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储备货币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2:18:01
――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设计在危机与争论中走向多元
2009-4-11 11:14:51      中国经济导报
印钞机的开启使全世界形成了美元贬值的预期,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遭受贬值风险。这也说明,任何一个国别货币担当世界货币,均无法破解国内政策需要与世界经济需要之间无法平衡的“特里芬两难”。 CFP/供图
本报记者 张婧
英国首相布朗在伦敦召开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闭幕后表示,20国集团将于今年9月在纽约召开第三次金融峰会,讨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议题。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随后也表示,俄罗斯赞成设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设想。梅德韦杰夫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表演讲时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是一个现成、可利用的选择”。
一时间,改革现有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将可能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变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20世纪初期,金本位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44年7月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在于,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结算与储备货币的增加,这只能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解决;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其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即所谓的“特里芬两难”。
因此,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1971年,美国自行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开启了“浮动汇率”时代。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产生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美元发行权属于美国主权,别国不能干涉。货币发行多少只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但却对国际经济和美元储备持有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的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并不一致,其他国家却被迫按照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其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动荡,金融投机日盛,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日渐淡化,导致危机频发,中小国家很难抵御。
第二,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以购买美国政府和公司债券的形式,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是不对等的。美国还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在减轻外债负担的同时刺激出口,实现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此外,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这等于引诱美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第三,所谓“浮动汇率”制度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定义。它只被看做是与“固定汇率”相对的概念。实际上,“浮动”应当有一个参照物,但由于这一参照物难以确定,才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体制成为当前国际金融领域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缺失是危机爆发的原因
国内多数经济学专家认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即全球治理结构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目前来看,以IMF的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是最快的途径。但从长期来看,最好是成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机构,建立一种“超主权”的新国际储备货币,以避免美元波动对全球金融体系构成灾难性冲击。
从历史尺度看,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就更清楚了。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几乎每隔10年就要发生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不论是拉美危机、美国本身的次贷危机、日本失去的10年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能看到由于美元过度膨胀所引起各类泡沫。危机出现的必然性,是由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缺陷决定的,同时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邹平座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美元本位制,美元具有主权货币和国际货币双重身份。美元的国际供给直接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和本国利益需求。这种货币体系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容易导致美国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美元的发行机制更应受到约束。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其国民经济形成了对货币制度的依赖,出现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现象。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王静文告诉记者,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为了救市,采取了包括量化宽松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印钞机的开启使全世界形成了美元贬值的预期,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遭受贬值风险。这也说明,任何一个国别货币担当世界货币,均无法破解国内政策需要与世界经济需要之间无法平衡的“特里芬两难”。
而所有这些,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给出了明确而深刻的答案――“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美元地位还未被撼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美元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其与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占份额可能变化,但美元仍将是第一货币。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的融合已使各国经济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大多数经济体都是围绕美元来运转的。所以,美国的危机也传导到了欧洲等其他经济体。在美国经济、美元受到冲击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体和货币也必然受到影响。
美国虽然爆发了次贷危机,经济受到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但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尚未改变,汇率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元并没有像通常想象的那样大幅度贬值,反而还在走强。从长期看,根据经济周期理论,随着次贷危机的解决,美国经济必将复苏。历史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的繁盛和衰落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当然,除了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实力之外,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地位也决定了美元不会迅速衰落:首先,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仍以美元计价,诸多商品定价权仍由美国操控;其次,美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受到巨大的冲击,但其多年的发展决定了其仍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大的资本市场;第三,各国拥有大量美元储备资产,因此,美元的衰落将使很多国家付出巨大代价,对世界经济增长将起到明显的负面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应走向多元化
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计价和支付货币,这就决定了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有其必然性。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公开表示,国际社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要着眼长远,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全面的改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平和公正。二是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要增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三是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同时,各国应加强汇率政策协调,保持主要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于4月7日召开的中国社科院金融论坛上,金融所所长李扬表示,此次G20国际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强烈表达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并明确指出了改革的3项主要内容,即:“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在谈到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协调问题时,胡主席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尤其应该加强对货币发行政策的监督。”这两段尖锐且富于建设性的表述被联合声明忽略,恰恰表明其切中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要害。
李扬表示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日趋深重,尽管人民币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希望发挥更大作用,
但由于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还将延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政府才提出“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的目标。进一步,在承认美元、欧元等储备货币仍将主导国际货币体系事实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要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广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争取一席之地。
李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前提就是确定储备货币多元化。当多元化成为基本前提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点自然就集中于对储备货币发行机制的调控以及在储备货币之间建立稳定的汇率安排上。第一,多元货币体系下,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当稳定。这就要求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监督,在多元的储备货币之间建立负责任、有管理、透明且有约束力的汇率关系。第二,非储备货币和储备货币之间也应建立稳定的汇率关系。通过一个以“公开宣布的浮动汇率、事实上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以及巨额外汇储备”为基本特征的“新三位一体”的模式。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如果不能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争得合理的地位,不仅总会面临那些储备货币国家因“操纵汇率”而带来的指责,而且将始终生活在汇率风险的威胁之下。第三,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当事国必须共同承担调整责任。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今后改革中,我们必须要求:一旦国际收支失衡恶化到非调整不可的时候,储备货币国家应同广大非储备货币国家一样,通过调整其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关系,对等且实质性地承担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