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后”开始骚动--市场经济导致两极分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58:22
香港“80后”开始骚动--市场经济导致两极分化
作者:水泥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更新时间:2010-1-22
没有梦,只有不平!--香港“80后”的骚动
本月发生在香港的高铁抗议事件,明眼人一望即知是借题发挥:仅仅一个高铁项目,就事论事的话,绝对掀不起这样大的风潮。然而竟然闹起来了,而且动静之大出乎意料,这不能不让香港社会为之震惊。
无疑,社会矛盾已经显性化,怨气已经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有效缓解,这次兴建高铁的争论便成为一个撒气筒、一个发酵点,看似偶然,其实又是形势的必然。看最近几天的报刊言论,很多都已在提醒港府见微知著,早日有所筹划。而所关注的重点,则不约而同集中在 “80后”青年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这些30岁不到的年轻人,成了抗议活动的主角和先锋,同时又处于无组织无领导的状态,现场情势几欲失控,令主流舆论忧心忡忡。
香港青年向以政治冷漠闻名,偶有动作,也自诩文明理性。香港号称中产天下,几乎所有的青年都以中产自居。已入围者自是中产铁杆,未入围者自视为准中产,毫不怀疑自己早晚有一天会转正。而中产的政治本色即是保守、温和,价值观即是个人奋斗,幸福观即是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至于政治,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值得费什么心思。从战后时期开始,几代香港青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中产式的、玫瑰色的“香港梦”也在很多青年那里变成了现实。对于一个对前途有充分把握的群体来说,有什么理由以激情代替理性、以激烈代替平和呢?
香港青年给人的这种“刻板印象”,一向被认为是香港社会体制良性运行的结果,是香港式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自由竞争数十年实践的结果,这种港式资本主义被认为打造了一条社会流动的宽阔通道,给所有人以希望,使所有人认同。
但是,为什么“80后”的青年开始了街头抗争,而且是以非建设性的手段:绝食、冲击政府。“80后”遭遇到了什么问题,使得他们如此不平、如此激烈?
最近,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假中产”,意即香港社会已经出现“富裕家庭中等化,中层家庭基层化”现象。梁的观察很准确。事实上,目前香港社会的两极分化正在日益加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香港的基尼指数已达0.43,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穷的10%人口的17.8倍。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统计则指出,以收入中位数计算,全港贫困人口超过123.6万人,有4万青年人处于长期失业状态。
至于社会流动的情况,梁振英指出,如果从过去10年的记录看,中间以下阶层爬升的空间在缩小,其中很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的家庭负担增加的快而收入却跟不上,因此不少人成为反建制的一群。对于香港整体的社会结构,梁认为就是一成人与九成人的差别,能晋身于一成之列的只是极少数人,而其他九成人之间的流动对于这些人来说并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梁振英由此得出一个沮丧的结论:虽然我们要标榜要提倡香港人都要努力奋斗,但这种精神不应夸大,不能只讲人的主观意志,不讲客观条件。
梁还有一个很精辟的观点,就是此前30年香港社会曾经的向上高速流动只是特殊情况(经济高增长、香港回归、政商学界本地化)下的流动而不是常态下的流动,不是香港的社会制度或公共政策有意识的产物。这种认识是极为深刻的,没有政府的有意扶持,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是不可能存在的。试想,若没有进步运动和罗斯福新政,中产阶层能在美国成长壮大吗?但是美国的右翼保守派却仍在把香港宣传为他们自由经济理念的样板。1月20日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宣布说,香港已连续16年蝉联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榜首。可就在这个资本主义的天堂,广大劳动者却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都没有争取到。
了解了香港社会的现状,我们就不难理解香港“80后”为什么会骚动了。他们生不逢时,没有搭上通向中产的末班车,黯淡的前景使他们在这个冬天无法再做那中产的美梦了。而那些掌权的大人物对他们的处境又不闻不问,他们的声音没人理睬,他们进不了庙堂申诉,便只好在街头呐喊,宣泄心中的不平。
关键字:80后香港高铁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