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巨匠——王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4:20
◆ 陈俊杰
王铎1592年生于孟津,字觉斯,号嵩樵。是明清两代的大书法家。他家原“有田二百亩”,但在明朝末期的土地兼并中只剩下13亩。其父王本仁以农耕读书为业,对王铎的教育很严。王铎有四个弟弟、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全家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日子。王铎31岁中进士,先后任明朝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务。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地解南京,拥立福王,任东阁大学士。
1645年5月15日,身居大学士的王铎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率文武大臣数百人,在南京郊坛门外,冒雨跪迎清军。降清7年,于61岁时病逝。在这7年中先后任清朝明史副编修、礼部左侍郎、太子太保。临终前顺治9年3月授礼部尚书,1765年3月18日病逝故里。
王铎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在战乱流离中先后亡故。
王铎降清后,明朝遗民骂他是“叛逆者”,却又受清朝权贵的疑忌和防范,身为文臣,有职无权,被列入《贰臣传》。
胡秋萍在《王铎书法当代性阐释》(见2005年11月30日《书法导报》第七版)一文中指出:“考察其生平历史,我们并没有发现王铎侍奉明主或降清以后做出有害于百姓民生的事情。反而因目睹天灾兵祸不断,百姓流亡避乱的悲惨情景,力主减免赋税徭役,对不幸的百姓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王铎面对明王朝“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腾的时局,屡次上疏,陈述时弊,以求中兴。后因弹劾主和派杨嗣昌而触犯龙颜,险遭廷杖。”
试问,从小接受家庭严格教育,而为官20多年,不论为明为清都没作过有害于民,而处处为民着想的“清官”;一个敢对“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腾的时局,屡次上疏,陈述时弊,以求中兴”,而又敢于冒“触犯龙颜”弹劾主和派的“好官”;在战乱漂泊中,家人亡故而自己体弱多病又每每断粮,靠卖字为生的王铎怎么到头来竟屈膝降清,真让人不解,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崇祯吊死煤山,福王地解南京,清军兵临城下,难道福王不作出降清的决定,王铎与钱谦益二人敢率众降清吗?王铎历来是反对主和派的,他会主动降清吗?难道文武百官也都甘愿降清吗?而降清的种子在以前就播下了,王铎弹劾主和派为什么会“触犯龙颜”而“险遭廷杖”?这难道不是降清的前因吗?现在把降清的罪责归于王铎的头上公平吗?而这“叛逆者”、“贰臣”的罪名至今仍存。至于明人骂他尚可理解,因为他们站在明朝的立场上,管你有无苦衷,只要你降清了,又做了清朝的走狗,你就是“叛逆者”。可是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看,难道他真是罪人吗?假如是,历史还会发展吗?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又何只清更明呢。上一朝的官员、文人武士为下一朝服务又何只王铎、赵孟頫等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多少蒋家王朝的官员、人士为新中国服务。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也不能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去评价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间对政权的更替。
李克明在《王铎与汤若望》(见2007年6月13日《书法导报》第七版)一文中说:“王铎由于仕途的蹇顿,导致生活上的颓废,纵情声色,自暴自污。虽年迈花甲,疾病缠身,但仍数夜沉湎于声色之中,通宵达旦,醉生梦死,与南唐韩熙载何其相似矣。”
我认为,这是他矛盾心情的另一反应。他由明朝的反主和派,到他降清,降清后虽身居高官,但有职无权,甚至查毁了他的全部书刊,并列入《贰臣传》,受到歧视,他内心矛盾重重,再加上家人亡故,孤身度日,感到十分凄苦,只有在声色中去寻找一点慰藉;另一方面也是对清王朝的消极不满。他若真的“自暴自污”、“醉生梦死”而沉湎于声色之中,他在书法艺术上不可能达到降清后的艺术高峰。何应辉在《王铎与他的<琅华馆行书问卷>》一文中说:“王铎54岁降清之后,异族统治者的冷落与个人灵魂的颓苦,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他得以充裕的时间与集中的精力投入他所酷嗜的书法艺术。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产生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
王铎那矛盾的心灵难道只能借沉迷声色来得以淡化和慰藉吗?那只是一方面,而是次要的消极的方面。真正慰藉他心灵的是书画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
胡秋萍指出:王铎做了民族斗争的牺牲品,做了让后人永远唾弃不齿的“贰臣”。此后,他无日不在内心极度的痛苦不安中度过,何处是心灵的栖息地,如何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悔恨的折磨中了度残生?唯有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可以让一个破碎的灵魂在此做自我修复调养。他似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以近乎宗教徒式的虔诚沉湎于书法,以笔墨崛狂的诗意生命线条形式,诉说着内心的矛盾、悔恨、困顿,以丹青参悟了永恒的真如本体生命。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攻诗文,善书画,尤以书法闻名于世。
他13岁开始临习王羲之《圣教序》,其楷书初学钟繇,又学颜真卿、柳公权。行书宗法“二王”,后学米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各家之所长,以求变化创新,譬如他学颜则取其宽博的气势;学黄庭坚则取其聚散敛纵之结构方法;学米芾则取其俯仰生动之变化。
他十分重视临习古人法书,在最新出版的《王铎书法全集》中收录其作品348篇,其中临帖作品有100多件,占全部作品的近三分之一。这些作品中有实临、意临、创临。李克明说:“可见,王铎书法艺术之高妙在边临边创中发展起来的。”
在他50岁以后书法艺术进入了辉煌时期,他对中国书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笔法上。胡秋萍说:“变‘二王’平和圆润的笔法为圆转寓方折。涩迟寓畅达、浑厚寓舒展、秀润寓刚健,字字连绵一笔到底,浑然一气相应成趣,气势逼人。”
陶博吾说:“王铎,笔力抗鼎,胸臆自出,有己意成一家法。”
吴玉如说:“觉斯用笔、行气,洵有独到。波磔之任自然,使转之流贯,今人未能梦见。”
在墨法上。胡秋萍说:“他大胆地用涨墨入书,任墨色由浓墨洇墨自然地晕化粘并笔画,然后在有节奏的行笔中,墨色渐淡、渐平、渐枯,一任天然,产生变化莫测的线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由块面与线条对比组合,增加线条的表现力,提高书法艺术的品位。”
在草法上,林散之说:“王觉斯一代大家,才气横溢,其草书转弯处如折钗股,留白又妙不可言。”又说:“觉斯书法出于大王问津北海,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
胡秋萍说:“王铎在‘独宗羲、献’的同时,以抒情大写意的笔墨,极力张扬行草书瞬间视觉形式‘象’的表现性,把一个饱受磨难、痛苦、压抑、悔恨的文人心态之‘意’宣泄得淋漓尽致。”
在章法上。林散之说:“王觉斯的字东倒西歪,但有气势,上下勾连。”
何应辉说:王铎那“神奇变化而又随心所欲,充满了自由而又练达的情态和巨大而又内凝的力量。他那激越跌宕、嵚崎雄纵,有‘不平而鸣’之概。”
刘正成说:“罗列王铎之作,你会在他变化万方、千奇百怪的章法中,感受到一种神奇的空间分割效应,它却为中国书法神奇的线条寻到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神秘的‘空间’。”
胡秋萍说:“在章法上,王铎将以往草字均匀的排列改为数字一组,通篇变化,更加集中大气,形成一笔书的连绵草书。”
在审美上,胡秋萍说:“与同代几位书家大胆尝试,一改由魏晋以来书法以实用为主的附属性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性。将个人书信往来、案头把玩的诗人修为改为社会交流场合中、厅堂高屋张挂的八尺、丈二长条巨幅,增强了远视的视觉艺术效果。由厅堂的开放性视野展示代替案头有限的玩味。这种巨大幅式的流行是前无古人,无法可依的尝试,极大的调动激发了当时书法家的创造欲望。”
在技法创造上。刘正成说:“王铎把一个字、一幅作品,扩大到数十倍,其形质和神采,均能如此传移,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创造……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创作。‘拓而为大’是王铎在技法创造中的贡献。”
王铎的书法不仅影响我国以后书坛。同时在国际上也倍受尊崇,特别在日本,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当他的最有名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时,曾经轰动一时,日本人把他列为第一流书法家,甚至提出“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纵观王铎的书法艺术,特别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心灵的表露。他没有因为在政治上的失败,沉迷于书法来宣泄或淡化他屈辱的心灵,更没有沉沦在失败和伤感之中,而是汲取教训,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标新立异,这是他心灵的主导方面,也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即使在政治上,他是敢于“屡次上疏,陈述时弊,以求中兴”而又敢于“触犯龙颜”弹劾主和派,并且关心百姓疾苦,“力主减免赋税徭役”。我认为这应是他内心的主导方面。难道他这种传统的忠君爱民思想对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没有关系吗?当然他后来屈膝投清了,又做了清朝的官,哪怕垂暮之年,也难洗其辱。至于为何如此,已无法让他自白了。
古人说:“书,心画也。” 王铎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晚年的书法作品,是他情感、个性、心灵的真实写照,是一张张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心电图。
总之,王铎虽然在政治上最终失败了,但在书法艺术上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后人推誉为“有明第一”、“五百年来无此君”。刘正成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王铎以后迄今为止四百年,有谁在中国书法艺术创作这个最核心的区域作出过特别记载的突破呢?”
(本文  362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