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18:44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选择,探索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雄辩地证明,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

    一、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指导的结果。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由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第二天,该文作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帷幕。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这场大讨论取得了极大成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从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提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思想和重要观点,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得以系统化、完整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二、路径创新为改革开放明确了途径和方法

    改革开放是空前的伟大事业,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遵循。因此,改革自开始起就面临路径选择问题,并且呈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

    1.改革开放得益于大胆探索。

    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探索和试验。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首先,胆子大,步子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第二,不断总结经验。用邓小平同志的说来讲,要“走一步,看一步”。“哪一些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展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第三,坚定不移。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

    2.改革开放得益于渐进发展。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用三年时间见效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至少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明显效果。政治体制改革更复杂,设想有些方面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可以见效,有些方面甚至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见效”。“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

    3.改革开放得益于全面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废除企业中的“一元化”领导等,都是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重大举措,但显然超越了经济领域改革的范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30年来,无论是经济层面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投资体制改革,还是政治层面的废除干部终身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社会层面的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都展现了全方位、宽领域改革的场景。

    三、制度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保障

    制度具有规范性、权威性、稳定性的特征,能够发挥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作用。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我国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及资源禀赋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使我国的比较优势能够得到释放和发挥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1.基本经济制度创新注入改革开放长久活力。

    任何一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都可能是多元的,多种所有制可以并存,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和归宿。党的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产权多元化和发展混合经济已经成为现实和社会共识的条件下,以保护个人产权和改革国有产权经营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混合经济的基本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各项配套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稳步前进。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改革阶段,提出了关于以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和贸易为重点的配套改革的设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战略,制定了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方案。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的要求,经济和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今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责任编辑 柳 波 《理论前沿》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