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内容引擎的目的,在个性化内容阅读的层面上去培养用户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0:36:30
谈内容引擎的目的,在个性化内容阅读的层面上去培养用户习惯
上文《互联网Suvivor第二辑 功能化竞争走向内容化竞争。问题的提出,内容如何为王?》提出了“内容如何为王”的问题,在WEB2.0的背景之下,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化的内容,如何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二是内容的平台,如何在内容的层面上培养用户群体。本文谈后者。
在系列首篇《搜索技术进化的新方向:内容引擎,社区内容的加工流水线;新技术背后的人》中,提到了“社会化搜索 = 大社区”,现在强调一下,我所理解的“社会化搜索”,指的是“搜索个性化生产的社区活内容”,不是指“通过在社区中提问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它不仅仅在某个社区中寻找答案,也不仅仅是tag整合或“元搜索”,而是内容引擎。说到内容引擎,它到底是什么来的,有什么用途?
它由现有的搜索引擎技术进化而成,在具备精确匹配查询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入模糊识别技术。当人们使用它的时候,可以看到资料本身和相关的主题,以及有关资料的更多的“生产者”。使用这种技术,我们以往的查询行为,将会变成一种兴趣度很高的阅读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流水式微内容的投递员” — The post with living micro content,也可以叫“信息流通道” —— The entry of content flow。
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在互联网上的阅读效率。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从改善搜索结果的UE、内容门户的UE,到促进互联网信息交流,不一而足。在未来,网络内容的组织工作,大部分会由内容引擎来执行。具体的分析与应用,我从人们最基本的网络行为(写与读),以及WEB2.0入手。
写入与阅读是互联网上的基本行为,“写入”是个性化的明确表达,“阅读”是个性化的潜意识表达。写与读结合起来,会形成信息交流,如果,这种信息交流触动了阅读者,那么,他就会参与讨论。“表达 — 阅读 — 讨论与反馈”的这种循环过程,能让原来不熟悉的网友相互认识起来,原来已熟悉的网友会变得更熟悉 —— 交流活动就能持续下去。
在互联网开始的时候,技术还很落后,内容写入的技术还不能为每个人所使用,这个阶段,主要由一些网站管理员写入内容,类似于与传统媒体的Publish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WEB2.0开放了写入环节,让懂得电脑普通操作的用户,都可以写入内容(UGC),个人的内容往往都有很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众多用户的这种写入行为,形成了个性化内容的大规模生产。这时候,个性化内容已经不再稀缺,可是,怎么让其他人万中挑一,发现到适合自己的内容,或者说,如何大规模地“销售”个性化内容?
WEB2.0的定义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个性化,二是参与式架构。现在,个性化已经不成问题了;可是,参与式的效果却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要实现它,阅读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很显然,只有当网友阅读了感兴趣的内容之后,才会参与到信息交流中来。
话又说回来,如果手工对大量个性化内容进行过滤、分类 / 标记tag,生成导航目录,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大,成本很高,效果也不见得好。个人以为,目前国内的BSP对用户粘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个简单有效的阅读通道。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内容展示量不足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用户写入的积极性。
WEB2.0内容的粘着性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用户渴望宣泄或表达的内心需求,二是用户对感兴趣的活内容的阅读需求,三是用户群体之间的交流。现在的WEB2.0应用,多数只强调写入的功能,阅读导航功能偏刚性,用户界面不友好,使用成本高。一些用户通过使用RSS阅读器,加上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克服这种困难,但总体而言,阅读的成本还是过高。
在目前阶段,BSP们不高的内容自组织能力,严重地影响了WEB2.0应用的发展。在欧美国家,这种不足之处被用户的热情所克服。那里的用户都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我,也善于观察别人的表达,甚至渴望参与,形成协同阅读的效应。但是,在很多地区,用户群体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习惯了蹲在老地方看,这是客观现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对内容的组织进行改善,降低阅读的成本,这样才能促进用户群体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内容的粘着性。
我认为,WEB2.0应用,既要有写入的开放环,又要有阅读(包括查询行为)的闭合环,才会完整起来。这个闭合环节,就是内容引擎的任务了。只有这样,在大规模的个性化内容写入与阅读行为之间,已出现的供需矛盾情况才会有高效的解决方案。
回到前文提到“内容如何为王”的观点上,我们知道,工具的粘着性越高,其商业价值就越高,同样地,信息内容阅读的粘着性越高,其商业价值也会越高。针对流水式个性化内容进行挖掘,向用户提供简单直接的阅读界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一定能在内容阅读的层面上培养出用户长期高频率的使用习惯 —— 使用习惯是网络粘着性的关键要素!不论是工具也好,还是内容也好,只有具备对用户的强粘着能力,才可以称得上为王!
这个说法,你觉得怎样呢?
[后记]:在前两篇发表之后,和很多同学交流过,花时间重读了原有的几篇导读文章,还读了一些新的有关博文。重新梳理原有内容,去掉了含糊之处,更有针对性地作了分析。由于篇幅的关系,去掉了一些说明的例子和引申的内容,尽量使内容精干。如果觉得有不对或要补充的地方,请指证或指出。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一些网友的意见,我今次的表达可能会流于肤浅。还是老话,大家多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