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王志国的博客-读《庄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43:38
 

读《庄子》

    书案上的《庄子》放了很久了,一直没有翻过。这几天随便的读读,感触颇多,遂作斯文以记之。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庄子以其敏锐的目光,纵览百家的博学,在《老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风格。

    《庄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晚期。《汉书*艺文志》上说《庄子》有五十二篇,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我所读的是晋代郭象的注本。这三十三篇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而这三十三篇的真伪历来在文学大家中间亦有所争议。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笔调婉曲,意气纵放,思想内涵发掘之深,语言文辞构筑之妙,堪称当世之绝。

    《庄子》所要阐释的哲学体系是博大精深的。它将宇宙万物的生死兴衰归于一个“道”字。它强调宇宙的本源和事物的同一性,强调了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强调了外在世界归根结底只能统一为“一”的归宿,因而在政治理念上势必追求无有等级差异,人人事事顺应其位并得以自然发展的境界。这又与哀叹世事,悲愤当今的思想一拍即合,并进而在批判仁义,摒弃圣贤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诋毁文明和进步的主张。《天地》中就写有反对机械吸水的故事,理由竟是“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这自然是荒谬至极。“无为而治”就成了庄子的治世方针,庄子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大的愤青。而此时的西方也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在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的内部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的斗争,这种斗争引起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德谟克利特又提出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是极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我们把二人的思想结合起来和庄子的思想相互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简直证明了人类确乎来自同一个祖先的大脑。随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以及普林尼,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东西方同一哲学题目的不同方面。从庄子爱与人争辩来说,庄子无疑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庄子》所倡导的人生态度的中心是顺应自然。正像《天地》里所说的那样“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哲学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周主张生死不分,死生齐一,即超脱生死,置生死于度外。《刻意》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大宗师》也说:“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与死既然都是“气”的聚合与离散,因而“死生同状”(《天地》)。就是他临死的时候还在风趣的对弟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而这种过分强调了事物的自身运动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势必又导向听天由命的宿命观。《德充符》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是不可取的。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这样评价《庄子》的文学艺术成就,“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读完《庄子》,最欣赏的当属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与寓言。它不像一般的哲学书籍那样,通篇的阐释枯燥的理论。庄子把他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故事与寓言中,发人深思,看似浅显的问题中往往能够折射出深邃玄妙的生命之道。譬如下面的几则故事,不同的境地,心情和阅历,往往可以读出不同的哲思。

(一)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二)逍遥自在,不为尘世名利所累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鬼,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大辩无言,鱼之乐谁人知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條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处世之道,材与不材用于无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都云梦蝶的庄周痴,谁解其中味呢?

    或许此中真意,领悟到之后确乎让人忘言,让人逍遥。

注: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