在两次做梦之间,实际总有若干意识活动渗入。梦的内容及材料很多直接来自于意识,梦象及其材料也可以上升为意识,这是谁都能体验得到的。至于意识能动地“随意注意”、“控制性加工”和“自觉性调节”,与潜意识不自觉地“不随意注意”、“自动化加工”和“习惯性调节”,两方面正好互相补充。人的意识不可能对遇到的对象都统统注意。那样的话,不是负担过重、消耗太大,便是顾此失彼而效率不高。这种互渗互补在太极图中的表现,就是标示意识的阳面中有一人黑点,并且黑鱼的头尾有渗入;标示潜意识的阴面中有一点白点,并且白鱼的头尾也都有渗入。白鱼黑鱼在互渗中抱成一圈,而在运动中功能互补。
四、阴阳矛盾平衡机制
在精神太机图中,意识和潜意识阴阳两面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矛盾双方的连续恒动、有序转换 、互渗互补,又有一种内在的趋向,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某种平衡。在旧的平衡打破之后,又会追求一种新的平衡。中国哲学的阴阳观念及其太机图的结构,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矛盾平衡之义,太机图之大图与黑白相种即是平衡的一种象懲性符号。这种矛盾平衡,既包括整个精神系统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平衡,也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各自内部诸活动、诸成分之间的平衡,也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各自内部诸活动、诸成分之间的平衡。但最重要的是潜意识阴阳两面之间的矛盾平衡。如果由于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不能达到阴阳平衡而出现阴阳失调,主体精神就会感到烦恼、困惑、压抑、焦虑,以至其他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不过,人的精神诚然需要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同时也需要打破既成的平衡而面对新的矛盾,从而使精神系统保持一种内在的活力。人的精神系统只有在矛盾-----平衡----矛盾----平衡的不断反复和更新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主体的精神生命及其力量、价值、意识和乐趣。
五、精神太极图的理论意义
如果说精神太机图的模型体现了精神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机制,那么它的理论意识将是十分重大的,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潜意识的发现。
首先,它将使人们能够合理地解释那些神秘奇异的精神现象。以灵感为例,几千年来人们都把它的来源和发生归之于神。据说是神灵把艺术的灵气吹进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才迸发出创作的灵感。所谓“诗神的迷狂”、“神性的着魔”、“神灵的冯附”,都是此意。现在许多学者明确肯定灵感的存在,却说不清所以然。我们从精神太机图来考察,问题在于只限在阳面、即意识活动的层面。一切意识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中心,其过程受自我意识调节、控制与支配,自我意识安全可以预期它的内容和结果。然灵感的突出性、偶然性、随机性和超常创造力,均非自我意识所决定,亦不以自我意志与愿望为转移,当人们不知精神活动还有阴面潜意识时,自然只能找到上帝、神灵那里去。而一旦突破意识进入潜意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原来,历代对灵感“神性”的那些描述,恰恰都是潜意识的特懲及主体当时的自我体验。“迷狂”、“着魔”、“神赐”云云,表明主体已经离开了那种自我清醒的意识状态。有一种控制不住的冲动、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驱使,则表明处在不自觉的潜意识状态。艺术家当时的“身不由主”、“如痴如迷”、“忘我与奋”,亦是潜意识的特懲。但灵感也不可完全归结为潜意识的活动与作用。灵感发生时,还应在意识层面受到某种刺激、启示或诱导,潜意识成果以此为突破口,而在瞬间上升到意识层面,并被主体所领悟。也不是任何潜意识活动都能提供灵感,只有当潜意识不自觉地国围绕某一问题多次尝试、反馈、思考、探索,一旦酝酿成熟后,才会出现灵感。在此之前,还需要意识的长期活动与积累,为潜意识提供充分的材料与信息。这样,只有通过潜意识和意识的阴阳互渗互补及其转换,才能弄清灵感的机制。其他诸如直觉、坐忘、禅定及发明本心,也都能在精神太机图中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其次,它将为真正破解梦之迷奠定坚实的基础。弗洛伊德已经正确地把梦结为潜意识的活动,但他并未真正弄清梦的实质与发生机制。诚然,某些梦可能与主体性本能的冲动或压抑有关,但认为一切梦均与性有关、甚至都是性梦,显然是荒唐的。性本能本身并非潜意识,性梦也只是潜意识对性刺激的一种反映。事实表明,梦的材料和内容大量地是属于社会性的,是通过意识中介来自现实生活中。所以,梦在本质上是主体潜意识诚对其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如果离开了潜意识与意识的阴阳互渗,梦境、梦象与现实生活的联击根本无法说明。弗洛伊德也正确地肯定了梦有自己的价值,但他也未真正弄清梦的价值是什么。梦的价值绝对非通过“伪装”表现自我的性冲动、性欲望,而是同意识一起共同维持主体的精神生命、精神活力与精神平衡。人要是夜间完全无梦,将会停止潜意识活动,而使精神系统的连续、恒动与有序转换受到阻碍和破坏,进而还会促使肉体生理化谢无限制地下降而走向死亡。梦不但能够反映主体的精神状态,而且可以舒缓意识中的烦恼与焦虑,并对意识中的“狂喜”和“忘乎所以”提出某种警告。梦对外物、自我和事处的趋势还有特殊的认知功能。至于梦的虚幻性、奇异性、变幻不定与忽此忽彼,均与潜意识的特点有关。这一切都不是什么“压抑”说、“伪装”说所能解释的,而应求解于精神太机图中的阴阳相反和相反相成。
最后,它还将为人类的精神健康与治疗精神疾病开关道路。从精神太机图来看,一个人的精神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健康,关键要看阴阳两面的进行与转换是否协调、是否平衡。这里所谓协调、平衡的内容很多,但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平衡则有决定的意义。唯有如此,才能促成整个精神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协调与平衡。如果阴阳失调而不平衡,便是精神病态的表现。以精神分裂为例,精神分裂无不表现为精神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分裂,因而患者必有妄想、幻觉、执拗和怪梦,但根源亦在太机图中的阴阳分裂。其阳症为意识机能亢进,而不能有序地向潜意识转换,病人狂躁、自大、无法入睡,不做梦或不知梦;其阴症为潜意识偏盛,并大量渗入到意识层面,病人抑   愚呆,行为陷入“梦样状态”。当然,两种症状也可能交替出现。在我们看来,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和重建精神太极图的阴阳平衡。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原则,然后根据不同病人辨证施治,精神病的治疗才会有显着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