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与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43:27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与方法

                      ----南京市民讲堂讲演纪要
                                             孙云晓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好习惯的孩子是好孩子,是走遍天下都让父母放心的孩子。所谓麻烦的孩子就是有一身坏习惯的孩子,可能会让父母一辈子都不得安宁。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教育的现状
    全世界都发现今天的孩子不好教育,中国也进入了有史以来最难教育孩子的时代。
    ●父母权威地位动摇
    教育的首要挑战不是独生子女问题,也不是学习压力问题,而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1997年,我在法国开会,几百个专家形成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则无所畏惧、满怀欣喜。信息化时代动摇了老师和父母的权威地位,孩子的优势越来越多,父母的优势越来越少,父母在某些事情上还要请教孩子。因此,今日社会出现了“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的现象。
    ●时代充满性诱惑
    一方面孩子的发育大大提前。1999年一项调查发现,现代城市女孩初次来例假的平均年龄是12.54岁,男孩第一次遗精的平均年龄是13.85岁,比过去提前了一两年。另一方面,中国的性教育水平还非常落后,社会、网络上到处充斥着性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因为无知而铸成大错或是受到侵害,父母们随着孩子的成长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习惯的重要性
    虽然全国的父母并没有聚在一起开过会,但他们都说大致相同的话:“别看电视了,别上网了,你要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将来怎能养活自己?”经常听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这样唠叨。这样的话说一两次可以让孩子产生危机感,但说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有许多父母曾向我抱怨说,我的孩子不可救药了,都说了他800遍,他还是改不掉坏毛病。我回答说,如果你说他8000遍,他更改不掉。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一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训斥。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习惯的含义
    人的动作70%都是习惯动作。习惯就是人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习惯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稳固的链接,有某种刺激出现,必然就有某种反应发生。打个比方,只要在讲台前,我的手机肯定处于静音状态,这就是一个习惯,这个习惯背后的观念就是如果我的手机在会场上响起,我会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影响了别人。俄罗斯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对习惯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这话是多么深刻!
    ●好习惯的意义
    有些人可能认为现在讲习惯有点过时,认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创新,我认为恰恰相反,养成好的习惯是人的解放!在孩子的成长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乱花钱、不守信用等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坏影响是很直接的,这些都是人的低级行为,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是把孩子从低级行为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少年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一系列基本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良好的习惯可以促进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提高,良好的习惯是少年儿童能力的重要生长点,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良好习惯的积累、整合和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成长,关键在于培养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做人的习惯
做人的核心是要有爱心。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儿童明白道理是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的过程,古人在《礼记》中说“立爱自亲始”,就是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孝敬长辈开始。对孩子关爱最多的人莫多于他的父母和家人长辈,如果孩子对这些最亲近的人也产生不了爱心、孝敬之心,你还指望他去爱别人,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看一个孩子有没有爱心,做人方面有没有好习惯,首先看他有没有孝心。现实问题在于,现在的父母包括父辈和祖辈对孩子很有爱心,而孩子对父辈、祖辈的孝心是很不足的。比如,问父母孩子的生日是哪天,没有一个父母不知道,都记得牢牢的。给孩子过生日是家庭的大事情,可是倒过来问孩子,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如果不经过教育、引导,能记住的不超过一半。而且在孩子生日那天,庆贺的第一主题应该是感谢父母,因为孩子生出来的那天是“父忧母难日”,但现实中很少有哪个生日会是以此为主题的,好像我们的孩子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介绍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国家有国庆日,这家有家庆日,是什么日子?是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一年一年地过,孩子现在都已经很大了,但家里最重要的一天还是这个家庆日,每逢这一天,孩子就会给父母准备很好的礼物,然后盛装聚在一起庆祝,非常有意义。是父母的相亲相爱才有了这个家庭,难道不值得庆祝吗?可以说,这是爱的教育,这是性的教育,这是感恩的教育,这让孩子懂得了家的意义,并养成了一种好的习惯。
    《三字经》说得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很好的孩子,只是受到不同的教育养成不同的习惯,所以才会有很大差别。比如对小孩子说,叔叔想吃你手里的冰棍,小孩子一般都很乖,同意了,你就把冰棍拿过来,假装放到嘴边,就开始夸孩子:你真乖,叔叔不爱吃,还是你吃吧。要是有哪个大人不开窍的,真把冰棍塞进嘴巴了,那孩子多半会“哇”地哭起来!连小孩童都知道真吃是不对的,假吃才好,这叫什么教育啊?很多家庭,父母买了好吃的都留给子女,自己不吃,也不让别人吃,而是看着孩子吃,这样培养孩子,一开始还觉得是乐趣,后来才发现孩子变得很“独”,独吃、独占、独霸、独享!等受不了了,再想去改变就很难了。
    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案例。北京有位周妈妈,一家三口人都爱吃桔子,可她买桔子不按斤数去买,而是按3的倍数去买。晚饭后吃桔子时,妈妈的规矩是叫儿子拿3个桔子,洗净了每人一个。有一次,就剩3个桔子了,儿子没像往常一样把桔子递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爸爸妈妈,那个意思就是说,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啊?这位妈妈对爸爸使了眼色,吃!结果夫妻俩就开始剥桔子吃,爸爸妈妈这边剥桔子,儿子那边就开始流眼泪,心里话就是“真吃啊,都不留给我,你们真狠心啊!”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说,我把这个桔子吃下去了,但一点味儿都没吃出来。我说你做得对,现在的孩子他不缺两个桔子,他缺的是心中有他人。所以我给诸位父母一个忠告:千万别让您的孩子吃独食!您教育孩子的最低水平就是吃东西一人一份,您要把自己的那份有滋有味地吃下去就是好的教育。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什么叫社会化,通俗点说就是当孩子的心里能想到别人了,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他能处理好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个分桔子的孩子200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收到了亲戚朋友祝贺给的500元钱。连他妈妈都没想到,春节回家看奶奶,这孩子就把这500元钱都给了他的奶奶。大家想想看,如果现在的孩子有500元属于自己的钱,能舍得给一位远方的老人,那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有孝心?这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美国人认为21天养成一个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养成不同的习惯需要的时间不同,一些复杂的习惯需要30-50天。这位周妈妈怎么培养儿子的孝心呢?家里只要做好吃的,就让孩子先送一份给住在附近的姥爷姥姥,每月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汇款让孩子去邮电局办手续还写上问候的话。多少个21天过去了,孩子有孝心的习惯就养成了。这也是孔老夫子的忠告,叫做“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表现得很自然。明智的父母要对孩子藏起一般的爱心,越爱他就越不能让他独吃独占,因为一个独吃独占的孩子是不可能与大家友善相处的。
    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现在孩子出现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小的时候太娇惯,太放纵,到最后看不行了,就严加管教。但是往往孩子已经养成坏习惯了,你突然又不许孩子这么做,他肯定受不了,这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是离家出走。所以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是双轨道的,是两个轮子前进的,既要让孩子自由快乐,又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平稳发展。如果两者缺其一,孩子有可能会畸形发展。给孩子自由快乐的童年非常需要,但是决不等于放纵孩子,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培养做事的习惯
    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规则,培养责任心、抗挫能力。大家一定有感受,觉得没有责任心,没有抗挫能力的孩子长不大。今天最让我们担心的也是孩子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这都源于我们成年人从小剥夺了孩子的责任。1993年我写了一篇引发全国教育大讨论的文章,叫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揭示中国的教育危机四伏。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体现了多么可怕的国民共识啊!孩子光学习好就行吗?有一年,我在教育部开会,听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大学的负责人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里有35人有自杀的倾向。考进中国最好的学府,那在成绩上都是百里甚至千里万里挑一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格上有问题,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问题。就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教育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在反思教育的时候,都认为对孩子太严厉,批评太多了,从而提倡一种激励教育,对孩子要多加赏识和表扬,而忽略或放弃了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我一向认为: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对孩子不能没有批评也永远是对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曾经有一所私立学校规定不许批评孩子,我说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父母的一个神圣的职责就是对孩子说“不”,并且坚持到底。在这个世界上,父母不对孩子说“不”,还有谁对孩子说“不”呢?
    一个从没有被批评过的孩子是很危险的。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讲课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男孩子和老师发生了矛盾,他上课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向老师背后甩钢笔水,“啪”,往老师的衣服上甩了1滴钢笔水。老师感觉到了,一看衣服上有4滴钢笔水就问,干什么?男孩就说了,我只甩了1滴,其他3滴不是我甩的,这老师就特生气,说不是你甩的是谁甩的?做了坏事还不承认?我看你就像人渣!这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是很没水平的,说这种话的老师有违师德,应当受到处罚。谁知这个男生回家就上吊自杀了,留了封遗书说,我要用我的死维护我的尊严,证明我就甩了1滴钢笔水,不是4滴。一个14岁的孩子就这样死了!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老师说学生是人渣,这绝对是错的,但是中国那么多老师,你怎么能保证每位老师都像圣人一样呢?老师也会犯错误。老师犯点错误,你受了点委屈就自杀吗?况且这件事跟你还不是没有关系,你也不是没有责任的。如果受点委屈就自杀,我们哪个孩子能长大?后来,我遇到出事学校的校长,我说这样的孩子太脆弱了,应该多经受挫折训练,谁知校长说,我们现在哪还敢批评学生啊!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您再爱您的孩子,也不能指望全天下的人像您一样爱您的孩子。一万年都不可能!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您的孩子很难避免不受到委屈、麻烦、挫折、打击,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那您做好准备了没有?您的孩子能不能承受打击与挫折?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有没有让他看到自己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很多父母在带小孩的时候,小孩摔倒了,大人就跺地,怪地面不好,撞到树了,用手打树,在孩子面前怪树不好。长大了,小孩在外做错点事,倒是会说自己孩子不对,让孩子道个歉。接下来就会说,去学习吧,这件事就过去了。好像只要孩子回家学习了,就万事皆休,天大的责任就跟孩子没关系了。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责任心的,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所体验的结果是不管做错什么事,只要说声“对不起”就可以走人了,其他事就可以丢给父母操心解决了。中国的父母似乎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什么事都替孩子扛着,您替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没有责任心,碰到什么事都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父母操透了心,孩子却跟个没事人似的。因此我建议:明智的父母应该藏起一半的爱心,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经受一点挫折。
       ● 培养学习的习惯
    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研究发现,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和名次重要。有位高三老师,快退休了她对毕业班的同学说,你们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我教了那么多学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有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如果谁能考上,我就奖励他1000元钱。这钱可是老师准备从自己的腰包里掏的,结果这一年班里有3位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真是奇迹。老师便用3个信封装了3000元钱递到3个学生手中,执意兑现诺言。学生推辞不下,说要给老师礼物,老师就说,我是要礼物,但不要你们花钱买的礼物,我要你们高中三年的课堂笔记、三年的家庭作业和三年的考试卷子。学生们说这没问题,回家整理好就送给您。然后老师就开始研究这3个人的作业、笔记和试卷,发现一个共同点,不论是记笔记还是写作业、考试,都是有条不紊、脉络清晰,进而发现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中国科学院有位心理学专家王极盛,他专门研究高考状元,我们谈过多次,发现高考状元实际上就是学习习惯好的人,所以学习习惯很重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四个习惯是最基本的:第一上课认真听讲;第二独立完成作业;第三课后复习;第四课前预习。有这四个习惯的孩子,学习基本上都会很好。
    最核心的习惯,就是怎么让孩子爱学习,养成一种爱读书、爱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孩子在小的时候,好奇心很强,很好问,也很好说。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是一个胡说八道的年龄,而且是人越多就越爱说,所以,我们有些父母很害怕,老是叫孩子闭嘴,不许胡说。有一次讲课时,我说提倡童言无忌、防止集体失语。课后就有一位当教师的母亲问我,怎么能让孩子瞎说呢?我儿子6岁上一年级,有一天老师就问,人身上什么是对称的?很多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眼睛、鼻子、耳朵、眉毛,我儿子最后站起来就说人的屁股是对称的,男孩子的小蛋蛋是对称的,妈妈的……幸亏是老师及时打住了,才没胡说下去,结果课后老师就找我谈话。您看,我儿子这么小就乌七八糟了,长大了会不会变成流氓啊?我说,不会,6岁的孩子没有流氓,他们的思维方式、推理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不是逻辑推理而是顶针式的推理,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揣摩孩子的言行,也不要把儿童的特点当缺点。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觉得他们在胡说八道而不让他们乱说话,孩子好问、好说的天性就被压抑了,好奇心也就没了,又怎能养成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质疑的习惯?还谈什么创新?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开放式的,无拘无束的。儿童教育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比如在中小学时代,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人一辈子不会感到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人会一辈子不知所措。而如果父母读书多,那我们的孩子读书也会很多,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有些父母不要整天在电视机面前或是在麻将桌前没完没了,还要孩子考北大清华,这样不行。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将学习和读书看成是一种享受,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孩子在你的感染下也成为一位爱读书的人,那你将是一位功德无量的父母,如果你让你的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你就是一位成功的父母。
    这里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能很鲜明地告诉大家怎样来培养一个孩子的好习惯。北京有个妈妈,她上五年级的儿子学习很不专心,写一个小时的作业要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吃点东西,一会儿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会儿站到窗前看风景,不到10分钟就要动一会儿。这位妈妈在远处看在眼里,心里也很着急,但她很擅长教育孩子。她就对孩子说,孩子,你是很聪明的,你如果努力肯定会学习得很好,但是我刚给你看了一下,你学习一个小时就停下7回做别的事,是不是有点多啊?这小孩马上有点不好意思,让妈妈看见了,而且自己都没意识到站起来了7回,是过分了。而这位妈妈最有水平的话还在后面,妈妈说,孩子啊,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想妈妈挺宽容的,还让站3回呢,就说3回就3回。妈妈说军中无戏言,你要是能做到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3回,那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你可以随便看。儿子一听特别高兴,以前看动画片的时候总是不踏实,就怕妈妈随时会来阻拦,现在可以随便看,当然很开心。他妈妈又说,先别着急,有奖励就有惩罚,如果你超过了3次,当天晚上的电视包括动画片就都不能看了,行不行?孩子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于是就一口答应了下来。一个星期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了,当天晚上就大摇大摆地坐下来看电视,很是自豪,但是有2天没做到,那两天到了6点钟,心里就痒痒的,条件反射,想看动画片。妈妈就说男子汉,说话算话,说什么都不能看。这一对比感受,孩子以后在写作业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了,知道站起来只有3次,得省着点用,一个多月后,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站起来了。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我总结了这位妈妈习惯培养的成功之道,叫“加减法”,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什么意思?你希望孩子有什么好习惯,你就鼓励他,指导他,让他把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只要你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改掉坏习惯也是,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一次改掉,更多的情况下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递减法。我在阿姆斯特丹看见还有店里卖毒品的,就很奇怪国家怎么能允许出卖毒品,人家告诉我那是卖给正在戒毒的人的,一下戒不掉凭着戒毒证来买,越买越少,这就是递减法。有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是要求过严,一棒子打死,不留余地,碰到上面的情况就会要求孩子一次都不许站起来。这时候,孩子站起来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你越不让他站起来他就越想站起来,就算你很有权威,站在孩子旁边随时监视着,孩子不动了,但他也难以安心写作业,他耳朵还竖着,听你什么时候走,所以效果很不好。允许他站3次,留有余地,做好了就奖,没做到就罚,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所以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最好的培养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知道这是他最需要的习惯方式,他愿意养成的习惯。
    最后,我要说,幼儿园和小学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学则是另一个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生来说,特别要养成两个好习惯:第一人生要有目标;第二做事要有计划。这叫智慧型的习惯。哈佛大学有项调查显示,一般学生中有3%的人有清晰长远的目标,13% 的人有模糊的目标,十年后这3%的人成了美国社会的精英层,所以有没有目标和计划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分界线,中学生阶段是人生奠基立向的关键时期,要特别注意智慧型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