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巨匠谷超豪 探月总工孙家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4:36
图书馆里邂逅佳偶 终生所学泽被后人
谷超豪的加减乘除
谷超豪,1926年生,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现年84岁的他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在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我国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他在致感谢词时勉励青年学生:“不仅要学好数学,更要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
小学时,谷超豪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他加入学校进步组织,积极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1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科学家、革命者,两种身份同一使命,成了人生中并行的两条线。
1943年,谷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遇到了仰慕已久的苏步青教授。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谷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开始了长达半世纪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
上世纪50年代,谷超豪主要从事古典微分几何研究。1957年,他被公派到苏联进修,后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随后,便由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这一国内数学的薄弱领域。
放弃已有成绩,归零重新出发。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谷超豪在数学最前沿领域,为我国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
1950年,谷超豪在数学系图书室里,偶遇胡和生,彼此都留下了好印象。
60年过去了,谷超豪荣膺国家科技最高奖,当年那位青涩的小姑娘胡和生早已成为中国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
一间书房两张写字台,丈夫的书桌朝阳,妻子的书桌面墙。当年的同学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
除法:满腹学问皆传给后来人
谷超豪每周两次去复旦大学,雷打不动。至今,谷超豪、胡和生还带3名博士生。
如今复旦数学系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从这里已走出5位科学院院士、5位工程院院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谷超豪的培养和熏陶。
钱老点将投身航天 半瘫妻子相濡以沫
孙家栋的轨道人生
孙家栋,1929年生,辽宁瓦房店人,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总设计师重任……他被称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参与我国1/3航天器的自主研发。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3月3日,孙80华诞之际,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致贺信: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事业:航天改变人生轨道
孙家栋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他和另外29人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1967年,中央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点将,聂荣臻批准,孙家栋被委以重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孙从此走上了航天之路,再没有离开过。
受命:送东方红一号上天
1958年,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太空递上了一份战书:“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国家确定了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为了让卫星升空后能让地面“看得见”,孙家栋和同事们绞尽了脑汁。根据对卫星目视亮度的计算,孙家栋最终和搞火箭的同事们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问世,一鸣惊人。
家庭:照顾半瘫妻子康复
孙家栋背后,妻子魏素萍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他。
1994年11月,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即将发射,孙家栋坚守在第一线。此时,魏素萍却因脑血栓半边麻木。
孙家栋一有空就搀扶她到户外散步,坚持每天给她按摩,说笑话逗她开心,想方设法调剂老伴的饮食。一年后,孙家栋这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再次创造了奇迹,魏素萍竟然完全康复了。
辑自《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