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1:53

FROM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010

作者: 赵宗禧 

关键词: 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阅读:746次┊

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一. 尼葛洛庞帝简介

如果提及尼葛洛庞帝的大名,你现在还一头雾水,我不得不抱歉的认为:至少你和现代社会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用一个简单的词汇准确概括尼葛洛庞帝也并非易事,尽管媒体一致推崇其为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之一,但他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wired)杂志的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我想下一行信息会更具吸引力:尼葛洛庞帝是中国第一大门户网站——搜狐的最初投资人,他先后两次共投资搜狐7.5万美元,最终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回报。显然,他还是一位成功的风险投资家,据2004年的数据,他已经在全世界投资了50个以上的公司,而且成为摩托罗拉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

1995年尼葛洛庞帝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真正使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名字响彻全世界。该书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发行,被公认为信息时代的启蒙读物。基于此,1996年《时代》周刊把他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未来学家之一。如果你已经禁不住,对这位年过耳顺的“山姆大叔”深表赞叹的话,我还愿意补足一些必要的材料满足你的潜在求知欲。

1943年,尼葛洛庞帝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醉心于艺术和数学,从3岁起,尼葛洛庞帝就随着父母游走世界。尼葛洛庞帝后来这样评价他的父母:“除了爱和亲情以外,他们还给了我受用不尽的两样东西:教育和旅行。21岁时,我感到自己已经了解了世界。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这种想法却极大地帮助我树立起了信心,使我无视他人的批评。对于这一点,我深怀感激。”1960年尼葛洛庞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学),1966年(当时23岁),他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1968年他创立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机械研究组,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若干本颇具影响的书,包括《建筑机械》、《柔性建筑机械》和《计算机对设计及建筑的支持》等。1988年尼葛洛庞帝创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从此与电脑和传播科技结下不解之缘。现在,这位“多动症”教授正为“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OLPC)的慈善教育计划而做着不懈努力。

二.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尼葛洛庞帝在此书前言这样写道。《数字化生存》首版于1995年,在此之前,互联网对大众来说还很陌生,但这场由比特(bit)引发的技术革命将把人类社会带进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其作用犹如原子(atom)置于工业时代,不同的是它无疑更迅速、更彻底。以至于工业化时代的公民还对网络无所适从的时候,后信息时代已经咄咄逼人地到来了,善于运用电脑的新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之间也出现了越来越宽的数字鸿沟。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奇妙新世界?数字科技将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什么根本性变革?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数字电视和互联网能合成一体吗?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力求提供类似问题的完美答案。

《数字化生存》由三部分组成:比特的世界、人性化界面和数字化生活。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以报纸为载体呈现就是传统的原子形态的传播方式,信息以短信、email的形式扩散就是比特“运动”的结果。显然,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而且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传播的速度依赖于对能源的损耗,这也正是我在上网之前没有看到过《纽约时报》的重要原因。计算机现在正飞速普及,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办公领域数字化的同时,个人计算机(PC)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那么,未来的计算机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追求大屏幕显示还是力求智能化?尼葛洛庞帝在书中写道“我对界面的梦想是,电脑变得更像人。”作者好像已经厌倦了不会说话的电脑,他认为计算机应该像老练的英国管家那样了解他的主人,并替他打理一些繁杂事务,以及过滤不必要的信息。在“数字化生活”的章节里,作者描述了后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例如:现在如火如荼的大众媒介可能面临着全新的盈利方式;个人化的信息定制服务将向广告说再见;宽带网络和电子设备的发展可能造就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穿在身上的电脑使空间和时间上的我们并不重要,我们会生活在“第三个”住所,随时随地接受和发送信息......可能你会认为,作者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首席幻想家”,没有做《黑客帝国》的技术顾问真是可惜。但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发展正在兑现作者的惊人预见,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的思想是在信息时代建立起来的,但有时候还是跟不上它的发展。

《数字化生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严格地说它是一部关于数字化新世界的散文集,事实上这本书基本上是根据尼葛洛庞帝几年里发表在《连线》上的专栏文章综合而成的。《纽约时报》曾对它这样评价:“尼葛洛庞帝提供了对数字化的未来深入精辟的见解和令人吃惊的预见。”简单的说,这本书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对信息社会下的大众具有卓越的思想启蒙作用,它告诉人们:信息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发展和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未来的后信息社会在比特的支配下会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看完此书,我们至少消除了因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也许我们也开始乐观地相信:数字化的生活实在妙不可言,而且一切尽在我们掌握。

另外,《数字化生存》一书文字简练却传情达意,美妙的类比使复杂隐晦的专业化问题变成了孩子吃的棉花糖,作者的幽默感透着令人羡慕的智慧,极富感染力,以至于本文的写作很难拒绝受其影响。

三. “尼葛洛庞帝式转换”(The Negroponte Switch)

这个概念是尼葛洛庞帝在北方电信公司(Northern Telecom)的一次会议上首次加以探讨和介绍的,它的含义简单说来就是,目前经由地下(即电缆)传输的信息,将来会经由以太(ether,即大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线电波”)传输,反之亦然。换句话说:空中传输的信息会走入地下,而在地下传输的信息则会升上天空。尼葛洛庞帝称之为“交换位置”,同是这次会议演讲人的著名的思想家和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则把它称为“尼葛洛庞帝式转换”。结果这个名词不胫而走。

“尼葛洛庞帝式转换”对美国政府协调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的布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美国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NII)的顾问及原美国副总统戈尔的私人朋友,他还参与了美国NII战略及政策的研究制定,在若干领域影响着NII的发展。[1]

如今,这一预言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电缆而非空中广播频道传输。同时,越来越多的语音也不再通过埋藏地下的铜线传输,而是依靠以太传输,如移动电话。这种趋势在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韩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线电视在韩国牢牢站稳了脚跟,用户数量正在健康、稳步增长。截至目前,韩国的有线电视用户数已上升到1300万左右,有线系统运营商的数量也达到了119家。与此同时,在韩国4800万总人口中,使用移动电话的人已达到约3800万,而使用固定电话的人正在逐渐减少。为此,《韩国时报》2006年刊登专题文章,对“尼葛洛庞帝式转换”缘何在韩国率先发生进行了全面分析。[2]于此同时,宽带融合网络(BcN)也逐渐得到政府认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项目旨在将传统上分离的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实现有线和无线连接方式之间的无缝切换。如果这一服务能够实现,“尼葛洛庞帝式转换”将得到完美体现,届时一直“飘在空中”的广播媒介也能够利用电缆向用户传输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剪辑。

技术的进步从来都不会自动的应用于社会,他需要政治上的一些灵活的创新和适应。[3]“尼葛洛庞帝式转换”作为基于信息技术上的大胆判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和政府当局认可,世界正神奇般的在这位“魔术师”的指引之下发生惊人变革。这不但得益于尼葛洛庞帝做出了某种“预见”,而且得益于他孜孜不倦地传播和推广自己的“预见”。尼葛洛庞帝每年都旅行30万英里,飞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讲,参加研讨会,或为各国政要及企业提供咨询,这位63岁的“数字革命传教士”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时好像回到了36岁。也许正如他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四. 媒介不再是信息(The medium is no longer the message)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看法(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并在1969出版了《媒介即讯息》一书。 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一个既定的媒体内含着外在的影响,不论这种媒体是口头的、书面的或是电子的,它们被定义为意在传播的一种特殊技术系统。[4] 这种关于技术决定论的特殊观点,曾经显著地影响了关于传媒的思想,而且在传播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大部分新闻传播系的学生对麦克卢汉耳熟能详,对尼葛洛庞帝却只是一知半解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则提出了媒介不再是讯息(The medium is no longer the message)的观点,好像是和经典的传播学理论针锋相对。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对“媒介即讯息”的延伸而非否定,或者说它是从形式和内容的新角度揭示媒介与讯息的关系。首先,“媒介不再是讯息”指的是一种未来状态,依照尼葛洛庞帝的观点,未来的信息传播者,将根本不知道所传播的比特最终将以何种面貌呈现,是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决定权将完全操之于信息接收者手中。现在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是被“推向”(push)消费者,相反,受众(或者它们的计算机)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pull),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去。(原来尼葛洛庞帝预言的果然正在实现)数据的表现形式正越来越多地由接收端而不是传输端来赋予,因此使著作权保护的问题益发复杂。[5]当这种“不具特定形式的数据”自由传播时,媒介不再是讯息,它们提供的是信息因子“比特流”,所以媒介的范围和内含也将发生根本变化。这好比,雀巢公司不再向你提供现成的咖啡,而只向你提供咖啡豆,你(或者你的机器)可以把它加工成只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可以说是“一种新鲜有趣的历史观”[6],它强调的是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来说是比较宏观的视角,他不但关注未来,而且从诞生大众媒介开始考察。他认为: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和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能稳定地、不受任何抵制地改变感官比例或理解模式。[7]以印刷媒介为例:印刷媒介强调视觉,因此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和感情分开。印刷媒介带来的专业化和技术,同时也造成了疏离感与个人主义。就社会层面看,印刷媒介使国家可能产生,并导致民族主义的上升。[8]麦克卢汉陶醉于使用大量的隐喻来界定媒介概念,以至于学界对他的研究坚持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明晰和一致的结论。我想称呼他为“传播学界的哲学家”更合适。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尝试用他的媒介观解释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所以,看似针锋相对的两个论点,可能并不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但两种论点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两者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尼葛洛庞帝关于论点的表达犀利幽默,易于普及和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相信具有一般阅读理解能力的人都可以笑着把它消化掉;麦克卢汉的理论则培养了很多研究学者,你如果躺在床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绝对不敢碰一下他的书,尽管他也讲出了一个大道理,但真正理解他说的话的确对脑细胞不利。对于此,我想可能与麦克卢汉并不像尼葛洛庞帝一样从小就有“诵读困难症”有关。

五. 一个孩子一台电脑(OLPC)

虽然尼葛洛庞帝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但他并不以预言家自居,而自认为是一个实干家。他说:“我和托夫勒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他从读书、读报中预知未来,而我则是和一群人一起工作去创造未来。”

尼葛洛庞帝在第三世界尤其关注教育,他渴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均等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倒是有障碍的教学环境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电脑能令这一切改观,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认知类型截然不同的孩子。”[9]现在,尼葛洛庞帝正努力开发研究并向全球推广“1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以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教育。这项计划称作“一个孩子一台电脑”(OLPC),这项计划如果顺利实现,全世界的儿童教育模式将迎来深刻变革。在2005年1月份举行的全球经济论坛上,尼葛洛庞帝首次宣布了这项计划。

这看起来又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现在市场上足够便宜的“神州”笔记本电脑”也要4000元左右。但事实上,据OLPC(One Laptop per Child)官方网站的资料,这种笔记本电脑的样本机已经在上周二(2006年5月23日)举行的七国峰会上首次以工作状态展示,这种被命名为“人人电脑”的机器有希望在7月份大规模上市。看来我有必要安慰一下曾多次嘲笑这项计划的比尔·盖茨了。

现实的天平又一次倾向了尼葛洛庞帝,一个伟大的创举即将成真。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学习时,世界数字化的进程会被加速多少。可以肯定的是,此举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意义现在还无法估量。

也许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如果一个生活在2146年的人能穿过时光隧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生产就好了,但这显然只是一个美妙的幻想。庆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未来学家可以肩负部分这样的使命,尼葛洛庞帝就是典型的一位。希望这位生活在“第三处”住所的人把更多的未来因素植进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不止我一个人相信,他就是传说中的“时代加速器”。

注 释:

[1] 胡 泳, 《我所知道的尼葛洛庞帝》,1999年第7期《人物》杂志

[2]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2006年03月08日

[3] [美]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技术与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sation),1934

[4] [英]尼古拉斯·加汉姆(Nicholas Garnham),《解放·传媒·现代性》(Emancipation,The Media,And Modernity)(李岚 译),新华出版社,2005,P112

[5] [美]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Bing Digital),胡泳/范海燕 译,海南出版社,1997,P78

[6]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2006年04月06日, http://www.cjr.com.cn 

[7]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1964,P18

[8] [美]沃纳·赛弗林(Werner J.Severin)/小詹姆斯·W·坦卡德(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Communication Theories:Orgins,Methods,and Use in the Mass Media),郭镇之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P243

[9] [美]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Bing Digital),胡泳/范海燕 译,海南出版社,1997,P231

作者: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赵宗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