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邓鹏教授在《无声的群落 续集》首发式上的发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0:56
字号:大 中 小

各位老知青兄弟姐妹,各位来宾,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重庆师范大学欢聚一堂,庆祝和纪念《无声的群落•续集——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的出版。
  首先,我想代表《无声的群落》的两届编委对《无声的群落》的由来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Powerpoint幻灯片说明。(略)
   编撰《无声的群落》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在跟作者、读者、批评家、社会各界的接触中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的认识也不断升华。由于时间有限,我不能在这里展开探讨这一问题。但是,我相信有心人会在我们两部《无声的群落》的文字中,从它们的几篇前言和编后语里,从我的文章《“文革”前上山下乡运动与毛式乌托邦里》找到这一线索。经过七年的探索和思考,我们认识到,老知青回忆录的史学意义绝不仅限于记载文革前上山下乡的一百多万知青的个人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我们的故事的里里外外反映出的其实是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六十年的艰难历程。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不揣僻陋,历尽艰辛,终于做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事,由此得到了内心的平静。我们将以更加淡定的心情对待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文字的反应。
过去的七年里,为了编撰、出版《无声的群落》,我们一班子人辛苦备尝。这多半因为“文革”前老知青实在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我从一开始就估计到了前面的困难,也作好了不计成败的思想准备,后来遇到的坎坷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七年以前的夏天,我跟一位朋友在策划《“文革”前老知青文库丛书》时,这位热情洋溢、才思敏捷的朋友马上设想出四川卷、北京卷、上海卷、广州卷、辽宁卷、等等在内的鸿篇巨制。七年之后,我们只搞出了两本书,共四卷。对于“文革”前上山下乡的130万左右的老知青的经历,这只能说是一鳞半爪的记载。对于这样严酷的现实,我们只能怪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近,一位在从事另一桩及其艰难的事业的朋友在谈到他的决心时说,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他和他的同伴还是要向前“拱”。回顾我们的回忆录的编撰、出版过程,这一个“拱”字无异是非常生动的描述。
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这些年我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跟我的交谊可以回溯到45年前,有的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新朋友。编委会是一个团结友爱、肝胆相照的集体。编委会的每个成员的学养都不亚于我,一些朋友、如张诗亚的成就和声望远远在我之上,但是他们支持我、帮助我、爱护我、宽容我。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向编委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七年来为我分担了大量琐细的工作的老朋友、主编助理刘定强兄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作为《无声的群落》的发起人,我当然应该感谢两部《无声的群落》的所有作者,是你们的文字给后代留下了关于“文革”前的上山下乡运动的血肉文本。你们相信编委、支持编委,甚至在我们对你们的稿件进行的修改不尽人意的时候依然尊重编委会的意见。你们的宽容大度是对所有编委的最大鞭策。
我还应该特别感谢那些稿件没有入选的作者。对这些朋友我想说:《无声的群落》凝聚着你们的心血。你们是我们的无名英雄。没有你们的文字,《无声的群落》就没有现在的光景。
在编撰、出版《无声的群落》的过程中,数以百计的老知青以及有关朋友为我们提供了老照片、文献、文物、信息等支持,没有他们的辛苦,也就没有《无声》的问世。《无声的群落》(续)是我们自筹资金出版的,参与它的编委、作者和很多关心我们的朋友慷慨解囊,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一笔来自一位下岗的老知青的200元的垫款。这样的情份其实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我个人应该还应该感谢四川外语学院、西南大学的朋友和学生。这两个学校的数百名研究生和难以数计的本科生对历史和老知青问题的关注给了我极大的鞭策,使我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
   《无声的群落》从一开始就受到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今天在座的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你们的关心和支持不仅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而且通过你们的文章和其他方式帮助我们提升了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认识。你们都是些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和大忙人,为了我们的首发式,你们千里迢迢、甚至不远万里来到重庆。这样的情谊我们真是难以报答。我想代表《无声的群落》的两届编委、所有的作者和参与者对在座的朋友和虽然不能到场却跟我们心心相映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无声的群落》(续)是重庆联谊印务公司印刷装订的。这是一个重庆的伤残人为主的企业,董事长陈家瑜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她的才能、襟怀和见识卓然超群。我想借此机会衷心地感谢陈董事长和她的所有同仁。
我个人还应该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夫人杨新元。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每年一到夏天就回国讲学、张罗《无声的群落》,一待就是两个多月,家庭的重担由她一人承担。前不久,我对她说:每一个不甘寂寞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含辛茹苦的女人。她听后笑了,笑得很开心。
   我们的出版伙伴是重庆出版社。自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重庆出版社的同仁给与我们极大的支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无声的群落》的问世。2005年,出版社的罗小卫社长一锤定音,肯定了《无声的群落》这个选题。2008年,《无声的群落》(续)遭遇困难,又是罗社长亲自出面支持了我们。重庆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的两任领导陈慧和刘嘉嘉先生、副主任朱之文先生对我们的稿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稿件进行了精心审改,总编室的杨希之总编亲自审改《无声的群落》的清样,对《无声的群落》的内容提出了重要的建议。《无声的群落》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责任编辑戴前锋先生。我跟前锋的交谊足足有十年之久。2004年夏天,我和定强兄约前锋在重庆南岸的老君洞公园,在那里我向他简要介绍了我们的初稿《魂系巴山》。前锋当即表示愿意跟我们合作。五年多来,他跟我们肝胆相照,同甘共苦,在稿件的修改、编辑、装祯上呕心沥血,在挫折面前无怨无悔。前锋兄是我们最大的知音,最忠实的朋友。我谨代表所有参与无声的老知青向前锋兄鞠躬。
《无声的群落》(续)也许是老知青这个群体的天鹅绝唱。老知青将从中国社会淡出。我们这一帮人很辛苦,也很平凡;但是我们很充实,很快乐。
谢谢大家。
                                                 (2009年12月26日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