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转战海南地产,民间资本苦寻长期归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06:49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0年01月17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据报道,来自民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旅游岛概念令海南成为各路资本向往的热土,目前有超过4000亿元的资金流向海南大肆圈地,其中包括从山西煤炭行业整合中退出的十万浙商。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资金大规模进入海南后,投资目标都一致锁定房地产行业。近期岛内房价疯狂飙升,每平米普遍上涨数千元左右,甚至不乏数小时提价千元的奇闻,其中一处名为凤凰岛的楼盘价格已经达到了7万元/平方米。这样的场景难免让人回想起十几年前海南建省之初的景象,而以国际旅游岛建设给房地产所带来的实质影响而言,其中所酝酿的泡沫风险可能要远甚于当初。
1988年,海南建省的消息引发“百万民众下海南”的景观,当地房价也随之达到癫狂。1992年,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后,仅占全国人口6‰的海南,积压的商品房竟占全国积压总量的1/10。5000多家房产开发企业,幸存者寥寥无几,而上千万平米的“烂尾楼”,更使得风光旖旎的热带海岛满目疮痍。海南经济也由此陷入了长达10年的沉寂期。细观当年海南地产泡沫产生的根源,主要原因在于多数资金只是热衷于短炒,多数买房者也只是投机性进入岛内,并没有长期扎根落户的稳定住房需求。以此逻辑观察本轮海南楼市热潮,我们不难发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题材,在本质上就是要吸引“候鸟式”游客需求,对于当地增量常住人口的吸引力甚至要远弱于当年的“海南建省”题材。
换句话说,如果“海南建省”只是吹起了庞大房产泡沫的话,那么本轮海南地价、房价恶炒的市场根基要更加脆弱,其中的市场风险更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高度警惕。而海南省在1月15日宣布将暂停土地出让,暂停审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对投机者而言,恶炒海南楼市的政策制度风险也显而易见。
市场投资风险固然需要警醒,而炒作房产的热钱资金来源同样需要深思。事实上,如果投机资金能够从根源上被有效遏制,那么房地产投资泡沫也将随之得到控制。根据海南省浙江商会统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获批之前,就有十万浙商进驻了海南,实际可投资运作的资金高达300多亿元。而另有调查显示,这些浙商资金很多是刚刚从山西煤炭行业整合中退出后,就直接选择了投资海南地产行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浙江民间资本的保有规模日渐庞大,但是对于这些民间资本的合理高效运用,长期以来却缺乏制度性的重大突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几乎任何一次市场炒作都不乏浙江商人的身影。从去年下半年国内大蒜、辣椒价格的飙升,到阿联酋迪拜房地产市场泡沫崩裂,庞大民间资本的身影充斥其中。其实,或许浙江民间资本能够在炒作中赚钱,但巨大的市场与政策风险也始终围绕其左右。山西省的煤矿整合就让很多浙商铩羽而归。从国家宏观角度看,规模庞大的民间游资四处寻觅投机炒作,同样不利于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与物价平稳运行。因此,浙商资本一次次地出击与游走,正是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监管当局,必须真正优化经济运行体制,全面打开投资准入的政策门槛,让民间资本找到自己的长期归宿。
事实上,当下国内投资市场被清晰地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一是对民间资本开放的竞争性领域,但是投资收益率已经因市场竞争激烈而获利微薄;二则是为国有资本所控制的行业领域,诸如电信、能源、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等,制度垄断结果就是一个个所谓“最赚钱”国有巨头的诞生,但是公众却无法享受其所带来的福祉,而行业运行效率也广受诟病。对于以浙江资本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而言,长期浸淫市场经济所铸就的强大竞争力,完全应该获得进军后者领域的公平机会。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民间资本能够介入这些垄断领域,必然可以提升相关产业的总体实力,民众福祉也将因竞争而得到大幅提高。遗憾的是,当前体制属性的限制却让浙商始终被排斥于“玻璃门”之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商人选择长期在各种市场化领域进行“投机”,倒不如说是局限于体制痼疾的无奈之举。而海南国际旅游岛引发的房产泡沫,同样不过是对这一现象的再度印证而已,对此理应引起监管当局的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