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政治的还是娱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0:16
http://xjpl.changsha.cn  2010-01-26 14:44  湘江评论
我一直讨厌写电影,毕竟咱们是写时评的,不是写娱评的。但奇怪的是不管好片烂片,总是会成为大众话题,一味回避不是办法,只好“直面惨淡的人生”。
10天前我们做了一期自由谈:看个《阿凡达》怎么像过年?,表达的就是上述意思,最后一段给此现象扣了三顶大帽子。1、广告宣传的力量:别以为消费者是上帝,很可能不过是跟着广告商走的羔羊罢了;2、娱乐至死的时代:公民意识缺乏,吃喝玩乐成为主流;3、生活压力太大,难得浮上来透口气。
现在看来,原因还不止上述三点,有些电影,本身就是政治话题,而不仅仅是娱乐话题——比如《孔子》。上期评中评我已经提到了导演胡玫对“政治需要什么”的敏锐,再联系江湖传言、创纪录拷贝数以及她丈夫何新威权主义代表人物的身份等诸多信息,说电影《孔子》不仅仅是娱乐事件,而是兼具政治意味,应该还是能站得住脚的结论。由此带来一个问题,你到底谈的是电影《孔子》,还是孔子的学说?你到底谈的是《孔子》的电影商业、艺术价值,还是《孔子》商业艺术之外的政治意味?
提这个是因为昨天历史频道的同事写了一篇《孔子很好,韩寒很二》。昨天就此问题我跟他们争论了老半天,在我看来,韩寒除了开头一段(韩寒:“在中国的古代,产生了一堆的子,虽然他们今天曰的和昨天曰的甚至还会自相矛盾,他们的意义不在于他们说的足够好,而在于他们说的足够多,各个时空的政客们各取所需,或推崇或批判。孔子就是里面最富有代表意义的一位。”)对孔子略有不敬之外,通篇其实都在批评电影《孔子》,与孔子无关。而对于电影《孔子》,我没有看,无法评判,而且对于电影好不好看,这点实在没法有一个权威公正的说法,哪怕韩寒说得再偏颇(韩寒说:“从拍摄意义、商业利益、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效果、娱乐消遣和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也只能由得他。
当然,我能体会历史频道同事的感情,正如他们专题大标题所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也不同意韩寒所说的“他们的意义不在于他们说的足够好,而在于他们说的足够多”,至少在我个人看来,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说了很多话,两千多年以后,大部分话仍然是正确的,只有少部分话可能不太符合今天的社会现实(仅仅是可能),这个人,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韩寒这句话轻率了,不好——我很早之前就说过我认同韩寒说自己“并不叛逆”,所以我不会用轻狂来理解他。对韩寒来说,可能每个人都是可以平视的,但我以为,有时候姿态稍微低一点也许收获更多。今天陈季冰在中青报的评论也谈到了这一点:独立的人格不是大喊一声“我反对”
但历史频道同事的批评也过了,混淆了对电影《孔子》与孔子的区别,焦点不准。而且就算韩寒对孔子略有不敬,又有什么关系呢?更糟糕的是最后拿韩寒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说事,既政治不正确,也不符合现实经验。顺便一提,韩寒那篇博客,最后拿导演性别说事,认为女性导演不适合拍非情感类电影,“女人何苦为难自己?”,这犯了历史频道同事同样的错误。随便举一个例子,最牛的宏大叙事电影作品《意志的胜利》不就是女性导演拍的吗?这句话甚至比开头那句问题更大,哪怕是事实,也没有必要非点出来,别忘了“男权社会”这个更大的事实,何况还不是呢?
但也许韩寒对我的同事来说,只是一个比较醒目的目标而已,寄托了太多他们关于孔子的怒气。远的不说,就在我写的上一期评中评,有不少网友留言批评孔子,有说“中国今日之现状,皆因学孔太多”的,有说“儒家思想什么时候站了上风,社会必然倒退”的,真是荒唐,不客气地说一句,他们对孔子和儒学的了解,恐怕都只是来自课本吧?本人自认为还算有那么一点点批判精神,而我认为,这基本上都来自儒家的“士的精神”。开口骂孔子和儒学之前,还真应该好好去看看我那些历史频道同事做的五个孔子系列专题再来发言。他们虽然批韩寒未必靠谱,但赞孔子却十分到位。
也许我哪天也会去看看《孔子》,毕竟我也算是个不入门的孔门弟子。当然我不会写《孔子》的影评,不管怎样,评中评谈的始终是这个社会。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