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悭识俭话租报(外一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9:40
我的亲历

 

  外国人开的诊所

  旧时,除了教会办的医院有外国医生外,闹市惠福路、四牌楼(现解放中路)也有印度人(时称“摩罗叉”)开的眼科诊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让人意想不到的,1957年我刚从番禺县划入广州的江村圩工作。在这样偏远的农村小圩镇,竟然也有印度人开的眼科诊所。诊所门前用中文写着“些科妈文”,大家都不知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人名呢还是诊所名呢?据当地居民说,印度人与大家相处得很好,为人也很和善。数十里范围内有眼病的农民,都乐意找他治疗,诊所业务不少。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我们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的卫生人员,外国人能不远千里来到这样的地方行医,实在也是难得。

  后来还了解到,在这样的穷乡僻壤,上世纪30年代便有外国教会在那里建了间普惠医院,为当地农民赠医送药,也为当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解放后,这间医院由部队接收,改为157医院。 

 

  知悭识俭话租报

  旧时,通讯很不发达,信息来源靠报纸。比如,要把店铺、机器、货物出让,要招股增资经营,要把房屋出租,要招某种技能的人……便得登报纸广告。所以,生意人、经纪人、失业者就得翻阅多份报纸,若每天买好几份报纸成本太重了,且这种报纸看完便不要的,能租来翻一翻就最合算。

  一种出租报纸的行业便应运而生。当年,茶楼门口的报摊,各自在自己出租的报纸的醒目处,涂上不同颜色,作为收租金的依据。客人一进门便在报摊处拿上十份八份,边饮茶边翻广告栏,把有用信息记下来。饮完茶把报纸交还报摊,付少少的租金便看遍了全市的报纸,比全部买下来合算,而报贩又能从出租报纸得到收益,一举两得。

 

陈智昌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