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剧情被孔家后人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8:26

电影《孔子》剧情被孔家后人批

2009年12月20日由国际级巨星周润发主演,《雍正王朝》《乔家大院》胡玫导演执导的史诗电影《孔子》可说是未演先轰动,不仅是影史上第一部把孔子生平故事搬上银幕的史诗电影,备受国际瞩目,《孔子》更是明年年初最被看好的华语电影之一,而电影中周润发精湛的演技广获好评,更有人说之后任何人饰演孔子都无法超越发哥的演技。

这部电影耗时两年时间,预算高达台币七亿五千万(约合一亿六千万人民币)以上的制作费,从预告片中观众几乎还原了春秋时代的人文背景和服装道具整个的细腻与精致,一开始在冰天雪地中的舟车跋涉与劳顿奔波,孔子与门徒之间感人的师徒情谊,以及在周游列国的故事情结中发展开来。

这部电影把春秋时代中最伟大的人物做出最深入的考究和表现,周润发从孔子的壮年时期演绎至年老迟暮的年纪,把孔子的一生做了最详实又感人的描绘,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够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那么伟大的形象,因此可以说孔子对於华人的影响无远弗届。

在演员的部份除了发哥周润发之外,还有大陆一线红星的周迅,同时也有一些大陆硬里子的演员如陆毅、陈建斌等等,幕后制作更是华语制片中的首选,像是《卧虎藏龙》的摄影鲍德熹、《投名状》的造形设计奚仲文、还有大陆顶尖音乐家《大红灯笼高高挂》赵季平来操刀配乐,导演则是《乔家大院》的胡玫,可见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和不同凡响的气势。

《孔子》剧情简介:

孔子(周润发饰)人生智慧所创出的学说,穿透中国两千五百年历史,创造出古今中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哲学!本片描述孔子五十一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他七十三岁病逝的经历,他为了寻找机会实现政治主张,带著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周游列国。但理想的背后充满国家争霸的权谋、宫廷政治的黑暗!本片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改编而成。高大威猛习六艺会武功的孔子,与南子(周迅饰)有段绯闻的孔子,磅礴惨烈的齐鲁大战,将是2010年初最受期待的华语史诗巨作!

《孔子》被批:编造剧情 孔家后人要求打官司

开拍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的史诗影片《孔子》近日又惹上麻烦,片方最近曝光45秒预告短片,剧情紧凑、场面壮观,引发网友追看。但片中雷人之处也不断,此前的争议与质疑也得到了印证。离影片上映不到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孔子》再次站到了舆论的“刀口浪尖”上:11日,孔家第75代直系子孙孔健正式向《孔子》剧组发出了“措辞严厉”的书面声明,要求对影片内容作出三点重大改动,并保留有关的法律权利。

这三点重大改动的要求正好指向了预告片中爆出的三大惊人之处。首先是“孔子”在片中飙出了句十足的京片子“给个话儿?”,与史书和《论语》中的孔子话语大相径庭,“雷倒众生一片”,更有网友自称已被“雷倒”;第二还是关于圣人绯闻“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案,历史上本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预告短片中“南子”挑逗“孔子”之意已暴露无遗,南子对孔子说出“你爱不爱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即使是现代女性也难以启齿的话,感情戏的质疑得到印证,更引发了网友对《孔子》剧情的离奇猜想;第三是片中“孔子”武戏太多、战争场面频繁。虽然孔子本人文武齐备的说法已得到孔家后人的证实,但即使真的“能射善御、膂力过人”,也不能将“万世师表”拍成“功夫孔子”。

在声明中,孔家后人首先要求《孔子》剧组要“尊重历史”,尊重中华民族的圣人,不要为了“商业利益”,盲目编造剧情。然后提出了具体的三点改动意见:一是片中尽量使用文言和《论语》中出现的孔子原话,删除“给个话儿”这种过于现代的京味口语;二是要求剧组删减“子见南子”等争议内容和其它有损孔圣人清誉与美名的情节;三是提出了削减孔子过多的“武戏”和战争内容,更多地突出孔子的伟大思想与仁爱精神。最后孔家后人提醒《孔子》剧组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按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否则将“在必要的时候不排除诉诸法律”,以维护中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圣人形象。  

真实的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犬”

他就是个特别不满现实,想回到从前的知识分子

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一生就在感叹这件事。他想回到从前,这个“从前”就是指西周,他认为那时候是好的,现在不好。所以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孔子:整理周籍,尊崇周公,回到周朝。

 

孔子当然也是了不起的,培养了很多学生,但那一代儒家都是把周公当做圣人的,包括宋明之前的儒家,并没有把孔子当圣人。孔子更是一个周公的“铁杆粉丝”,甚至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他的那些成就在他看来是传了周公之道,因此他可以算是先师而不是先圣。

他主张君主要“王道”,而不要“霸道”

他主张搞西周那一套,那么西周是什么状况呢?就是整个国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各路诸侯是儿子,周王像父亲,父亲对下仁爱,儿子对上尊敬。像慈父般的做君王,就是王道。而后世显然做不到这样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一点慈父的样子,君是暴君,道是“霸道”

对于“霸道”的现实,他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犹如“丧家犬”

面对这种礼坏乐崩的现实,他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他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西周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这种怀抱理想、不愿向污浊现实妥协、而又不得归宿者,犹如“丧家犬”,这其实是一个准确而且可以称得上很高的评价…[详细]

孔子的“圣人”形象是这样炼成的

真实的孔子显然不被统治者喜欢

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自然是很不待见的。

而且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是君主至上,扬忠抑孝,鼓励大义灭亲,爹亲娘亲不如皇帝亲。这与孔子推崇的温情脉脉式的社会关系南辕北辙,可以说有你无我。而“二千年来皆秦制”,可见真实的孔子已经不能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容。

所以孔子的主张全部被封杀,只剩下“修身养性”的《论语》

先是有“焚书坑儒”打出第一拳。后来孔子七世孙孔鮒对暴政忍无可忍,跟了陈胜反秦,与陈胜一同被镇压。再后来还有一些儒家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顺天应人,到汉景帝的时候也不让讲了。直到董仲舒的的谶纬之学,想对皇上保留一点“上天示警”的约束,但后来在曹魏到隋唐间皇上们又感不爽,下辣手杀了许多人,把谶纬禁绝,于是“上天示警”也不灵了。这下好了,只剩下“修生养性”的《论语》了。

于是孔子就成了一个以《论语》为代表的、“修身养性”的“圣人”角色

现在一提传统就指国学,一提国学就指儒家,一提儒家就指孔子,一提孔子就指《论语》,这样一个代表关系谬之千里。孔子的人生重心和价值体现都在整理周籍、宣传周道,与《论语》不搭界。只是因为“霸道”惹不起,“王道”搞不成,就只能玩“内圣”。而《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嘉言懿行”的书,恰好用作修身养性的指南。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逐渐被当成了孔子的代表…[详细]

孔子被当成符号,时而踢开,时而捧回

学不了真孔子,学“圣人”也好,但其实都学不来

真实的孔子既不为人们所了解、也不容易学习,那么退而求其次。学习“圣人”也是有好处没坏处。因为现在的学“圣人”,就是指学《论语》——学仁义道德。

然而仁义道德其实并不是只有儒家讲,外国人也讲(黑格尔看到《论语》就视为浅白的“大实话” ),其它的什么“家”也讲,并不具有什么特色,而是再普通不过的说教。如果没有儒家的时候学不会,现在有了儒家又能改变多少呢。孔子或者儒家的实际价值已经不大,而符号价值却不小。

历史上孔子屡屡归去来

金人攻破汴梁时,表现残暴,对文化极不尊重。曲阜孔门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随宋室南渡,在浙江衢州繁衍了南宗。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曲阜成为南宋士人的伤心地,所以张孝祥在词中吟道:“洙泗上,弦歌地,亦腥膻。”后来,金朝却又都尊孔了。这种初期反孔,屁股坐稳后尊孔的事在历史上屡屡出现。   

十年砍柴:太平天国打下江山会不会尊孔

2010年01月28日17:33华商网-华商报十年砍柴我要评论(27) 字号:T|T

十年砍柴 知名网友

这两天上MSN,总有朋友问:“你是阿凡达学派还是孔子学派?”不知其意者,觉得莫名其妙;知其意者,会心一笑。原来说的是坊间盛传的进口大片《阿凡达》为国产大片《孔子》让路的事。

官方高度重视、投资方下了血本、众明星卖力演出的《孔子》,一上演就面临在全球创造票房奇迹的《阿凡达》,确实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但两部片子终归不是一种类型的,只要是优秀影片,不必有瑜亮之叹。当然,《孔子》刚刚上演,其最终票房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但由《阿凡达》和《孔子》引起的话题很有意思。本来就应该艺术的归艺术,市场的归市场,但如果有一只看不见的权力之手,来硬生生干预市场,就难免受到各种非议。

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以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符号或者说占据第一神主位的孔子做题材,受人关注招来议论也是难免的。自从孔子成了圣人,在历代官方价值体系内高高在上,想以艺术来呈现孔子的形象,难度确实不小。弄成高大全、不近人情,可能就少人问津,没有传播效果;而若过于搞笑甚至戏说,创作者就会遇到各种压力。民国时期,曲阜第二师范的学生排演了话剧《子见南子》,被孔氏宗族认为侮辱了圣人,以孔子后裔自居的党国大员孔祥熙利用自己的能量,向教育行政部门施压要求惩处,最后校长被调走了事。

从历史典籍中看,孔子是一个幽默、豁达、一生不得志的小老头,很可爱的,并不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还不时和学生开玩笑。困于陈蔡之际时,大弟子子路告诉他当地人说他像“丧家犬”,他不以为忤,还说人家形容很准确。等他死后,地位日渐尊隆,直至成为“至圣先师”、“百代素王”。历代帝王尊孔,醉翁之意不在孔,而在江山稳固也。

所以考诸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是一个集团造反或革命的初期,一般是反孔的,因为坐江山的皇帝、大臣尊孔的目的,就是要百姓们接受等级、名分已定的现实,好好耕田、好好读书,对朝廷尽忠,对父母尽孝,做一个良民。一旦坐稳了江山,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当年反对的,现在必须提倡。将孔子抬出来为自己建立的利益格局、社会秩序背书。外来的胡人政权也不免如此。金人攻破汴梁时,表现残暴,对文化极不尊重。曲阜孔门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随宋室南渡,在浙江衢州繁衍了南宗。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曲阜成为南宋士人的伤心地,所以张孝祥在词中吟道:“洙泗上,弦歌地,亦腥膻。”后来,金朝、元朝、清朝都尊孔了。

鲁迅评价话剧《子见南子》的风波时说:“历史告诉我们,汉刘邦本是一员亭长,一个无赖棍徒,却一旦‘贵为天子’,就会尊孔;朱元璋不过一牧牛儿,一修道和尚,一天‘危坐龙庭’,也会尊孔;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华,也要‘存汉俗尊儒(孔)术’。这些‘万岁皇爷’为什么这样志同道合呢?无非为了孔家思想能够训练得一般‘民’们不敢反抗,不好‘犯上作乱’而已!我们无怪乎从前的文人学士 ‘八股’都做得 ‘一百成’,却没有半点儿‘活’气!”

太平天国引入西方的基督教为意识形态资源,创立了“拜上帝教”,起义军打到哪儿,第一件事就是砸孔子牌位、拆毁孔庙,可算是“反孔”的急先锋。如果历史允许假设一下,太平天国最终推翻了清廷,坐稳了江山,他们会不会尊孔?很难说,也许他们那时候对孔子的态度和以前的“清妖”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