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郭沫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38:46

 不久前,我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见到了余英时先生。我送给他一本多年前编辑,1998年在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反思郭沫若》,里面选了他半个世纪前的一篇论文,他看了很高兴。

我对郭沫若的关注,起因是研究顾准。顾准在《关于海上文明》一文中说郭沫若“可怜”。1996年,广州朋友朱子庆让我给《南方周末》写一点有关顾准的文字时,我就这件谈了一点感想。接着,又写了一篇反思郭沫若的随笔。在《书屋》上发表后,被发行量十分巨大的《读者》转载。

郭沫若研究在中国是一门显学。从本世纪20年代就有研究郭沫若的文章问世,到现在已经70年了。在80年代,对郭沫若的研究达到鼎盛,不但有专门的学术团体,还有专门的学术刊物,研究性、回忆性、传记性和资料性的专著文集更是数不胜数。我不是"郭学"界中人,然而当我浏览了一些"郭学"研究成果之后,却发现他们的基调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歌颂或论证郭老的成就。郭老在学术上和艺术上当然有成就。特别是甲骨文研究,连不赞成他政治倾向的学者们,也承认他这方面的成就,将他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但这是不是他的全部呢?余生也晚,中学还没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我虽然没有见过郭老本人,但在电影电视上是见过他出席国务活动的,在报纸上也读过他不时发表的政治性诗词。当然,对于他在文革初期和批林批孔中的尴尬处境也有所体会。因此,我感受的郭老,已经是暮年的郭老了。后来,郭老在"科学的春天"开始不久就去世了,当时官方评价极高,有与鲁迅并肩的美誉。但我和周围的朋友私下议论时,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郭老的感受与官方的评价有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感性认识,不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理性判断。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程开始了较为深入的反思。在这种背景下,反思郭沫若的文字时有出现。一些文章把郭沫若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加以考察,从而看到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这种悲剧在每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郭沫若因为经历和地位的特殊,悲剧发生在他身就有了一种典型意义。虽然许多人都产生了这样的认识,然而林林总总的有关郭沫若的出版物中,还没有一本专门把他当作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来反思的书。于是,我想在这方面做一次编辑尝试。

这本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96年冬天。当时,海南科技出版社的编辑洪声读了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之后,问我能不能以郭沫若的晚年为题,写一本类似的书。我觉得他的提议很好。但反思郭沫若的晚年是一个大工程。我不知道陆键东先生写《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用了多长时间,以我的经验推测,从搜集材料到成书,不会少于三到五年。如果写郭沫若的晚年也用这么长的时间,显然不是海南科技出版社的期望。于是,洪声提议我先生编一本书,作为反思郭沫若的一个基础。书很快编出来了,出版却不顺利,主要是领导有顾虑,于是就把书稿放下了。1998年,老朋友杭海路又和我说起此事,找到同样对此事感兴趣的作家出版社编辑唐晓渡的支持,于是再一次重编此书。

这本书的宗旨,不是全面评价郭沫若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也不是全面估价郭沫若的文化贡献和历史地位。仅仅是对以前国内出版的各种研究、评介郭沫若的书籍作一次拾遗补缺。因此,本书编选的基本上都是反思郭沫若的悲剧和弱点、对郭沫若进行学术商榷的文章,赞扬郭沫若成就的文字本书基本上没有收入。实际上,对郭老歌功颂德的文章要远远多于反思郭老的文章。我不否认这类文章的价值,但这种文章和书籍已经出得很多了,在书店和图书馆也比较容易找到,我再选似有重复之嫌。再则,如果追求平衡,书势必太厚,定价太高,就增加了读者购买的负担。所以我索性只收一面之词,不求完璧了。

鉴于郭沫若与陈明远通信的真伪引起争议,而不止一位学者对郭老晚年的反思都以这些通信为依据,所以将围绕书信真伪的有关文字一并编入此书。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在争议过程中没有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所以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发表。我作为局外人,没有条件调查事情的全部真相。但我愿意看到争议各方充分发表意见,摆事实,讲道理,也许这样有助于这桩疑案水落石出。

这样编出的《反思郭沫若》出版以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共鸣,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还专门编了一本《公正评价郭沫若》,意在与我争鸣。我觉得,这都是好事。学术争鸣,有比无好。对郭沫若的不同看法,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我相信,郭沫若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人们还有很多话要说。

后来,海南出版社有一位编辑又来找我写《郭沫若画传》。我说,我不写了,但可以让我太太邢小群写。她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郭沫若一直是她讲课的内容。那位编辑和小群签了合同,小群也按时完成了,但他却不出了。几经周折,直到2005年,此书才以《才子郭沫若》为题,作为“重说文坛三剑客”丛书之一种,在同心出版社出版。出版以后,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前几天,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组,还找到邢小群,请她以此为题做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