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求同存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8:5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求同存异”

 

辜胜阻

 

  2005年09月07日09:01

 

  基本特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基本经验之一是“求同存异”。这种“求同存异”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化异为同,多元一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维系是不断化异为同、广泛联合的过程。尽管各种社会力量、各党派之间具有不同的政治立场甚至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在抗日大局下,除了极少数顽固势力,都存在联合的基础和可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不断化异为同,捐弃前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日本侵略者。

 

  二是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危急关头,中华民族的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派别,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管社会地位,都走到了一起,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共御外侮。国民党政府最后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国共两党从军事对抗到再度携手,使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这表明,在国难当头之时,全国人民都能自觉地以全民族共同利益为重,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

 

  三是减异增同,广泛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共识求联合,以斗争求团结,不断减异增同,实现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不同阶级的大团结、大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确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曲折和艰难的。在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努力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增进互信,实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大团结、大联合。

 

  四是异中求和,以和聚力。“贵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能致祥,“和”能聚力。荀子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天以和为晴,人以和为贵,国以和为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社会力量的聚合和人心的凝聚为抗战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支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以巨大的牺牲夺取了最终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是求大同,存大异。与其他时期统一战线求大同、存小异有所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求大同、存大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着眼于民族利益,以民族解放的大“同”来指导统一战线,暂时搁置各社会力量的具体利益和阶级立场的差异,求大同,存大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不同的政党和阶级组成,国难当头之际他们之间的矛盾被暂时搁置,但这种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要维护统一战线的稳定,需要各社会力量都抱以宽广的胸怀,以大局为重,以民族大义这一“大同”为重,不纠缠过去的恩怨,不计较往昔的得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第一,求同要有共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各党各派利益多元,但统一战线有共同的目标,即打败日本侵略者。正是基于这个共识,大家才能走到一起。第二,求同要有转化。统一战线的维持和发展,需要不断化解矛盾。国共两党通过化解矛盾,求得抗日之“大同”。第三,求同必须让步。没有必要的妥协和让步,就没有统一战线。第四,求同需要斗争。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既要反对“一切斗争,不要联合”,又要防止“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第五,求同要有互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各民主力量必须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消除猜忌。

 

  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群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求同存异的宝贵经验在现实中仍然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用以指导政治生活,能健全民主政治、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用以指导经济发展,能调动各种所有制主体的积极性,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以指导民族团结,能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用以指导社会建设,能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

 

  在政党制度上,应求同存异,包容差别,体谅差异,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制度上保障多党合作和参政党履行职能,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人团结起来。

 

  在经济发展上,应倡导和而不同,调动社会各阶层和各所有制主体的力量,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在社会目标上,应减异增同,推进社会和谐,在一部分人先富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制定重大社会政策,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力量支持。

 

  在民族关系上,应异中求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两岸关系上,应化异为同,和解、合作,真诚相待,妥善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共同为两岸关系发展争取一个光明的前景。求同存异是基础,化异为同是目标,这个同就是整个中国富强、中华民族兴盛。

 

  (作者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