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家的历史贡献兼论信仰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3:23:30

首先,在进入正文之前,声明两点,一要实事求是,把对象放入对应的历史时期去思考;二要站在相对公正的立场上来进行评论论,尽量别先入为主。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

当我们思考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应该把它放在历史中去。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四大文明只有中国文化没有断裂?

     一种事物能够得以长存的基础,必然是源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好比当今社会的某个政党,如果没有民众支持,它能够存在多久?而一种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基础,也必然离不开它广泛的基础——符合人们生活习性并被众多的思考人所认同,无论是否占据统治地位,最起码的一点是反对者不能太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如果某种事物反对者太多,也必然会被消灭。今天反对儒家文化的人,我们且先不论学识水平怎样。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们,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今天,不断地有反对儒家的人,你们不是先驱,也不会是终结者。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无论山有多高,当爬到山顶时,你总能发现前人的脚步。所以千万别以为,反对儒家文化的你是多么的贤哲。我告诫你:对于儒家文话,你可以持不同的观点,但千万别把反对它当做自己的事业。(有点扯远了)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儒家文化的形成过程。

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礼乐崩坏,战乱四起,八百诸侯国已经被逐渐兼并为几大强国,很快就过度到战国时代,战国则意味着你死我亡。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杀戮征伐,百姓思安,各国谋存。百家学说应运而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经世安民。最后法家胜出,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封建时代的社会关系——社会财富只能由少数人享用,而享用着这些社会财富的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制定一个稳定的社会制度,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制度,才能使得人们能够相对安定地去从事生产活动。尽管今天看来,这种稳定的制度,也许制约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我们不可否认,正是由于这种制度的强大,能够充分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维持,才使得人们的不会去思考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试想——如果欧洲各国不是因为地理的局限,他们也不会想去航海,正是由于敌对国家的封锁,西班牙人才想打开海路进口中国的丝绸和茶叶。

儒家文化以血脉为基本纽带,强化家族这个社会单位,并把它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自下而上构建了稳固的社会制度,在信息不够发达的时代,对促进社会的安定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中国文化里的人情味,正是以家族为社会单位的功能显现,如果不是这个因素,我们今天看不到汶川大地震时期感人的情形,会像西方国家一样——让政府去解决,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当政府无能时,那些受灾的人们,只有自己去苦挨灾难。但我们有了这个感情纽带,所以除了政府之外,还有自发的浩荡的人群。还有充满情感色彩的“人民子弟兵”这一概念。也是源于天下一家思想。

除了感情纽带,儒家文化的另一大亮点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今天我们说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如果没有这一思想,就没有“两个积极性”没有为上者以百姓生活为重的理念,也就没有自下而上为国家强大而同心奋斗的欲望。这点就不作太多阐述。

今天我们谈论儒家文化,不能因为它的消极面而抹杀整个儒家。就好像不能因为某个人视力不好,就认为他不会思考问题一样。

二、浅谈信仰问题

有人用西方有“信仰”作为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我不这样认为。而且,他们那也不叫信仰,那叫宗教。列宁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从现象上说,确实如此。无论是从人类早期的宗教崇拜文化现象来说,还是思考今天所有宗教最虔诚的“西藏”,我们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当生存环境恶劣、人们无力改善或者说能改善的很小,生存越困难,人们就越需要精神寄托。相反,当人们能够改变的生存条件能力越大的时候,人们就越不需要“宗教”。

当然,信仰不同于“宗教”,如果说西方有信仰的话,那也是信仰他们宗教里的“爱”的文化。我无法相信,当美国总统手抚圣经宣誓就职的时候,是渴望神的帮助,而不是为了收买民心,不是为了表示,“我和大家是一条道上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华民族一只就有信仰,这个信仰就是“国家强大、人民安定”。从现实意义上说,人的世界比神的世界更为可靠,试问,你想升职,是求助于领导有用,还是去祈祷管用?

     现在有许多人们说中国没有信仰,包括很多学者,这是站在西方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清楚,宗教不等于信仰。甚至有些人还说要建立中国的信仰。其实他们也许不清楚,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中国已经退出中国的主舞台,再把它强行拉近舞台中央,也演不出精彩的戏。

     综上所述,合理的文化的理念,才是真正的信仰。而信仰不等于宗教。因此,中国从不缺乏信仰!以人为基础,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卓越贡献。当你有困难求助于父母朋友,比求助于神,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