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99”并立北京 两套系统难解生命之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20:56:05
来源: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 点击数:44 更新时间:2009-8-27 文章录入:KLeom     

   生命危急时刻你会想到谁?

  120,在北京,还有999。

  当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堵,当人口越来越多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一个统一、迅捷、专业、高效的急救体系,自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接连出现的状况让一名干了十多年的急救医生意识到,这个城市的急救体系自身有恙。

  一家独大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中期,120每年的调度受理电话只有4万多次。而到了2006年,在有999分庭抗礼的情况下,120的调度受理电话已接近20万次。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同时为人父母,看到这样的事情真的很难过。”谈及朝阳区19岁男孩宋腾之死,坐在记者对面的谭帅(化名)表情凝重。

  他说这虽然是一个有其特殊性的个案,但这样的事迟早会发生,因为北京的急救体系存在诸多深层矛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谭帅大学毕业后进入市急救中心,成了一名急救医生。他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想好好看看这个社会,“和那些待在医院的同学相比,我这些年看的人和事肯定比他们多”。

  他的这份热情至今未减,每次出诊还是很兴奋,“我老婆说我出诊的时候和不出诊的时候相比,回家话都多一些”。

  据谭帅回忆,那时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号急救人员、七八十辆救护车,不到现在的五分之一,而且当时还没有999。

  不过他说那时北京没现在这么大,人没这么多,路也没这么堵,“那时主城区也就到三环,从和平门出发跑一趟通州、门头沟都很快。夜里有两辆车在外头转悠,全北京都够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120每年的调度受理电话只有4万多次。而到了2006年,在有999分庭抗礼的情况下,120的调度受理电话已接近20万次。

  市急救中心成立于1988年,前身为成立于1955年的市急救站。1988年,全市统一的急救热线电话亦变更为120。而从1979年开始,各区县相继建立急救站,与市急救站联网协作。

  据谭帅介绍,直到他参加工作那会儿,市急救中心及其直属的几个急救站仍然承担着绝大部分来自120调度系统的出车任务,只有很少一部分任务会派给各区县的急救站。在120之外,各区县急救站也有自己的热线电话,但业务量不大。

  这意味着全市绝大部分出车任务都由市急救中心完成,无须与其他部门协调,调度指挥相对迅捷,监管亦更加直接。

  市区两级博弈

  到2008年,全市挂120牌子的急救站约200个,其中只有约20家直属市急救中心,其余均隶属各区县。

  随着急救业务的快速增长,市急救中心不得不将更多任务分给各区县急救站。与此同时,各区县急救力量逐步壮大,问题开始变得复杂。

  到2004年,市急救中心及其直属急救站出车次数与各区县急救站已基本持平。5年后的今天,前者出车次数已降至120调度受理电话的三分之一,后者出车次数则升至三分之二。

  另一组数字对比更加明显,到2008年,全市挂120牌子的急救站约200个,其中只有约20家直属市急救中心,其余均隶属各区县。

  这意味着120系统的大部分出车任务,市急救中心接警后须与各区县急救力量协作完成。

  因为10个远郊区县地域广阔,市急救中心很难掌握细致情况,120实行“二级调度”。作为城八区中惟一的例外,朝阳区也实行“二级调度”,其他7个城区则实行“直接调度”。

  因为多了一个中间环节,“二级调度”反应速度不如“直接调度”,在信息的准确传达方面亦不如后者。

  谭帅说真正麻烦的是监管环节,市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人员车辆如果出现问题,调查取证及处理都相对简单。可如果问题出在各区县急救人员身上,调查处理就复杂了。

  谭帅举例说,朝阳区的患者如果遇到问题需要投诉,肯定先找市急救中心。如果问题出在朝阳方面,市急救中心只能要求朝阳方面给予答复并转告患者;如果患者对这一答复不满,市急救中心只能让患者直接与朝阳方面交涉,而无权直接调查处理。

  市急救中心主任张永利2007年在接待市人大代表调研时坦言,他们对非直属急救站没有任何制约能力,经常出现人员车辆不到位,不愿意接受指令或者根本不派车的情况。

  试点垂直管理

  市急救中心购置了数十辆奔驰救护车……市卫生局想把这批车分给各区县急救站,但未获有关部门同意。几千万的车,一年多了就搁那儿日晒雨淋。

  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化解市、区两级急救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必须革新机制,实现垂直管理。

  据市急救中心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市卫生局有意在4个中心城区先行试点垂直管理,目前正在运作此事。

  不过谭帅认为,实现垂直管理难度不小,因为牵涉到行政、人员、编制、财政等诸多问题,首先需要协调市政府相关委办局意见,而这一点并不容易。

  谭帅举例说,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市急救中心购置了数十辆奔驰救护车。奥运会结束后,市卫生局想把这批车分给各区县急救站,但未获有关部门同意,“几千万的车,一年多了就搁那儿日晒雨淋”。

  实现垂直管理还须协调与各区县的关系,这同样不容易,“这一部分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办事更方便,区里当然不愿放手。”谭帅一语道破其中奥妙。

  不过各区县情况也不完全一致,朝阳区有意把120做大做强,而在东城,去年奥运会期间该区有八九个急救站,到了今年却因财政拨款问题全部关闭。谭帅称,7月22日发生在协和医院门口的女孩被撞多时不见救护车踪影一事,与此不无关系。

  迅速崛起的999

  救护车每跑一公里要贴几块钱,只有院内接诊有利可图。现在120靠财政拨款只贴不挣的“院前”,999却可以通过“院内”赚钱。

  2001年,“内乱”未平的120迎来了一个强劲对手,这便是999——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

  8年来,双方的交锋每每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两家是否合并的讨论,几乎每年北京两会都要来一遍。

  999为自己找的存在理由是它迅速壮大的事实:创办当年,999半年呼叫量即达1万次,第二年6万次,第三年8万次。目前999在全市共有62个急救站,约为120的三分之一;救护车102辆,约是120的四分之一。

  999据此认为,北京急救市场远未饱和,双方处于一个共赢的竞争状态,发展空间还很大。120急救人员一直存在较大缺口的问题,也反证了999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120方面认为,一个城市存在两套急救系统容易引起混乱。

  2005年,时任市急救中心主任的赵永春表示,“急救资源的分散造成重大意外灾害事故救援现场指挥不统一、救治信息残缺,以致上报给政府部门的救治信息出现迟缓、失真。”在急救网络建设方面,则出现有的区域重复建设、有的区域一片空白的无序状况。

  赵永春还举例说,有时一个病人同时呼叫两个急救电话,两个系统同时出车,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一个城市需不需要两套急救系统,市民态度也有分歧。有人认为竞争在客观上可促进双方提高服务质量;但也有观点认为,由此引发的混乱和资源浪费确实存在,“这个行业毕竟特殊,公安、消防、交警都是一个统一的号码,为什么急救要搞两个?”

  专家称像北京这样拥有两套急救系统的,在全世界也很罕见。

  2004年6月,卫生部和信息产业部曾联合发文,将120确定为“院前急救惟一特服呼叫号码”,通知称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不得设置其他形式的急救电话。这引起999上级主管部门中国红十字会强烈反对,后不了了之。

  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曾多次表示,将与北京市红十字会协商整合120和999资源,但999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二者分属不同系统,整合工作难度大,短时间内恐难实现。

  作为一名120一线急救医生,谭帅常常会与999“短兵相接”。让他感受最深的是,999实行公司化运作,机制体制比120灵活得多,“我们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买设备、上项目,必须提前一年做预算,他们领导一拍板,这事儿就办了”。

  而在另一方面,双方竞争又存在“不公平”因素。2005年,根据市卫生局要求,市急救中心停止院内接诊,专事院前急救,999则一直院前、院内一起做。

  谭帅介绍说,院前急救都是贴钱的,救护车每跑一公里要贴几块钱,只有院内接诊有利可图。现在120靠财政拨款只贴不挣的“院前”,999却可以通过“院内”赚钱。

  谭帅认为,两大急救系统必须整合,也完全能够整合,奥运会期间双方曾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效果相当不错,“为什么平时就做不了?这就是一个部门利益的问题,可是跟老百姓的利益相比,部门利益算得了什么?”

  行业生存困境

  只要患者有需要,不管是什么毛病,120都必须出车,久而久之急救人员难免产生情绪。学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一搬运工的活儿,难免有人觉得大材小用。

  谭帅回忆说,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工作内容和现在颇不相同,那时很大比例的患者需要进行现场救治,而现在,这一比例已大幅降至20%左右。急救人员出车去现场,大部分做的是相对简单的转运工作。

  他说这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有很大关系。在过去,人们一旦生病是先扛着,实在不行了才会去医院;而现在,稍有一点头疼脑热都会很重视,有些患者完全可以自行去医院就诊的,也会求助120。

  按规定,只要患者有需要,不管是什么毛病,120都必须出车,久而久之急救人员难免产生情绪,“学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一搬运工的活儿,难免有人觉得大材小用。”谭帅说,这样的因素在宋腾死亡事件中可能也是存在的。

  谭帅表示,这也反映出我国在急救制度方面的立法空白,“患者什么情况下可以打120,急救人员什么情况下必须出车,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出车,都没有法律依据。你明明可以自己去医院,非得120跑一趟,成本多高啊”。

  谭帅说困扰急救医生的问题不仅于此,这个行业的生存困境,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他去报考全科医生的职称,人家说你这样的不能报全科,“那你告诉我能报什么?那人查半天,别的更报不了。”他说作为急救医生什么都得懂一点,因此什么都不精,这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上十分尴尬。

  而在待遇方面,在市卫生局所有下属单位中,市急救中心排在倒数几位,多种因素让很多医生不愿踏入这个行业,“人才荒”由来已久。

  虽然也有过跳槽的想法,但谭帅强调他是热爱这个行业的。他说,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医学发展的角度看,都是一个有发展空间的行业,需要有热情,“还得有一点理想”。

  出于职业习惯,谭帅对各种与急救有关的新闻报道十分关注。7月28日,东五环发生严重车祸造成7死1伤,当时应急车道被挤占导致急救人员无法达到现场,这一情节引发强烈关注。这样的悲剧同样让谭帅心情沉重。他说,急救并不完全是120、999的事儿,市民素质亟待提高。

  他说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比如宋腾之死,如果最后就是处理那么一两个责任人,深层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事儿就没太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