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体实习生制度急待建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4:57:16

我国媒体实习生制度急待建立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师 李韧(转载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字体:大 中 小]
新闻实习生在采访

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发现,这两年不仅仅是就业难,即便只是希望得到一个短暂的实习机会,也越来越难以实现。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0多个,全国高校新闻专业在校生有12万至13万人。不少人认为,高校扩招带来“僧多粥少”的局面,实习岗位自然也就成了稀缺资源。然而,在提到大学扩招数据时,人们却没有注意到另一组数据,中国媒体的数量在过去10年中也在快速增长。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两年出版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目前我国有各类期刊9000多种、报纸2119种、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个。如果加上接近70万个网站,应该说,我们具备满足国内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需求的硬件基础。有评论尖锐地指出,“实习难”的背后显示的是各有关方面的冷漠。

令人忧虑的是,关于媒体实习难的问题目前并未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没有得到新闻界和学界的重视,关于实习生制度的建设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笔者通过清华大学的CNKI数据库检索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探讨和研究这一话题的文献寥寥无几,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相关文章也不多。然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实习生制度建设是媒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环节

一个媒体能否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要看自己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是否有丰富的人才后备资源,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对于以创造精神产品为主的媒体业来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更是其发展的根本。

学者邵培仁和陈兵认为,人是媒体文化建设中最宝贵、最活跃的因子,因此,媒体人力资源战略始终是媒介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优秀的媒体人才才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他们总结了媒体人才的四个特性:(1)媒体人才的培养具有长期性;(2)媒体人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3)媒体人才的无法复制性;(4)媒体人才的难以替代性。这些特点,恰恰说明媒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并且需要战略上的长远考量。

媒体吸引人才从招聘到录用到继续培训,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过程。那么,到哪里去吸引所需人才呢?目前,我国媒体大致有三种途径招贤纳士:一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三是高薪“挖角”,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缺乏媒体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恰恰是受教育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极具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的培养对象。而媒体在选拔人才时浓厚的“招之即来,来之即用”的功利观,往往使这部分人才失去受聘用的机会,从而一方面出现媒体感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致使大量未来的优秀人才遭到浪费。

事实上,建设完善的媒体实习生制度是媒体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媒体对未来预期进行的现实投资,是媒体创造和积累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这个环节,媒体可以建立起详实准确的人才储备数据库,为媒体自身建设的未来需要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任何一个有长远战略发展目标的媒体不能忽视的环节。

现实中,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确实突出,但媒体除了抱怨,是否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呢?换言之,主动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灵活、系统的专业实践平台,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媒体今天蓬勃发展起来后对社会的有益回报。

《纽约时报》的实习生制度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主动接受实习生的媒体,而将实习生的接受作为一种制度进行建设的更如凤毛麟角。一般来说,大多数实习生都需要熟人或朋友介绍才能得到在某媒体实习的机会,而不少媒体接受实习生后不仅不付给实习生劳动报酬,比如稿费,甚至还向实习生索要“实习费”。

相比之下,国外不少知名媒体在这方面却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框架和经验可供参考。以美国主流报纸《纽约时报》(以下简称《时报》)为例。纽约时报公司的新闻部门、广播电台、网络部门以及营销部门都有各自的实习项目,每年都向社会公开提供实习机会。相关的信息通过《时报》分布在全美的办事机构发布,申请者可就近查询。《时报》的很多实习项目和奖学金等还特别向少数族裔倾斜。《时报》的理念是:尊重实习申请者的激情和他们的新观念。

除了常规性的实习机会,自1984年起,《时报》还推出了“暑期实习项目”,每年都向有志于新闻业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为期10周的实习机会。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一项目主要面向少数族裔大学生。《时报》管理层一直把该项目作为《时报》向社会承诺雇佣高素质员工并保证员工多样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报》的暑期实习项目以奖学金的形式提供给最终遴选出来的申请者。目前,这一项目提供三个领域的实习机会:詹姆斯·雷斯东采访报道奖学金、托马斯·摩根实习计划和道·琼斯报纸基金编辑实习计划。

从具体操作来看,詹姆斯·雷斯东采访报道奖学金每年有4个名额,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申请者必须有在报纸实习过的经历,并且需要向《时报》提供自己的简历和8到10篇发表在日报上的作品。挑选出来的实习生能够得到《时报》一位资深编辑或记者的指导,还可以参加报社内部组织的各种研讨班。实习生的稿件发表出来后可以署名,实习临近尾声时,实习生有4天时间在《时报》安排下参观华府。实习结束后,优秀者可以获得6个月的延长实习期,并且有加入《时报》或获得在《时报》下辖的地区报工作的机会。

托马斯·摩根实习计划每年有3个名额,图表制作、版面设计和摄影等3个领域各占一个。申请者可以是低年级也可以是高年级大学生,但必须有在报纸实习过的经历。每个挑选出来的实习生都能得到专人指导。实习结束后,根据各自的表现,有一名实习生将得到一笔1500美元的现金奖金。

道·琼斯报纸基金编辑实习计划每年有一个名额,由该基金自行组织在全美遴选,面向大学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所有的申请者必须提供一篇论文并参加一次编辑考试,通过者方能纳入考虑范围。实习前要先参加道·琼斯报纸基金支助的一个为期两周的研讨会,学习诽谤法、新闻职业道德、版面排版、标题制作、报道编辑、语法、标点符号、风格等等编辑需要掌握的内容。顺利完成10周编辑工作的实习生最后还可以获得基金提供的1000美元的奖学金。

很明显,《时报》的实习生制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从而使社会各阶层能接受报社的理念和价值观,为报社的未来赢得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诸如暑期实习项目这样的精英实习培训,选拔、发现和培养《时报》的明日之星,为报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关于媒体实习生制度建设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在国内媒体中建立起系统的实习生制度,首先必须改变认为这一制度可有可无或与己无关的冷漠态度。实习生制度其实可以把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这一制度锻炼的学生,能够明了一项特定工作必须的实际技能(如采访写作、编辑或者版面设计等),更清楚该项工作相关的职业环境和团队需求。这些经过即便是短期实习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从学习环境转入工作环境,缩短工作磨合期。如果全社会能够建立起一套相互协作的实习生制度网络,无疑,它将不仅使媒体受益,而且还会大大降低社会在劳动力再培训上花费的总成本,使全社会受益。

所以,媒体实习生制度的建设应当尽快提上媒体、媒体监管者和媒体研究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是党委宣传部门的宏观管理优势。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作为媒体的主管部门,具有宏观调控和统一指挥的能力,党委宣传部门能够有效监督媒体是否承担起了这项社会职责。第二是记者协会的行业号召优势。各级记者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对媒体有强大的凝聚力,建议记协当把这项工作纳入其日常工作考核计划中予以实施。第三是党报党刊的资源优势。如果说,市场类媒体对是否进行实习生制度的建设还有其自我选择的权利,那么,党报党刊则应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像人民日报社、新华社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应该带头走出这一步。

在该制度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要认真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积极调整媒体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部门。尽管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开始,媒体改革已近30年,一大批媒体集团已经建立,但媒体内部人事制度管理滞后的问题依然严峻。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借助媒体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建立起积极高效的现代人力资源部门,对媒体竞争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一点,恰恰可以和有发现未来媒体之星功效的实习生制度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要保证制度建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以及选拔的公正公平。这一制度面向的是所有有志于从事新闻业的高校新闻专业学生。

3、要实现实习生制度的网络化和层次化。这要求媒体之间,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地方媒体还是区域性媒体或全国性媒体,要加强内部的协调和沟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自身特点和需要,也要考虑一个区域和全国的总体情况,要避免各自为战造成资源浪费。在这点上,前述宣传部门的管理体系实际上可以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

4、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构。媒体实习生制度的建设不仅仅是媒体和实习生的事,它更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这一制度的建设进展如何、运转是否公平、是否有效率和成效如何等等,都需要时时反省。因此,前述之记者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可以考虑组建一个相应的机构,负责分析相关资料,处理投诉,向媒体提供该制度建设的改进意见等等。

媒体实习生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媒体资源配置和战略发展规划、新闻系统的自我协调、信息公开透明和选拔公正公平以及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等各个方面。只有整个社会意识到这项工程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闻业的未来。



来源:  日期:2007-01-17 阅读:9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