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一)--电脑报文章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2:11
作者: 黄旭 (2006-10-24 17:05:52)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二)
一如《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里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里是令人失望冬季……
在苍穹似的互联网里,丁磊、陈天桥、马云、马化腾……这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的名字,是如此的光芒闪耀。
但那些光芒一闪即逝的流星呢?比如张树新,那面中国网络曾经的急先锋?又有多少人记得?
有多少人在此扬名立万,就有多少人相忘于江湖。但无论是扬名还是相忘,没有他们,或许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互联网。
因此,在向张树新提起1996年深秋的那个情景时,她向被电击了一样,不知是一次欣慰还是一次刺痛。“十年啦?……那年我才33岁,很多事情都想去干。”
在痛苦中日渐长大,在前进中刮骨疗毒。弹指一挥间,中国网络就走完了十年,走完了我们必须记录的十年。
之所以用张树新这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作为我们记录的开头,是因为她对于中国互联网,就如同北京王府井门前的石狮子一样无法绕开——是中国互联网影响了张树新,还是张树新影响了中国互联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张树新曾经的狂欢成为纪念日时,往事如一地鸡毛……在飞。
事实上,站在网络“十年”这么浩繁的大部头前,我们无法确知对往事应抱何种态度:因时光流逝而达观?像小白鼠一样痛苦地轮回?在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氛围中,我们情绪复杂地开始追寻一个国家的互联网足迹……
记忆总是不那么可靠,历史总是暗藏玄机。回想起来,今天的中国网络就像一场下了十年的夜雨,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恰好用来描述一切荒诞、理想与现实、光荣与梦想的交织。
十年,不足以建成一个罗马城,但可以让一个天真懵懂的女孩蜕变成娇艳动人的少女,让一个调皮无知的男孩变成青春逼人的少年。
中国网络,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十年历史变迁。十年前,陈天桥还只是一家国企的录像放映员,十年后,他已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即便平凡普通的我们,也被网络改变,永远不可能回头。
一个阶段刚刚结束,新的起点将紧跟而来,历史的长卷总会被一页页的翻过,这是命运的必然,是必然的命运。
站在下一个网络十年的起点,在我们十二章连载的开头,让我们像诗人海子一样慷慨激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3岁的张树新,一直想知道硬币的两面性,也一直在猜另一面的图案,直到1998年一个大企业的梦想结束。
梦想结束后,她开始觉得,中国企业家的经历,就像硬币的两面。“我想知道这20年来的市场原罪,想看看是什么因素影响做事。想透了过去,才会重新开始。”于是她开始偏执地认为,现在必须抵御一种市场经济的幻觉——中国企业家的集体幻觉。
10年过去了,张树新还清楚记得1996年深秋,瀛海威突如其来带来无比震撼的情景。她说:“就这样10啦?那时的我,成天想着为瀛海威多做些事……”
但成长于新世纪的网民,大多已经不知瀛海威之名了,那面标志性的大旗,那家名声曾经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先锋。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石桥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向北1500米,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
如此口气之大、胆色之壮的广告,是瀛海威总裁张树新所打出,一夜之间便令瀛海威在中关村地区迅速扬名。那时候,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崭新的名词,而瀛海威已经开始提供上网服务。从这天起,这块大广告牌成为很多人对早期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经典记忆。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网络第一急先锋。
不过,张树新始终没能看到瀛海威的春天。1998年,在一场流星雨夜的高层大逃亡中,许多人喝了整整一夜,烂醉如泥。他们不知道,哪一天自己才能回来,还有没有机会回来。
2004年12月16日,它被北京市工商局悄无声息地吊销了执照。如今,从北京114的查号台里,已经查不到瀛海威公司的电话;在Google上,也很少检索到它最近两三年的信息;找熟悉IT圈的人士打听,都不知它现在何处办公。
倒是有一个网站(www.oihw.com)在顽强地提示,瀛海威确实存在过。这是一个怀念老瀛海威的民间网站,浏览者主要是一些瀛海威旧部。在网站上瀛海威的蓝色LOGO下写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去日留痕。”
这就是中国互联网最初开拓者的结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1995年5月,瀛海威成立,最初的发起人主要有张树新、姜作贤、刘杰等人。拥有媒体从业经历的张树新显示了在宣传推广上的卓越能力,瀛海威快速地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在当时,柳传志带领联想的创业者辛辛苦苦走过了12年,才开始进入辉煌期。可这一过程对于张树新来说,却只需要2年的时间。
没有人怀疑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的张树新的能力。她在1995年9月将一台486电脑联上网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把她视为“中国互联网的传教士”, 把瀛海威等于“Internet”,而在这些网友中间,还有丁磊、王峻涛、王志东的影子。
张树新的目标是做中国首批的互联网接入商(ISP)。但是,那时的市场环境远未成熟,中国全部上网人数还不到8万人。次年1月,号称中国第一个全国网的ChinaNet才正式开通。在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并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除了ISP外,瀛海威还肩负着培育市场的Internet概念的“普及商”,并要负责内容制作,充当ICP的角色。
1996年9月,中国兴发集团对瀛海威进行投资,瀛海威的总股本变为8000万元。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这个小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当年底,瀛海威已经成为北京知名的ISP。后来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首席富豪的丁磊的个人BBS就曾经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
瀛海威更大的梦想是构建一张大网,这个宏大理想曾被视为将“书写着中国ISP传奇”,不过在后来,被张树新看成了整个瀛海威大错的开始,是“资本埋下的祸根”。

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很快让瀛海威见识到自己面对的困难。
拿到8000万元投资后,张树新想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建自己的网络。瀛海威以重金租用了两条通信线路,一条是卫星线路(VIST),一条是国家数据专线(DDN)。公司上下一心,夜以继日地建网。
在瀛海威的计划里,1997年要在全国建起20个城市结点,1998年达到40个,让这些城市的用户可以自由漫游。不过,即使不算通信线路的费用,每个结点的开办费用都在200万元至300万元,8000万元其实花不了多久。
1997年春天,全国大网和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的结点开通。
但是,中国电信的一记重拳,让瀛海威的这些努力几乎立即付之东流。同年,中国电信进入互联网络接入市场。它并不提供任何内容,也没打算培育市场,但低廉的Internet访问价格就足以使瀛海威的“大网”身价暴跌。
而且中国电信是国内电信业的老大,它负责整个价格体系的制定。瀛海威既需要租用它的线路,又要和它竞争。像中国早期绝大多数ISP一样,瀛海威选错了对手。在中国电信的挤压下,到年底时,瀛海威已经出现巨亏。
当然,张树新的冒进和对市场的乐观判断,让瀛海威雪上加霜。有媒体评价说,张树新对企业形象宣传游刃有余,当企业转入实质性经营后,却明显后劲不足。
“网上延安”项目就是败笔之一。当时,张树新曾计划把延安的历史、现实、人物故事都放在互联网上,吸引全国中小学生观看,以此来增加收入。为此公司花费巨资,终于将200个网页,500幅图片,十多万字的“网上延安”上网了。但遗憾的是,点击率非常之低。
有人评论说,张树新始终没有明白,老百姓究竟需要一张什么样的网。
另外,自1995年9月开通以来,瀛海威始终有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经常掉线,为此顾客的投诉非常多。这一缺陷料想改正过来并不难,可拖了两年还是没有人做。因为公司关心的是更大的项目,比如“网上交费系统”,这在当时非常超前。
为了开发此系统,一个留美博士后关在屋里做了8个月,完成后却被束之高阁。
曾有人提出过瀛海威应向门户网站转型。张树新的属下曾遗憾地评论说,因为女主人的固执,进入误区的瀛海威并没有抓住转型的机会。用一家媒体的描述是,张树新是“在大雾中领跑”。
1998年6月,由于亏损严重,并且后继资金匮乏,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张树新产生冲突。危机四伏中,当年的6月22日,张树新被迫黯然宣布辞职。这个事实成为当年度网络界头条大新闻,激起了一场关于“瀛海威现象”与中国ISP命运的争论。
这段中国网络业的悲情故事结束时,张树新的财务报表上写明的投入达到1.4亿元,实际收入只有963万元。
1999年,瀛海威宣布融资成功,来自香港的意科最终控制了瀛海威,并将张树新等股东排挤出局。
这无疑是一种伤痛,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手中,想做大事的张树新和她的理想主义团队被证明只是一面旗帜,而不是力量。
事实证明,瀛海威和中兴发只不过是一群资本玩家的“壳”而已,他们需要题材和吸纳资金的筹码,并不是真正要改变中国的互联网经济。
此后,瀛海威又经历了一系列业务重组、管理变革等沉浮。2001年,瀛海威开始大量裁员,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举步不前。至此,它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彼时,中国互联网界的明星企业早已变成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搜狐和网易们。
三年后,一代互联网先锋瀛海威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此前的2000年8月,曾有消息称,张树新要重出江湖,收购瀛海威,可惜,她提出的“零收购”被评论人讥为:“那不过是深不见底的死亡陷阱,谁会再陪她往下跳?”
但该所有过错推到张树新一个人身上么? 在西班牙人曼纽尔•卡斯特《网络世界的崛起》一书中,张被描述为“在男性统治的中国商界内,一位少见的强力女性”。
如果没有瀛海威,张树新的生活应该是顺风顺水、波澜不惊的。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总是当班长,考试总是第一,即使在从商的路途上也是如此,除了瀛海威。
离开瀛海威后,从盛华元通到联合运通,张树新从一个“商业的人”蜕变成了一个“资本玩家”。
“我是杂家,从来不是专家”,现在,张树新对当年轰轰烈烈的瀛海威岁月充满了感激,“就像郭靖,有机缘遇到高人,打造成大侠。我认为经历就是积累,没有浪费,只有益处。”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挥霍,尽管历经了太多的探寻与变革,但瀛海威似乎在几个重要的拐点上与机遇擦肩而过,于是,历史便不再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
有时候,先锋就是先烈。因此,对于中国互联网最初的开拓者的结局,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或许,这就是命。
1995年1月,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开始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
1996年5月,中国第一间网吧在上海出现,网络生活开始介入人们的生活。
1996年8月,《数字化生存》在中国发行,为刚刚接触互联网的中国人勾勒了一幅数字前景素描和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1996年8月,张朝阳创办搜狐网站,门户网站的说法被提上桌面。
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
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
1999年7月,中华网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股。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使中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通带宽由原来的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比特每秒。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投入运行。同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全球通WAP(无线应用协议)”服务。
2001年12月,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了互联互通协议,使中国网民可以更方便、通畅地进行跨地区访问。
2002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200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下正式开放二级域名注册,用户可以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之一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
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宽带用户数首次超过网民用户的一半。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一)--电脑报文章页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二)--电脑报文章页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一)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二)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四 中国网络十年 电脑报连载文章(三) 电脑报 电脑报 299元20G超移动硬盘导购--电脑报文章 [2010-07期]网络“交警”人人爱——路由器快速入门 - 《电脑报》原文 - 电脑报官... 2009电脑报董师傅热线系统疑难问答(一) 2009电脑报董师傅热线系统疑难问答(一) 《电脑报》投稿须知- - 《电脑报》读者论坛 电脑报迷的口袋 与庄斗智连载一!!!!!!!!! - 精品文章-经典文章-情感文章 - liaokexia... 电脑报:数码相机刮起山寨风 一文章! 《电脑报》读者论坛 全国发行量第一的算机报|最大的用户群|电脑在线答疑 - 软件答疑 - 技术和技巧文章专区 - 电脑使用指南之从基础到深入(集锦)已经提供下载 - powered by Discuz! 《电脑报》读者论坛 发行量第一的计算机报|最大的用户群|电脑在线答疑 - 软件答疑 - 技术和技巧文章专区 - 电脑使用指南之从基础到深入(集锦)已经提供下载 - powered by Discuz! 《电脑报》读者论坛 全国发行量第一的计算机报|最大的用群|电脑在线答疑 - 软件答疑 - 技术和技巧文章专区 - 电脑使用指南之从基础到深入(集锦)已经提供下载 - powered by Discuz! BT网址大全 - 其他资源 - 学习资源 - 电脑报 CPCW电脑社区 中国最大的电脑初学... 中国新型M99狙击步枪可与世界同类武器相媲美 - 军情连线 - 电脑报官方论坛 - 数动连... 电脑报》:Google Chrome - 网上操作系统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