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手郭沫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1:43
    红旗手郭沫若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遭逢乱世,飘忽无常。从中国文人的际遇,想起高人的析解:“中国文人生存的思路,一在入世,登庙堂之高;一在出世,入山林之隐。”回看新中国前30年的乱世,以缄默不语、闪躲回避的居多;或不怕吃亏挨骂,吃得起苦流得起汗,就能生存下来;还有一条路,阿谀逢迎,这使人想起郭沫若。

  当政治超越一切,一个虚饰矫情的时代于是产生。那年代高居“文化庙堂”的郭沫若,为文化革命路线摇旗呐喊,声振中南海。郭被尊称为“大师”,多年前谈论过,我不以为然,原因在他欠缺文人的风骨。

  名学者徐复观曾有细巧的分析:“天分最高,反应最灵敏,遭遇(应作“际遇”)最隆,而似乎不愿意完全出卖孔子的是郭沫若。但他当江青得志时抢先写诗加以歌颂,及江青被捕,乃抢先写词痛骂白骨精。他原来很佩服杜甫,及窥测到毛泽东不喜欢杜甫,便赶快写《李白与杜甫》来诬蔑杜甫。”有白纸黑字见证,徐老所言不虚。

  香港名作家董桥评郭:“郭沫若做文章都在等人家的掌声,掌声越多,他的诚意越少。”一针见血,诚哉斯言。

  新中国成立,郭受“国宾”礼遇,荣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过后又被委任为政务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流光溢彩,除了应有的学识之外,和他的识时务,处世圆滑密切相关;熟知与领导的共识所在,交心比真理的追求更为切要。

  持平而言,郭的一生真的一无是处吗?也不。他留日学医,早年回到上海,专力文学,体裁多样化,创作量也不少,水平如何?见仁见智。他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创立创作社,创办文学刊物,可说是中国新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郭对文字改革的意见值得参考。早在1952年他最先提出“中国文字宜横写右行,因为眼睛视线横看比直看要宽得多,文字横行能减少目力的损耗。”这项建议被采纳推行,沿用至今。

  再者,郭的书法自成一格,遒劲有力,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多处留下墨迹。山石留痕,后人会记取他。(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彭世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