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电视台访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1:23
胡星斗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热点聚焦》。继续我们的规划纲要大家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09年2月6日发布公告就4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对于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办法和措施这两个大问题,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今天我们的演播室也请来了两位嘉宾,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嘉宾介绍】
【配音】
王晓纯:北方工业大学校长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
【主持人】欢迎两位,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一改往常事后公示的模式,两位是怎么看的?胡教授。
胡星斗:此次《规划纲要》公开讨论在中国当代教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打破了多年来“闭门决策”的模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其它社会领域已经做过的公开相比,这次教育公开有一定的先进性,主要是改变了“事后公示”的模式,即在方案形成之后匆匆公示一下。由于那时木已成舟,不大可能推倒重来,即便有许多意见也很难吸收采纳。只有采取事先公开,过程公开,才能使公众有可能实际地参与《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
王晓纯:
【主持人】今天我们探讨的是《规划纲要》中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那我们来看一下,网友袁伍朝对创新的理解。
{小片}
配音:
网友袁伍朝留言:
一个人创新能力发展是创新素质与实践相结合产物
我们尊敬的毛泽东主席以超常创造力创造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实际上是毛泽东主席的创新素质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还有
爱迪生创新素质 科学实践 = 许多发明
软件设计师 软件设计实践 = 设计的软件
学生创新素质 作品设计实践= 设计的 作品
从上可以得到启示:一个人创新能力培养离开实践活动,便变成了无水之鱼,无秧之瓜。创新教育关键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
【主持人】首先问一下两位,在你们的心目中,成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胡星斗: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最早追溯到吉尔福特提出的创造力的概念,认为创造力主要指发散性思维。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素质的人才。所谓创新人格指的是敢于冒险、大胆怀疑、具有个性、具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会不断自主学习的人格。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创造性、个性、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他勇于冒险,能够跳出框框想问题,不断提出新点子,突破已有假设和瓶颈。或者说,创新型人才应当在知识、能力、人格三方面协调地发展。
王晓纯:
【主持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性有关,两位是怎么看的呢?
胡星斗:大学毕业生存在着知识面不宽、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有就是观念问题,过去总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的确是栋梁,但是也要能干普通的事情。前一阵子大学生卖猪肉炒得沸沸扬扬,为什么大学生不能卖肉?其实大学生卖肉很正常的。在美国,50~60%的农民、矿工都是大学毕业生。
王晓纯:
【主持人】造成这种素质缺乏的原因与培养模式有关么?
胡星斗:的确与我们现在的专才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有关。我们是学科本位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窄,专业适应性差,自主选择少,教学与实践脱节。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完全不平等,缺乏交流。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育,学生死记硬背,目的是应付考试。
以后我们国家要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做到理科工科结合、文科理科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学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远非理工科所能解决的,必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晓纯:
【主持人】在网上,网友也发言表达了自己对于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看法
{小片}
【配音】
网友习留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最关键的措施是铲除应试教育,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或则,其它的建言献策,都是废话!!
网友鲁思萱留言:
如果坚持认为考分是唯一的标准;如果不想再教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如果不想出现“素质教育喊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严严实实”的现象;如果真的想振兴民族,领先世界;那么,请一定要坚决彻底地从考试制度入手。
网友周简留言:
“高中的很多知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都能学会,但是目前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尺度是升学率,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尺度就是每次考试的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就要实行灌输式教学,久而久之从初中到高中,甚至从小学开始,学生一贯的思维都是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创新的火花小时候就被学校和家长浇灭了!孩子们思维上的棱角也被磨平!”
网友李燕留言:
学校里的三好学生、班干部和保送生,全都是那些考试成绩在年级前列的学生。这样怎么能鼓励学生创新呢。学生只要当好学舌的巴哥,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学好就一通百通了。
【主持人】网友将靶子对准了应试教育,两位怎么看?这种制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何利弊。
胡星斗:应试教育往往是发展起来了技能、技巧,做题的技巧,再难的题学生都能做出来,但是牺牲了他们的兴趣,创造性的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我们很多学生的数学计算的本领非常高,往往能够获得奥林匹克数学赛的冠军,物理赛、化学赛的冠军,但是菲尔茨奖、诺贝尔奖,本土的中国人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这说明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能够训练技巧,却不能发展出创新型的思维。甚至我们的大学里强调避免旁门左道的思想。而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研究鬼神的教授也不少,国外有一个学科叫超心理学,研究鬼、神、灵魂这样的问题,即使这种研究,在他们的大学里都是名正言顺,看起来是异端,是唯心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允许去探索,所以他们才会有各种新的思想的出现。
【主持人】我听说国外的大学,比如说哈佛,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看学生有没有一定时间量的社区服务时间,我们国家高校近年来自主招生,招的都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胡星斗:在美国入大学时,高考的分数仅占20~30%,中学成绩、面试、做公益、社区劳动、论文、小发明等是衡量学生素质的主要方面。我国目前自主招生,招了一些特长生、优秀生,但偏重于体育、文艺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
中国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的做法,逐渐增加高招中素质考核的内容,另一方面高考制度只能微调、做局部的改革,不宜作大的变动,更不能废除高考制度。因为高考制度是中国相对公平的一个制度,或者说是做得最好的相对公平的制度,它基本保证了所有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平等权利,如果没有高考或者高考成绩只算录取大学的很小的一部分,那么中国在上大学方面会更加腐败,在中学成绩、奖励、论文、社区劳动等各方面一些人都会弄虚作假,最后有关系的人都能上大学,没有关系的人都不能上大学,最后教育领域会变得腐败不堪。
王晓纯:
【主持人】胡教授,您觉得我国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胡星斗: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学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不容批评质疑的声音,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二是课程设置过于突出“学科本位”的思想, 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小。三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以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为主,是“讲课+考试”的方式,课内学时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少,本科生一般到最后一学期才有论文导师,导师介入晚。教师满堂灌,照本宣科,学生埋头笔记,死记硬背,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办法不够合理。工作量计算法引导教师注重教学人数、时数、课数,教师追求开大课、开长课、多开课才能填满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把学生的课程表排满。这样一来,教师没有时间个人辅导,学生没有时间独立钻研。教师指导大学生、研究生做论文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量。
【主持人】对于我们国家高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网友也谈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小片}
【配音】
网友王瑜留言:
“ 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小学教育里面,很难说怎样培养才是创新。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高校里面,培养创新人才,只有通过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并且向美国一样,高校和企业进行实在的挂钩,这样,才能带动整个高校的创新和实践气氛,培养出创新人才!”
网友王涛留言:
教育需要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引进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生产线”,再进行“中国化”的教育改革!这是我十年前的想法,不管对错终于有机会表达了!谢谢!
网友周建留言
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文化营造。普遍缺乏想象力和竞争意识,这是我们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和缺陷。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 mit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主持人】总结来看,网友比较推崇国外高校办学的经验和理念,胡教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国外主要国家的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有何成功经验?
胡星斗:1995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规定,大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维和工作中的合作精神。美国教育历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本科教育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允许质疑和批评,鼓励学生创新。在美国大学本科期间,学生一二年级进校不进系、不进专业,进行基础学习。三四年级选择主专业和辅专业,并且可以改变专业。设置大量交叉专业,鼓励学生学习交叉学科。总之,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知识、重组知识、创造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开发学生的能力和天赋。英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地全程跟踪培养。
王晓纯:
【主持人】那这些经验有没有部分的运用到高校具体实践中呢?就您的了解?王校长您怎么看?
王晓纯:
胡星斗:我国也在不断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师生平等,强调教学过程的交流、对话,淡化教师的权威地位。我国也在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比重,压缩课程总学时和必修课学时,转变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思想,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有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与能力类课程;还有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等。我们的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鼓励跨专业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学位;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种发展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比赛,如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我们的大学现在也允许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放宽了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增强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
王晓纯:
【主持人】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国家论文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在创新的结果却没有得到体现,两位怎么看?
胡星斗:我们多是理论成果以及低水平重复研究,强调论文数量和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多是根据行政级别论定的,大多没有匿名评审制度,有时给钱就发表。有的学术期刊也沦为挣钱的工具。而且,中国的科研力量70-80%都在国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而发达国家70%以上的科研力量都在企业。比如说像贝尔实验室出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隶属朗讯这样的企业。中国目前的专利申请量仅占世界的2%。即使这点专利,真正属于科技发明的专利只占19.9%,大多是外型设计,包装之类的专利,而发达国家的专利86.6%都是发明专利。还有,中国的专利成果中,职务发明仅占36.5%,非职务发明占了63.5%,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发达国家申请的发明专利中,95.5%是职务发明。中国的各种发明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单个人的发明,美日欧的发明大多数是以一种团队的合作。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方面的转化率比较低。
【主持人】王校长,您不仅是教师,也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贵校有没有在行政管理上制定一定的措施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晓纯:
【主持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离不开家长的付出,教师的辅导,以及自身的努力,当然,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也是必不可少,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深化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网友也给我们支了招:
{小片}
【配音】
网友袁朝留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应普及创新教育,努力创设温室效应环境,犹如创设了合适温度、湿度等条件,让种子发芽一样,创设教育实践活动,创设学校教育环境。
高中、大学应分流创新教育,努力创设特殊温室环境,发展专业化、精细化新教育。另外,学生个体先天创新素质存在差异,还表现于兴趣不同。有的学生有兴趣于物理研究创新,有的学生有兴趣于历史研究创新,有的学生有兴趣于历史研究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应创设相应的创新教育就业机制,更好为国家培养中、高级人才
网友金一言留言
学生千差万别,学校校情不同,哪能一个标准办学呀!在目前的状况下,永远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来!建议:1.放权松绑,还自由给学校!还自由给孩子们!2.在国体政体不变的现状下,政府只要加大投入,给出好的环境,引导学校正常竞争。3.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由社会来做,学校的生存由学生来选择。
网友彭科留言:
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谈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1、就针对部分偏科“天才”实行特殊招考,减少此领域人才的流失,如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预留10%--20%的名额,针对这部分“天才”实行校内出题招考的办法。往往就是这部分怪才在此领域中有着巨大的贡献。
2、在学生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引导,教师队伍也应当真强创新意识,不单是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
【主持人】
针对网友的这些建议,两位怎么看?
胡星斗:的确如网友所说,教师不能仅仅是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增加“交流、启发、宽容”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是单向的传授,缺乏平等交流,现在需要师生人格的平等、思想的互动;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不同观点、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当鼓励、宽容、肯定。
王晓纯:
【主持人】
感谢两位嘉宾参与我们今天的讨论。
也希望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用贴近民意的实招、硬招、新招。,如果电视机前的您对素质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的话,欢迎您通过我们屏幕上的方式与《规划纲要》意见组联系。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明天我们将对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问题展开讨论,欢迎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