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朝:ITIL将成一个即将争论不休的领域,第1页 - SOHU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02:55
由国际IT服务管理论坛主办的第12届年会,今年9月底10月初在英国举行。

  这次大会的注册费用高达7万3千元人民币。如此高昂的注册费用,在习惯了免费参会的IT领域,极为罕见。

  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据称已经存在了20余年的重要领域,为何迟迟没有进入 
公众视野?甚至没有在这个乐于炒作、善于炒作的IT圈子里,得到广泛的传播?

  如何控制服务质量?

  据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计算机与电信管理中心(CCTA)就致力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政府部门采购IT设备和服务之后,实际利用的价值和服务质量。

  早年的IT设备供应商基本是纯粹意义上的供应商。他们完全按照传统的产品、设备交易行事。但是,IT产品及设备由于包含了大量新兴的技术,尤其是它所涉及到的“软件”概念,让购买和使用者无不感到“服务”仅仅局限在“维修、保养和维护”的层面。

  此外,80年代开始,IT的各式缩写词与IT产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一样的快,事实上把“服务”的领地从“销售行为之后”,扩展到了“销售行为之前”。这就是所谓的“解决方案”。

  CCTA发现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何保障IT产品的服务质量?这个问题被描述成ITIL诞生的思想根源。

  大约80年代末期,有40卷本的IT服务技术架构被设计和编撰了出来。它们涉及IT服务的提供、支持、配置、变更等领域。总体的目标就是要用流程性、标准性、可度量的观点,看待、判断和管理IT服务的质量。

  英国政府在90年代后期设立了政府商务办公室(OGC),CCTA被纳入了OGC的管辖范畴,ITIL40卷本的浩繁之作,在90年代后期也精简成为7卷本的标准体系,并且英国国家标准委员会(BSI),在ITIL的基础上编制了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

  这个7卷本的体系包括:服务支持、服务提供、实施服务管理、应用管理、基础架构管理、安全管理以及ITIL的业务前景。

  如何控制ITIL?

  应当说,ITIL为看待、衡量和管理IT服务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框架。这是基于大量IT公司的众多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智慧结晶。

  1991年,OGC联合国际著名的厂商和众多专家、用户,成立了致力于IT服务管理领域的IT服务管理论坛(itSMF),继续发展ITIL的理论体系、模型和方法论,并希望保持ITIL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itSMF还开发了3个水平的认证考试、编撰了出版了大量的培训教材;ITIL的普及、应用和实施,实际上已经成为广大用户关注的重要领域。

  但是,由于ITIL本身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框架来发展的;即便在成为英国国家标准之后,ITIL也没有停止发展。但是,“开放”在这里并非“免费”的含义,而是说任何组织和专家,都可以为ITIL的充实做出自己的贡献。

  OGC至今没有放弃对ITIL的控制权,至今仍然是ITIL的拥有者。这种状况,使得当初为ITIL做出重要贡献的世界著名厂商、巨头们心有不甘。他们岂能容忍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域,为一个非IT的组织所掌控。于是,目前围绕ITIL领域的争战,在媒体几乎看不见的区域,暗自进行。

  方法论的重要价值

  在公开的报道中,IBM、HP、微软、CA、富士通等国际大公司,都声称自己有“与ITIL相容”或“源于ITIL”的IT服务管理产品、模型和方法论。比如IBM的Tivoli、HP的Openview、CA的Unicenter。

  产品级别的竞争似乎没有太多的悬念;但方法论和模型层面的竞争,就显得较为微妙。

  在IT业界独步天下的巨头们,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是某个领域的“追随者”。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某个巨头在ITIL领域被看成是“追随者”的话,还不如不去炒作ITIL这个领域(有评论者私下里这样说)。

  有知道内幕消息的人称,IBM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信息系统管理架构(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Architecture,ISMA),而CCTA的ITIL架构,至少在10年之后(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V1,ITIL);1995年,IBM提出了ITPM(IT Process Model,ITPM),作为IBM自己的IT服务管理方法论模型。

  在ITIL的方法论领域,还有HP提出的IT服务管理参考模型(IT Service Management Reference Model,ITSM);微软公司提出的MOF(Microsoft Operations Framework,MOF)。

  这些方法论和模型,实际上是这些产业巨头为客户提供IT服务的法宝。

  实际上,IBM的模型也好,HP、MS的模型也罢,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值得注意:在ITIL还没有广为人知的时候,这些巨头的方法论和模型有如“独家秘笈”或者“制胜锦囊”,对客户是秘不示人的。

  客户能感觉到巨头们实施和提供IT服务之时,由于遵循某种程序性、流程性、方法论性的指南,通过训练有素的员工,为客户提供所谓“高品质”的专业服务;但客户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庞大的知识库和长年累月积淀而来的方法论一样,IT巨头们津津乐道的“核心能力”,除了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能力之外,就是这种所谓的“方法论支撑”。如果能把产品比做“方剂”的话。方法论就是“药丸的秘制大法”。

  所以,也难怪IT巨头们对这些方法论,总是摆出一副神秘兮兮、傲人的气度了。

  不是标准,胜似标准

  产品和技术级别的竞争,已经或即将走向“均质化”,这是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掌控产品和实施技术的模型与方法论,才是隐居其后的法宝,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客户和国内产业巨子们高度的注意。

  对客户而言,这就是所谓的“知识转移”的问题;而对IT厂家而言,这是奠定自己一致的、战略性的竞争基础的核心能力。

  客户购买IT产品,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所以IT商家的注意力自然转移到所谓“IT服务”方面。但是,国内IT商家似乎仍然把IT服务理解为偏狭的“支撑服务”,或者泛泛的“咨询专业服务”。殊不知,支撑服务和专业咨询服务背后,需要有强大的方法论支持和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创新能力,才是决定胜败的核心因素。

  在标准日益成为争夺的焦点的时候,如何发展自己的方法论能力,是IT厂商成功转型的关键。ITIL——这个至今尚为国际巨头们“藏在怀中”的好东西,随着其知识体系的日渐普及,随着用户日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笔者认为明年就将成为热点),客户与厂商就“IT服务管理”展开对话的公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