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海地地震“震”出中美两国的战略抱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4:27:16
        海地简介: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人口892万,主要是黑人,约占95%。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成人文盲率为47%。 

 

1月12号在海地发生7.3级的大地震,估计将造成20万人死亡,至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此次地震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热切关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两国在此次震后援助中的表现和反应。

 

两大国的迅速而大动作的救援,是单纯的人道主义援助,还是一次施展各自战略抱负的好时机?

美国:富有同情心的入侵

在所有国际社会的救灾队伍当中,好像美国的救灾队伍特别的抢眼,我把它叫做美国在这10多天来,一直好像是在演独角戏一样,扮演的角色是一种leadership的角色。

美国救援大队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灾区救援;政府方面也宣布给予1亿美元的援助;而在美国还有三个城市同时来为海地进行全球募捐的义演,上百多名影视歌星都参加了这样一个义演。如此大动作反应,显露其怎样的战略抱负?

美军某空降兵空降总统官邸;以安全为由,美军强行关闭太子港机场;美国也动员了航空母舰运送人员物资;1月20号,美国政府宣布,将原定派往欧洲与中东地区的4000多名士兵紧急转调海地,至此在海地美军士兵人数将达1.5万人;美国在对海地的救援问题上一意孤行,处处体现出单边主义的倾向。

分析海地的战略位置,我们知道海地北邻古巴,南望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而这些国家都与美国有不同程度上的政治纠葛利益冲突。作为美国的后院,海地也是美国向南美推行其新民主政策的样式,其具有独到的极其重要的战略牵涉意义。

而美国其实在1915年平息海地政治动乱,并军事占领海地,此后控制海地近20年,于1934年撤军。在美国国内,关于美军“占领”海地的争论也日趋热烈。《时代》周刊曾刊登一篇评论,题为“美军进海地:一场富有同情心的入侵”。文章惊呼:“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海地已经成为美国第51个州。华盛顿动员全国资源向海地灾民提供紧急援助。”

拉美政治研究学者斯蒂芬斯说,美国的拉美政策向来走极端,要么袖手旁观,要么大加干预,海地便是如此。前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曾派兵协助海地前总统阿里斯蒂德恢复职位,但此后10年却什么事也没干。2004年当阿里斯蒂德出现下台危机后,美国才再次想起这个后院的小岛国。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质疑美国的意图。

中国:在美国后院施加软实力的好时机

自1月13日以来,中国政府派出60人的紧急救援队,一直在太子港实施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已挖出了多具罹难者的遗体,其中包括联海团团长赫迪·安纳比和其他联合国工作人员的遗体。同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队平均每天为几百名灾民提供医疗救助。此时此刻,中国国际救援队仍然坚守在救灾第一线,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海地灾民。

中国红十字会已于13日决定向海地提供100万美元现汇援助。15日,中国政府宣布向海地提供价值约440万美元的紧急救灾物资。向海地灾民送去了药品、帐篷、便携式应急灯、水净化设备、食品、饮用水和单衣等物资。在目前对海地援助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决定向海地再提供260万美元现汇援助。同时,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由40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防疫救护队,并将向海地提供一批药品和医疗设备。

与美国扮演的leadership的角色相比,中国在此次救援中扮演的是一个peacekeeping的角色。

中国此次迅速大动作的援助,既是在世界扮演大国角色,并承担起相应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形象;也是中国对对汶川大地震的国际援助的一个回应。中国提供的援助并未带有明显附加条件,自信满满的中国将此次海地地震援助视为施加软实力的机会,以相对容易且代价较小的方式在美国的后院发挥积极的人道主义作用。如果说在美对中关系中美国采取的对台政策是一种牵涉遏制的战略举措,那么在中对美关系中国采取的对美国后院海地的政策则是一种调停维和的战略动作。

此次海地地震“震”出的中美两国战略抱负,将走向何方,我们将继续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