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八股话风文风害了中国传媒 - 顶顶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3:15

20096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著名外交家、教授吴建民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官员“八股调”非改不可》。我请朋友们看一看这篇文章。吴建民先生说得并不深刻,但他能率先在全国提出八股话风文风已经危害到党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就这一点讲,也算是难能可贵了吧。八股文风学风从延安刮到北京,盛行了几十年,至今不衰,仍然在祸害着党和国家,我以为大家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也并非认为其对。可怕的是大家认识到这不对,但都与之和平相处,都是这种八股调的俘虏,都在发扬这种不正之风。现在也看不到纠正的一点点征候。

吴建民先生的可爱之处,就在他讲了一句实话。但我看要纠正八股调,可能还得几十年。

打开我们的传媒,你会听到不少官员喋喋不休地八股话风文风,中央级的传媒我不敢说,就说地方传媒吧,那里充斥着领导的形象,和毫无创意地毫不实事求是地大话、空话、套话甚至假话。说没有创意,是他们顺着中央某一位领导的话渠渠往下流,人家都讲过了,大家都读过了,还要你来再说吗?可地方领导兴趣高得很,他们仍然执行着“真理不怕重复”那一套,仍然以这种方式表示忠诚,仍然以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工作积极,他们仍然做录音机和传声筒,而不愿意做创造器。他们躺在中央文件和首长的讲话稿上做文章,又舒服又保险,乌纱是铁的,说不定还可以升官,真是乐而可为啊!

所以我认为,讲八股调一类的官员,首先是个思想问题,是个自私的问题,他们做官是为了对上级负责,而不是为百姓谋事。这样讲八股一类,第二个原因就是作风问题,他们可以组织一帮子人为其起草讲话稿,自己却不动脑子去思索,也不愿意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搞调查研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去讲话。到哪里搞所谓的调查研究,往往是搞“讨吹”一类,自己想做八股指示是真,听取群众意见是假。那只是此地讲可以,彼地讲也可以,三个月前讲可以,三个月后讲也可以,没有错话,听起来还铿锵有力,但不着边际,不大联系实际。领导姑且讲之,下级姑妄听之。他不管对下级有用否,好像只管完成讲话任务。

有的人,所谓搞调查研究,其实是和下级联络感情,卿卿我我,帮帮派派,哥儿弟兄,互相利用,互相支撑,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连碰也不碰。现在不少官员就是这种作风。

讲八股调的第三个原因,是不少官员理论和思想水平不高。他们有时也想搞点创造,但肚子里没有货色,只好组织秘书班子写稿,给他们认为的中央级刊物登载,或者收买中央级有影响的传媒人歌颂他们的政绩,以显示自己政治上强有力的存在和牟求进一步的高升。这既掩盖了他们水平之低,又创造了他们的高大形象,也是乐而可为的快事。

我在上边谈了三条,即不少官员讲八股调一类,有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和水平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惯性问题,就是几十年来大家都这么做、这么讲,这种怪胎怀在了官员的肚里,已经成为死胎,要取消也很难。

不少官员就是这种作派,他们手里都有自己的传媒,自己的言行活动,不管是鸡毛蒜皮,有没有新闻价值,都要放在传媒的最好位置和时段,他们用之来指导工作,实际把传媒变成了他们的剪报甚至黑板报。群众反感,他们全然不管。只要他们自己高兴就行,不要说做官为民,恐怕连起码的群众观点都没有。群众也直白地很,就是不看你的或不订你的报纸。他们没有办法,就软硬兼施,用大帽子和小帽子要求你订报,这样报纸倒是一大堆,但群众看的很少,浪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报纸来说,新闻纸是好松木做的,浪费了国家大量的森林资源,这不仅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执政能力,而破坏了祖国的秀丽山川,影响了人民和后辈子孙的生活质量,错莫大焉。

还是回到官员八股调害了中国传媒的话题上吧,实际上上文已经讲得很明白,这里再强调一下,如果官员再不改变这种腔调和作风,传媒会越来越衰败,现在已经衰败地很厉害了,我们还能支撑多久?

马蛟龙写于2009623

 

 

人民日报海外版:官员“八股调”非改不可

20090622 13: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时下,经常听到人们对我们文风的议论,他们把有些讲话和文章称之谓“八股调”。我任上届政协委员期间,在界别委员会的会上,也有不少委员认为,改变文风迫在眉睫。

 

  “八股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会讲话拖沓,写的文章冗长、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听众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要讲什么;听了后句,忘了前句。云里雾里,抓不到重点;回味起来,味同嚼蜡。二是文章和讲话不看对象,脱离实际,“目中无人”。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一样的口气,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完全不理会听众的心理。

 

  为什么会产生“八股调”?我想主要是一些官员对上级指示的精神或中央文件不去深入研究,而是机械地理解,讲话惟恐出错,因而追求四平八稳,照本宣科,轻松而又保险,不会丢“乌纱帽”。他们不是实事求是,灵活运用,而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有时为了显示水平比群众高,讲话或文章中插入一些深奥的、令人难懂的术语,老百姓越听越糊涂。

 

  此外,也有学风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神州大地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现象。一些官员之所以在新形势下“失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好好学习,对新生事物不熟悉,没有与时俱进。

 

  我相信,“八股调”是短命的,讲话没人听,写文章没人看,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前些天,我到人民日报社,就改进我们的文风话风作了一次谈话。我的谈话在《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发表后,我正好在广州出差。有一位领导特地从外地给我打电话,表示赞同我的观点,认为我的讲话切中时弊。他说,有些领导会讲话,有的则是“八股调”,“八股调”越讲越丢分,损害党的威信,甚至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我觉得他的看法一针见血,值得我们深思。

 

  怎么才能改进我们的文风?首先要了解读者或听众。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给外国人讲,给市民讲,给记者讲,给学生讲,给干部讲,他们的文化背景、专业素养、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要有针对性。

 

  其次,要开门见山,多用短句子。我在联合国听过很多人演讲。好的演讲,基本都是直接切入正题。因为时间很宝贵,你来七八个尊敬的某某,两三分钟过去了,人们听得烦。而且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非常复杂的句子,而是简单明了的话,短句子是有生命力的。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立即激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大家一听就明白 “不折腾”是什么意思。

 

  另外,要有“干货”,你想说明一个问题,原则是必要的,但是为了说明原则,你必须有几个生动活泼、有说服力的例子,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印入读者或听众的脑子。而生动的例子要自己去搜集,当懒汉,不思考,不深入现实生活去搜集例子,肯定不会有什么“干货”,那只能是套话,车轱辘话,令人厌烦,白白浪费别人和自己的时间。

 

  综上所述,“八股调”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我看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作者吴建民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外交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