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之乐,乐在其中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8:2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至乐》)  

         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核心不是鱼,而是关乎快乐,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清净无为的庄子,他的快乐来源于自然。他的理念更接近老子,更接近那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当我们读《庄子·逍遥游》的时候,会惊叹于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北冥的鱼可以化而为鸟,鸟的翅膀“若垂天之云。”他可以在一株“大枝臃肿不中绳墨,小枝卷曲不中规矩”的大树下“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也可以想象秋水降落的时候“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不难发现,庄子想象的对象全来自大自然,他的快乐来自对大自然的感悟。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给他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享受。他不同于孔子的“礼乐”之美:“吾闻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可以说,庄子更契合大自然那种粗犷之美。而且更难得的是,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快乐,第一个把大自然之美进行思辨,并著诸竹帛,传于后世。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修养中,和儒家的孔子一样,庄子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士大夫。中国的士大夫们常常在进退之间徘徊,在儒家“入世”与庄子道家“出世”之间徘徊。往往在离开或者遭到朝廷庙堂排斥的时候复归于江湖,复归于大自然的山水田园,复归于庄子给他们构筑的精神世界。像留下了众多优美田园诗篇的孟浩然,像写下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苏轼……不胜枚举。他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这“独善其身”则是个人人格的修养和陶冶,孟子说过“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告子下》)他们在自然里、在田园里、在庄子构筑的精神世界里“修身见于世”。 
 


  知鱼之乐,乐在其中矣。知鱼湖的水很清澈,鱼儿在水里快乐地遨游,林木掩映着湖水,阳光洒在水面上,微风一吹,湖面波光粼粼。人们在水边感悟这大自然的恩赐,澄澈的湖水洗净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照亮了人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