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话红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3:24
梦话红楼:宝黛   文 / 红楼一梦      以前,提笔写过红楼梦的读后感,是初生牛犊的勇气。实际上,那样很有好处,无论什么都敢议论,不怕懂行的人笑话。而今,总是怯怯的,就连写字都是怯怯的,更加不敢用自己浅薄的内心谈论它。
    
    却在今天,一个夏日的凌晨,从梦境中醒来,人尚在迷朦之中。不知怎么,忽然有了胆量。于是,有了些梦呓般的叙述。
    
    要说起来,所称的四大名著,都有其自身至今放射光芒的特点。每一部,都有让读者沉淀思想的理由。本来,是还可以加上《金瓶梅》的,若是没有当时明朝时泛滥的性描写。相比之下,《红楼梦》一书中,也不乏性的描写,而它则隐晦了许多,它书中的许多思想都很隐晦,需要读者一读再读。愈读,愈体会其书的博大精深,取之无穷的精神享受。
    
    悲剧总是让人深刻。《红楼梦》是一部巨大的悲剧。从辉煌到没落,正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切的繁华落尽,犹如从高空跌落的痛苦。“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切的因果,正是佛家所说的轮回,都是轮回。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着以往。后人,总是在重复着前人的路,脚步。重复着悲,与喜。
    
    全书的主线为宝黛之恋。两人都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能够活在精神世界,是需要深厚的物质做基础。物达及至。当拥有高度精神世界的二人出现在时,贾家就意味着从极盛走向衰落。也因此,两人的成婚正如“镜中月,水中花”,永远是一个梦。
    
    诚然,书中还有许多有关贾家衰败的预示,比如元春的早逝,比如中秋夜宴时的悲音,比如查抄大观园,比如异开的桃花,等等。而宝黛之恋,是最为隐喻,又最为关键。
    
    书中从老太太贾母到身份卑微的小丫头四儿之流,各个伶牙利齿,聪明过人。实际上,能够跨越聪明的,还是宝玉。
    
    这体现在他的不务俗事,高度的精神世界。若非富贵之极,又怎么养得如此闲人?“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此是宝玉一出场的叙述,概括了其人的整个特征。作者是为调侃而纵容的笔端描述宝玉的出场。却又可叹。他不认真读《四书五经》,倒是《西厢记》此类书籍读起来津津有味。多情,而痴情。从宝钗到妙玉宝琴,从晴雯到金钏,乃至四儿小红。对鸳鸯平儿香菱的意外殷勤,无所不至。如此纨绔子弟,也难怪迂腐的贾政拼了老命也要教训他。
    
    宝玉的诞生,正是贾家达到鼎盛后没落衰败的先兆。
    
    他衔玉而生,来得古怪。如哪咤的出世一般,但哪咤最后托莲花再次成人形,看起来是成仙,其实俗了。而宝玉,从始至终带着一颗晶莹的心。后续中,宝玉的赶考,是对前八十回的巨大篡改。以我看来,宝玉甚至不会出家,对于他来说,无法忍受出家的贫寒,与四处漂泊的肮脏。那他到底最后应该是什么结局呢?掩卷想到:断臂的维纳斯,它的手臂如何摆放才更完美呢?总是留给人无尽的遐想,似乎永远找不到答案。不完整的,来得更是震撼的美。因而,宝玉的所归,还是留给读者去遐想吧。
    
    又想到,读《红楼梦》一书,只需读完前八十回即可,以后的四十回,不看也罢,反而破坏美感。
    
    黛玉,是贾家中另一个精神至上者。身在尘世中,不问尘间事。闲来赋赋诗词,抚抚琴,葬葬花,观察宝玉的行踪,再无其他可吸引她的事情。她的精神世界是孤独的,除了宝玉,众多的姐妹之中,无人解她的这份孤独之感。
    
    她小小的心坎里,除了宝玉,似无他人。年幼抛父进京之时,也只是淡淡的一笔提到“洒泪拜别”,并无其他一字对年幼别父的叙述。初到贾家,贾母“心肝肉”地大哭着,连身边伏侍之人也“掩面涕泣”,爱哭的她,不过是“哭个不住”,而到与宝玉生气时,有关哭泣的叙述则是大段大段,甚至“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贾母的喜爱,才得以在贾家栖息,而她对这个外祖母也只是泛泛的感情,全书未见一处,流露出对贾母的疼爱,似贾母的疼爱为理所当然。对于侍女紫娟,更无放在心上。宝玉的丫头晴雯去了的时候,宝玉还为她吟诗做祭文,而黛玉则与宝玉议论祭文时笑称,等紫娟去时再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宝玉忙说“何苦又咒他”,黛玉却丝毫不在意。对于她这个孤苦伶仃无父无母之人,所有的饮食起居,离不开上到贾母下到紫娟的照顾,她的心思,却从来没有放在她们的身上。即使是老父去世,也是在宝玉的脑中想到“不知道林妹妹哭成什么样子呢?”待黛玉回来,出落得更水灵了,竟无一丝的憔悴。
    
    从此端觉出,黛玉的存在,就是为烘托宝玉而生。她的所有眼泪与悲欢,皆是随着与宝玉的感情纠葛而起伏。她在思想上与宝玉有着高度的统一,这非有心为之,乃是两人天性由此。因而才会在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书中有“还泪”一说,黛玉的一生,是围绕着宝玉的一生。当贾家无法容得他们时,就是黛玉离去的时刻。这也是后续书中仅仅得到读者认可的情节——黛玉之死,死得合理,是种必然。
    
    写到此,想到:也许,描绘此书在内心的位置,以及读后的感想,无所谓手笔的高与低,知识的厚薄。只要心中存着爱恋。就象爱情一样,公主的情感为爱,布衣女子同样有权利拥有它。虽然存着忐忑的心,我知道,我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