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始祖葛天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9:08
人文始祖葛天氏

主持人:
     观众朋友,现在说起歌曲、戏曲、舞蹈,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如果要问您,这些艺术形式起源于何时?由谁发明的?可能就要考问住一部分人了。其实,这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三皇五帝”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他以创制《葛天氏之乐》被人们尊为我国音乐、歌舞的始祖。
解说:
     在我国最古老的传世文献《尚书》的开篇文章中,记载着中原大地的文明之光,在地球上大多地方蛮荒未开的原始上古时代: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牧,神农氏授民耕作,与他们比肩齐名的葛天氏在黄河下游地区以葛织布、教民自治。这些古代的圣人们各有分工,把中华民族从愚昧无知带进了初步文明的社会。
    采访:河南大学李玉洁:葛天氏的评价。
    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1、谈史书对葛天氏的记载。
    上古时期,一种叫做葛的植物在黄河下游南岸的大片土地上蔓延生长。后来,从西部山区迁来的游民在这里定居。在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实践中,他们惊奇的发现,葛的叶、花和块根不但可以吃,还可以退烧治疗感冒一类的疾病,感到十分神奇,于是对葛顶礼膜拜作为部族图腾。并以葛为荣,将“葛”作为地名。这就是古葛地名的来历。根据古籍记载,古葛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宁陵县。直到今天,宁陵还遍地是葛花。
     采访:农民:谈葛的作用。
    《诗经·葛覃》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藿,为絺为綌,服之无。”描绘的是那时的人们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捻绳织布的景象。而这正是在葛地定居的部族首领的发明,从此人类也告别了靠兽皮树叶遮体御寒的历史。葛天氏因利用葛造福部落之民,被尊称为“葛天氏”。他对葛进行了全面研究,发明用葛藤做绳子、编篮筐、制葛鞋、织布做衣,还发明建葛天穹庐草房,以躲蔽风雨、野兽。据考古文化考证,葛天氏是伏羲氏系的第十五位庖牺,距今5357-5427年,属仰韶文化。
     采访: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2、葛天氏名号的来历。
     人类文明的序篇,是用石头书写的。葛天氏生活的时期,是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这片土地上,葛天氏带领族人使用石器,把农耕时代拓荒者的业绩,刻进了历史的记忆。
     由他开启的文明之源,不仅把荒原浇灌成良田,也哺育构建了最原始的和谐社会。时人淳朴善良、崇尚自然、没有压迫、没有斗争,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安乐,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晋朝的陶渊明在《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把自己比做“无怀氏、葛天氏”,暗喻自己不追逐功名利禄,追求恬静自然的淳朴生活;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把自己称为“葛天氏之民”。
     采访:河南大学李玉洁:3、谈葛天氏之民的社会和谐与追求,自喻葛天氏之民。
     在原始蒙昧不化的时代,葛天氏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他既是氏族首领,又是一方君主,作为“三皇五帝”时代的一位古帝王,那么,其“名号”为何称葛天氏而不称帝王号呢?
     采访: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3、葛天氏为什么不称帝王号?
主持人:
     葛天氏,作为中原联盟共主的一方帝王,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地望在哪里呢?也就是说,他当时生活的区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一个时期以来争论不断,有宁陵说、长葛说、修武说等说法。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论证。
     采访:河南大学李玉洁:2、地望在宁陵,希望把考古做的细。
解说:
     黄河是母亲河,也是灾难河。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因泛滥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作为黄泛区的宁陵县也饱受黄河决口的蹂躏,一次次淹没,一次次毁灭和重建。今天在宁陵县柳河镇还有公元1855年,即清咸丰五年黄河大改道后留下的黄河故道高滩地。
     沿黄河故道向南行驶10公里,在一个叫葛伯屯的村庄北面,苍劲的柏林与成行的杨林间便可寻见葛天氏陵的遗址。
    采访:葛伯屯村民李书谨:1、谈葛天氏陵原来遗存牌坊、大钟情况。
在葛天氏遗址处,感悟层层叠叠的文化遗存,如同目耕岁月深处写就的一部卷轶浩繁的历史大书,这是古代文明史的一个浓缩。从该县程楼乡丁堌堆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址也证明了,4000多年前这里就不仅已经有人类居住,而且是个人口比较集中、具有相当规模手工业作坊的地方。
    古葛地,影响着宁陵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
    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4、争议证据:一是文献记载。
    与葛天氏一脉相承、一地相因的夏商周时期的葛伯国,就建在先祖葛天氏的活动地——古葛地,与商王朝的都城亳为邻。直到今天,这里还有很多相关的历史遗存。
    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4、争议证据:三是史迹遗存:牌坊、葛城遗址、童饷堌堆;
    河南大学李玉洁:3、葛伯国是葛天氏的的后裔,长葛、修武乃迁徙的地方。
    《孟子》云:“汤居亳,与葛为邻”。殷墟甲骨文的记载,更准确的证实了“亳在商丘,葛在宁陵”这一历史事实。
    采访: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4、争议证据:三是甲骨文的记载。
    采访:马世之:谈葛天氏的地望。
主持人:
     综合历史文献记载、遗存考古依据和专家的研究,葛天氏作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之一,在宁陵这方古老的热土上不仅创造了较高的农耕文明,而且他还创造了不朽的《葛天氏之乐》。直到汉代还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千人唱,万人和”,可谓是气势磅礴。好,欢迎继续收看《人文始祖葛天氏》的下集:远古的狂欢。

主持人:
     戏曲、唢呐、秧歌、盘鼓、肘歌,在豫东宁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到了乡野小镇,时不时的可以看到人们扎堆扭秧歌,哼着豫东调,或是敲上一阵震天的盘鼓。“黑脸王”李斯忠、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远钧的老家就在宁陵;宁陵的民间唢呐在欧洲演奏曾经引起轰动。这些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都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解说: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阙”,成鸟羽而舞的形象,开创了我国音乐文化、舞蹈艺术的先河。
     似远古的呼唤,如山涧的流水,这悠扬的天籁之音来自吴钊先生在琴弦上飞奔的手指。这是中国古琴兼音乐史家吴钊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研讨会上的即兴弹奏。与会的专家、学者都被这承传自远古《葛天氏之乐》的曲子魅力所震撼,悉心领略着那种高山为枕、河为衣带、天地为家、天人合一的精神。
     采访:北京吴钊:1、《葛天氏之乐》内容反映的天地人关系。
     葛天氏部族能歌善舞。《葛天氏之乐》是葛天氏根据族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祭祀时的手舞足蹈,创作的乐舞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采访: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1、谈史书对葛天氏之乐的记载。
     新典《辞海》、吴钊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略》等书,都记述了葛天氏先民歌舞的情形。
     采访:北京吴钊:2、春天跳的,祈祷丰收,跟祭祀联系在一起的。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葛天氏部族较早进入了原始耕作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农牧经验。
     《葛天氏之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已能自觉地进行探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就这样,发明了《葛天氏之乐》的葛天氏部落成了后世子民们的理想社会。
     采访:北京吴钊:3、影响。
     《葛天氏之乐》一直到汉朝还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可见气势之磅礴恢宏,影响面之宽广。
     在以后的社会中,由于黄河泛滥、战乱迁都等诸多因素,宁陵作为歌舞之乡并没有成为氤氲繁华之地。然而这个音乐的发轫地却蕴含着极为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如豫东花鼓戏的主要乐器是鼓和梆,从这两个乐器的功能上,便可以感受到“操牛尾而歌”的文化印痕;而花鼓从唱曲上合乎“仿燕声”的古制,从而感受到它的节奏韵律之美。在豫东流传甚广的四平调剧种,就是在花鼓戏的基础上形成的。
     豫东又是河南梆子的热土,祥符调和豫东调是河南梆子的重要流派之一。宁陵孕育出的“黑脸王”李斯忠、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远钧,是民间艺术的代表人物。宁陵的民间唢呐、秧歌、盘鼓、肘歌等形式,这些民间的古老艺术,都源自古老的《葛天氏之乐》,并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
     2006年,宁陵县启动了《葛天氏之乐》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采访:文化局副局长乔茂勤:谈《葛天氏之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工作
主持人:
     葛天氏和《葛天氏之乐》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开发这部分文化资源,将对宁陵的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解说:
     正是基于对于宁陵厚重文化底蕴的深刻认识,几年来,宁陵县人民政府加快了对葛天氏陵的规划、修复和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2007年3月,对葛天氏陵进行了修复。中国·宁陵第四届梨花节期间,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大学、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宁陵葛天文化研讨会”在葛天氏故里召开。52名资深权威专家对葛天文化进行深入地研讨,并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对几种葛天氏和葛国地望说的综合比较、认真考辨,大家一致认为,葛天氏地望在今河南宁陵。
     采访:副县长史继明:谈具体工作。
     宁陵还是葛姓的发源地。《风俗通》记载:“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记载:“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说:“葛姓源于葛天氏。”后世子孙奉葛天氏名号为姓氏,尊葛天氏为葛姓始祖。
     据史料记载,在葛天氏遗址处,当年建有占地76亩的葛天祠堂,是汉朝葛龚、葛庐、葛文几位将军受封回宁陵寻根、祭祖时所建。祠堂内塑有“葛天氏”、“葛伯王”塑像。葛天祠堂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修,于明朝嘉靖年间被黄水淹没。
     近几年,随着寻根文化的兴起,海内外葛氏族人也非常关心祖籍地的建设。
     采访:葛占栋:2、国内外族人电话询问祠堂的修复情况。1、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寻根情况。
     采访:旅游局长徐秋阁:谈发掘葛天文化。
     采访:贾县长:谈宏观意义。
     几千载的历史风尘,给后人留下了久久回味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沿着古老的文化坐标溯源而上,我们在专家学者的声音中再一次仰视人文始祖葛天氏和《葛天氏之乐》的传世光芒,仍然被这样一个充满千种生灵、万般神韵的艺术殿堂所震撼,那份深邃、那份恬然凝结着追求与希望,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为我们开阔了一个无限的视野,也给了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
配音字幕:
     “葛花满把能消酒,酥梨同心好赠人。”宁陵的葛花香,宁陵的风情美。葛天文化,宁陵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始祖葛天氏和《葛天氏之乐》在这里延伸、升华。神奇开化的历史文明,铸就了宁陵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宁陵60万人民欢迎您到中国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故里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