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辩证观,用思想考古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7:11
《中医以时为本》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观,用思想考古的方法,追本溯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的、深刻的、历史的、全新的审视和准确的把握。复原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医文化以时为本的本来面目,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尤其是中医文化的、当然也是宇宙的时间本质。首次明确系统的提出了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中医文化的本源。即宇宙万事万物的唯一根本规律和法则是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玄机,找到了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传统中医文化宝库的万能金钥匙。尤其是它全面、系统、准确、生动、清晰的梳理和复原了以时为本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论述深刻,结论简明、实用、极易把握,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几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众说纷纭、众理难调的玄象,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朴素、简明的本象。他必将对人们正确理解和领悟、系统认识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中医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所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研究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者特别是传统中医研究和爱好者登堂入室的捷径和指南。

序一

青年学者郑陶所撰《中医以时为本》书稿,从说的本源,天地与人的辩证关系,古代重时论道的历史审视,并联系中医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论述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之本质是时间,具有新颖性。我的初步认识是:

自春秋时代产生的说,其本质是什么?虽然有不同说法,但大致都认为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总规律。这个总规律如何才能把握?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后,作者明确提出:道,就是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其常态以四时节律为代表,非常态以五运六气节律为代表。并详细介绍了古代先哲们问天测时的方法。这样,道之于人类,便有了认识的可能,不再虚无飘缈,成为人类可以把握的规律。

关于天地人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地之四方是类聚四时的结果,包括春时木温风气生,类聚成东方,夏时火热暑气长……所以天时决定地利。又以《内经》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及先有天,后有地,再后为人类的演变规律为依据,得出:天时生地利,地利生人和”——先时为本的结论。这是饶有新意和有说服力的。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还辩证提到:由于人全部继承了地利所积累的天时总和,甚至可以模拟天时地利,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服务。这一认识,把从本源来说的以天时为本和从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完美地统一起来,是积极的天人和谐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以时为本的思想确实十分突出,几乎俯拾皆是。如《黄帝内经》中讲生气通天因时之序,进而论及养生,则有四气调神,即授人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讲到脏腑,则称时脏阴阳而有脏气法时之论;讲到发病,则谓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讲治法,则当合人形法四时五行而治。总之,都以法天时为首务。在另一部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三阳三阴——六经的时序、六经病欲解时及治疗先后时序;《金匮要略》总论,何以用先后病作篇名题?及四时加减法之设立,这些都明显地寓有法时深意。以上举例,原本是可以据法时思想作出合理解释的内容,由于在过去教材中将以时为本置而勿论,使得今人读来反而疑窦丛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依据以时为本的思想,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流进行再次的挖掘和清理,相信对充分认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本书观点新颖,立论有据,逻辑严谨,可读性较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下学术浮燥之风盛行之时,作者能甘于寂寞,静心参悟经典旨义,且自成一家学说,可喜可贺,故乐以为序。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衡

2004.11.17

序二

本书以《黄帝内经》等经典为基础,对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干支甲子等传统文化演释的时间节律及其对人体生命节律的影响,用现代通俗语言,全面、系统、细致、深刻、详尽的剖析,阐明宇宙星辰天体运动的各种时间周期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盛衰节律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直接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干支甲子、子午流注的科学本质,纠正了以往某些医家对《内经》有关章节条文的曲解、误解,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整体观、三因制宜乃至整个中医时间医学的内涵。充分说明了传统中医时间医学很早以前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本书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论述、观点,也有助于澄清杨振宁教授1999年在香港作中国文化与科学讲座中有关中医理论所造成的对传统医学认识上的误导与混乱局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必先了解阴阳变化的时间节律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影响,以溯本求源,防病治病。作者用大量篇幅论述时间的阴阳五行生克理论,说明时间节律与人体生老病死息息相关。节律既是人体最普遍、最基本、最本质的生命现象的因素;也是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特征。明确中医以时为本这一基础概念,才能为择时养生、防病保健作出最佳选择;临床医生对许多周期性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以及疾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许多因时而异的病理现象,在辨证、辨病、辨型的同时,再考虑辨时这一最基本因素,则可为精确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从而为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择时投药,择时取开穴针灸,以提高临床疗效。故认为本书虽是一本理论著作,但本书较以往有关中医时间医学的专著,说理精辟,论证明确严谨,概念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说服力,对中医临床医疗具有指导意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将为丰富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发展中医事业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作者: 郑陶




要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讲道理的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就知,也最早就开始讲道理的人,而且他讲的可是宇宙最根本的大道理”——关于时间、古称天时的道理。

第一节
天时本为


也许你认为我上述的说法很离奇,其实不然,天时这个大道理对中国人而言,原本很明白。还是让我们先感悟一下什么是”——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吧。请看我从最权威的三部论经典中精选的几则直白说的文字:《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变通莫大乎四时。用白话综述就是,就是无形的宇宙(天)阴阳及其变化规律——天道最大的变化规律就是四时阴阳节律——事实上《易经》原本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是古人观天测地解图书。王弼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即日月阴阳五行周而复始之义。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易的本义和精髓。所以,《易纬通卦验》讲阴阳律历皆祖于《易》

《黄帝内经》也明讲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将顺应五运六气节律称为谨奉天道(《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干支纪岁标记五运六气,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因为其源于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并进一步明确四时阴阳五行节律此天道也,气之常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再次强调五运六气此道之所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上述仍用白话总结就是:有两大时间阴阳五行节律被直接称为。一是四时节律,反映天道气之阴阳五行的正常变化节律;一是五运六气节律,用干支标记,反映天道气之阴阳五行盛衰的异常变化节律。

《老子》说大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老子的话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是一种生成和决定万事万物的无声无形的东西。在没有天地(宇宙)之前就已存在,并一直无声无形的、独自默默的、始终如一的周而复始循行不止,而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却由此生成变化出来。

《说文解字》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上古字写作!说白了,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或者说得的方法是测量。

到此,我们可以大致对给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就是无声无形的气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在没有宇宙(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一直无声无形的、独自默默的、始终如一的、周而复始的循行不止,而天地万物却源此生成变化出来。本身虽说无声无形,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测量得”——结果发现:有两类变化节律,一类是常道,其典型表现就是气的四时阴阳五行变化节律。它是由昼参日影夜考极星分别发现天道为圆、地道为方的基本节律。是天圆地方之常道。另一类是非常道,其代表便是五运六气(气的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变化节律)。五运其实是夜考极星观测到二十八宿之间气色及其与五星气色的对应关系,进而发现十岁五运太过不及节律即地方之变——与河图相关;而六气其实是由昼参日影发现天圆之道的日影轨迹之变,呈现六年一复原的现象,从而发现了十二岁六气节律——与洛书相关。五运六气是天圆地方之非常道。

结论只有一个:就是时间(气)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分常态和非常态二类(即所谓常道和非常道),常态代表是四时节律,非常态代表是五运六气节律,这其实是对人生百年期间相对而言。既然时间(气)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就是,那它自然能够化生出天、地、人、万事万物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

而古人为何认为即时间(气)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源?我想可以做这样一个合理的推测,古代先哲们在对宇宙探求中,直觉的感悟到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受制于日月,更倍感星辰的神秘,正是基于对日月星辰的无限敬畏,便将探索宇宙奥秘的重心,始终放在问天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华夏先哲们执着的观天实践,最终总结出两套基本方法即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进而由前者发现了天圆之道,由后者发现了地方之道,并同时发现了与这些日月星辰变化规律相对应的各种时间节律,接着也发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皆受这些时间节律的支配,最后自然得出天、地、人、万事万物其实是一个不能、也无法分割的整体,而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又是由一种无声无形的东西生成、并支配着,这就是先哲们所讲的,即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这便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由来及其时间本质。这也是上自伏羲、下至历朝历代,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历法时间做为自己一切言行根本依据的原因所在。


稍有易经常识的人都知道,易学即易历源于天象,由象生数、由数生理。所以天象是易学(易历)所论之的来源,而易经天象包括太极阴阳图、八卦图、河图洛书(图书本义)。(图1-1、1-2、1-3、1-


我们先来看八卦图原本是表示什么的:字由字组成,指土圭表,上古测日影确定时间的工具,高八尺。为测日影之象。上古伏羲在每天中午立一八尺土圭表测日影(图1-8),发现一年中日影每日行一度,行满360度有余(实为365366度之间)便回归形成一个圆周,而且一年一年周而复始,这就是所谓太极(以太阳代表宇宙,故太阳也称为天)即天圆之道”——其本义即是一年日影的轨迹。随后发现它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基本轨迹和基本规律,尤其突出的反映在所有时间节律上(图1-9)。其中又发现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日影最长的冬至,这就是二仪——阴阳之象。再以夏至和冬至为两极,由夏至到冬至的日影积图为黑,以冬至到夏至的日影变小(日光相对变大)积图为白;又因夏至是日影极短始变长之时,象天阳极一阴生,故对应配表示,冬至是日影极长始变短之时,象天阴极一阳生,故对应配ο表示。至此所谓太极阴阳图便出现了(图1-1)。接下来在更广泛细致复杂的观天测时活动中发现这一天象为普适天象,也是天象与对应时间(天时)阴阳关系的标准象。到此时间与天(宇宙)阴阳便可直接定性定量相关了。

先天八卦数便反应了这种太极分二仪的全过程,亦可由先天八卦数序形成太极阴阳图(图1-2)。顺便说一下,伏羲这种立圭测影的定时方法,后来演变成立竿见影的简便方法(所以天干最早只用做记日),并与相对复杂的支台观天测星象变化规律的定时方法合参,共同发现了更多、周期更长或变化更复杂、更隐秘的各种时间阴阳五行节律。请注意,这也是干支原义所在,当然这是后话,先打住容后细表。

日影正好为夏至和冬至之和一半长度时的春分日(其由冬至日影变短而得)和秋分日(其由夏至日影变长而得)将二仪二分为四个日影区域,这就是四象,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正象,实为二分二至四节气之象。当然更准确的讲,四象、四时概念形成并与东南西北对应,还必须夜考极星,即夜晚面北以北极为中心观测月相盈亏周期变化时,发现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规律。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并发现月亮每28天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天空中环行一周,好像月亮每天在星星上睡了一晚一样,所以将其每晚位置对应的一个星座称为宿,共有二十八宿。发现北斗柄所指四方,每方正好七宿,各自相连分别象一种动物,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南首北尾;南方朱雀,北方玄龟,皆西首东尾”——这便是四象的本义(图1-10)。同时发现东方春温木气常在,西方秋燥金气常在,南方夏热火气常在,北方冬寒水气常在,中央与四隅、长夏与四时湿土之气常在。而且还同时发现五种天气色相与四时四方的对应关系。至此阴阳四象皆有天象与时间对应相关。接下来通过更细致的观天测时,发现这种地方与类聚四时的对应关系也是普适的。至此时间与天(宇宙)五行便可直接定性定量相关了,从而基本完成了宇宙(天)阴阳五行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定性定量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将二分二至对偶等分为八节(即二分、二至、四立八节气),其将八节之时日影的阴阳之象以三爻表示,这就是所谓八卦(图1-11)。又建十二座标准观天台即十二地支,发现一年365天,十二个月,每月日月交会二次,每年24次,每年每月第二次交会之日被命名为,即子月小寒,丑月立春,寅月惊蛰、卯月清明,辰月立夏、巳月芒种、午月小暑、未月立秋、申月白露、酉月寒露、戌月立冬、亥月大雪;每年每月第一次日月交会之日命名为,又叫中气。因为在第一次日月交会日夜间面北观天时,发现北斗柄正好指向月亮,即日月北斗三者相会为中气。若本月北斗不与日月相会,则本月节与气都不成立,这便是闰月。十二(中)气分别是子月冬至、丑月大寒,寅月雨水、卯月春分,辰月谷雨、巳月小满、午月夏至、未月大暑、申月处暑、酉月秋分、戌月霜降、亥月小雪。至此,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便基本形成了(图1-12)(因为天象以北极为中心,北斗七星为时间向导,所以古代主要三种太阳历皆以中气为岁首。参阅本章第三节)。这也是十二地支纪时的开始,后来发现其在时间阴阳五行节律变化中有普适意义,并逐渐用来纪年、月、日、时。

到此为止,我们也惊喜的发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简明地反映了包括道、气、阴阳五行、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64卦、24节气……等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最直接了当、明白无误的完整、准确、直观的反映了天(地)人(万物)感应天(地)人(万物)合一于天时(宇宙)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本质。顺便说一句,由于道与气实为一体二名,这也便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引术又被称为气功的原由。而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其实就是气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所以,《黄帝内经》讲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和所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时立气布,如环无端。简言之:道、气、时三者一体三名。而道、气皆清晰、完美、统一的体现于时之中。

中国人这种以时间为本的天人合一于天时,天人感应于天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完美的的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具体、简捷,便于定性、定量、定序的把握,使之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现实性并存,可以通过对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全过程的时间阴阳五行节律及其各种时间节律之间关系的把握,推知任何时间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大可能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即时间阴阳五行状态及其变化节律),借以顺应时代,选择和把握时机,做一个知、用的天子——天时之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不但使宇宙万事万物及其阴阳五行变化统一于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更使所谓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成为现实可以把握的联系(关系),而不是空洞的哲学术语。一切偶然现象都源于天时必然。一切空间分裂都在时间变化中得到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统一论,深邃而平实,完美而实用,广博而简约。孔子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而这个神,说的就是时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皆源于时间。

第二节、天时、地利、人和辨证

一般人都知道,自古常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的这句话常被解释为只要人心齐,人定胜天。或人和是成就万事的关键因素。先不论这两种解释是否正确,谨从字面上来看,这句经典语言与上述时间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结论似乎是矛盾的。

谁是谁非,问题出在哪儿?
关于天时,我们已经做了足够的论述,还是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地利,什么是人和,从而辨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便自然明白古人此言的本义,然后再下判断得出结论吧。

我们已经知道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生成和支配宇宙万事万物的。而地利说白了,就是地势,而所谓地势是指地理方位及地势高低的阴阳五行属性,如东方阳木温气盛、高地寒水阴气盛等,即所谓四方之势与高下之势的总和。其实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四象四时来源本义时,就明确指出所谓地方即四方的实质:这种表现为四方以类聚四时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四时类聚成四方。即《老子》所谓一生二,天时生地利,一阴一阳之天道生二阴二阳之地道。也可以理解为天时类聚于四象,决定了地球四时类聚成四方,换句话说,就是天时之气类聚于四象,决定了地球四时之气类聚成四方。即《老子》所谓地法天,地利受制于天时。其实这是宇宙(天)和地球关系的必然——因为谁都知道宇宙演化产生了地球,而不是相反。宇宙及其变化节律决定地球的状态,而不会是相反。具体的四时类聚成方包括:春时木温风气生、类聚成东方,夏时火热暑气长、类聚成南方,秋时金燥凉气收、类聚成西方,冬时水冰寒气藏、类聚成北方,长夏及四时土湿化气、类聚成中央和四隅。

明白了地利的四方之势,我们再看高下之势。

简单的讲,所谓高下之势,其本质是先天八卦所反映的宇宙上下关系,也就是天地上下阴阳五行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后天八卦的本义是反映地球四时(四方)阴阳五行关系的]。乍一看,乾为天属纯阳,坤为地属纯阴,似乎应上阳下阴上热下寒才对,但事实却相反,实际情况是上寒下热上阴下阳,且从下向上依次顺四时五行变化趋势即为春夏秋冬。费解吗!其实很好理解,这便是阳极则为阴,阴极则为阳的结果(图1-2)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就天时、地利的关系下一个结论了:地利源于天时(类聚),也受制于天时。实质是因为一生二”“地法天,《老子》早说明白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人和

人数三(天数一、地数二)——三阴三阳为人之道——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太深奥了!好,说明白点,是由天地阴阳所组成的。《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图1-13)(其实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的另一种表述)。所以左边一丿象天,右边一
象地。即阴阳(天地)合和,即所谓中庸之道。请注意,阴阳合和不是阴阳平衡,因为阴阳平衡只是在春分和秋分日的卯酉二时辰中稍纵即逝的表象,而天圆地方之间的阴阳合和,表现为动静有常,四时节律循环平稳、有序,四时阴阳五行无太过或不及,生长化收藏转化有度,决断行止中正恰到好处,行为圆中有S——左右逢圆,即《黄帝内经》讲的阴平阳秘”——阴气守内(藏气、营血)而平实,阳气使外(府气、卫气)而秘固,即是阴阳和合的本义所在。说的更明白点,就是:人顺应四时五行,以使自己保持阴平阳秘的合和状态。


我们都知道,先有天(宇宙),后演变生出地球,再演变生出人类。人体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源于地球四方上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而地球四方上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又源于宇宙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

结论:人和生于地利源于天时。因为人和本义就是天时地利之和。而其中地利只不过是天时静态(常态)表现而已。

实质是人法地、地法天,因为一生二,二生三。《老子》也早就说明白了的事。

最后给出三者的关系自然是:天时生地利、地利生人和;或反过来讲,人和法地利、地利法天时。

因为《老子》明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三者是如此这般的关系,为什么人们的首选正相反呢。看来一定是其中还有更微妙的关系隐而未明。

从阴阳看,天道一阴一阳,地理二阴二阳,人应三阴三阳,而天时含三象二统于一,天时是地利、人和的本源和归宿,人和地利统于一天时无疑。从上述整体天时观看,以时为本,更进一步可以描述为先时为本的思想。即过去时间所包含的宇宙(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为本,现在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必须在过去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总和的基础上起作用。天道无为而无不为,天时本身不会主动总和时间,过去漫长时间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总和,在地上全部转化成地势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在地球上,到处可见时间这把鬼斧神刀留下的无数遗迹。注意:从此我们还顺带出古人的更本质定义,即是宇宙中非实体空间的总和,相当于现今所谓暗物质和暗能量,因为宇宙之初无实体,本是”——宇宙的源头起点,无中生有”——宇宙大爆炸说。更应特别强调一点的是,为什么以人代表所有生命,因为在中国人的天地人三才世界观中,人是最后出现,他不但全部继承了地势所积累的天时总和,且具有知道天时本质的能力,更具有主动顺应天时、地利(时聚成方)的能力。人们利用一切自然或人为的方式有意无意模拟天时(包括时聚地利),以主动影响天时变化——现代百年工业革命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已使四时五行失序,尤以冬夏两季表现最为明显。如暖冬或酷夏甚至寒夏。换句话讲,天知(时)不存(时),地存(时)而不知(时),人能知(时)存(时)更能主动顺合其(时),择(时)以趋吉避凶,以利自己——这就是人和的现实积极意义所在。只可惜现代人所作所为正相反.

好,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在先时为本的整体时间观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利用宇宙的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而言。它突出体现了此经典言论作者不但知道天时本质,更知道个性化主动顺和天时,择时而行,既能保持天道时序,又有利于人类把握时机,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主动维护顺势利用宇宙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本质是顺应合和时间阴阳五行,使自身阴阳五行无太过或不及,这是最彻底的天时为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