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我提张艺谋电影,戒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5:42
别跟我提张艺谋电影,戒了!http://www.qianlong.com/2009-12-14 11:08:59
当大屏幕上“三枪”结尾,那段MV热闹上演,死人一个个从土里蹦出来卖力的扭着屁股的时候,我脸上的肌肉已经僵硬了。假如此时有面镜子在我面前,我相信我呈现的是一张哭笑不得的脸孔。当如潮的人群涌出放映厅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抱怨的声音——“这是啥破玩意!”“这就是张艺谋的真实水平!”“这是鬼片还是贺岁片啊?!”……当人群涌到人山人海的购票处的时候,有个兄弟提高嗓门喊了一句:“别买票了,这就是个垃圾电影!”但只见,人们表情木然,购票队伍依旧越排越长。
很理解张艺谋大导演为何将片名定为《三枪拍案惊奇》,他太想把这个原本脱胎于科恩兄弟《血迷宫》的惊悚故事,塑造成一个明清拍案惊奇般的类型片。老谋子也不可谓不下功夫,演员们也不可谓不卖力演出,电影的笑点也不可谓不密集。可是在爆笑之后,却总觉得这电影似乎有些似曾相识——俗不可耐的大红大绿+小沈阳等人的二人转表演+近几年很流行的《疯狂的石头》般的巧合情节,就构成了这部被百般炒作、被百般吹嘘制造出被百般期待效果的电影。
“三枪”确实很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那种让人从骨子里发出来的由衷的笑。而是小沈阳、毛毛、程野这几个二人转演员和佟掌柜闫妮,肢体以及语言功力造就的效果。而这些台词,是小品式的,也是二人转+《武林外传》的拼盘结构,比如“太有才了”在这里变成“太有能力了”,还比如赵本山、范伟卖担架喊价的情节出现在老板娘买枪的桥段……这些,或许会成为热词,但刻意的追求和鬼马,而非灵光闪现的才气显现,使其注定不会成为经典,充其量只是模仿与跟风。所以到最后,观众确实是笑了,但这种笑是被硬咯吱腋窝而笑的,除此之外啥也不剩。
与幽默成堆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惊悚营造的短板,让人真实看到张艺谋把握类型片的能力不足。别说与原著相比,即便是与时下国内一些导演爱玩的惊悚手法相比,“三枪”里营造惊悚的手法简直可怜到极点。几乎成了张艺谋的惯例,从《十面埋伏》开始就喜欢塑造死不了的角色。“三枪”里的麻子老板,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死了再活,活了再死,被导演当成唯一的制造惊悚气氛的道具。而当他的死与活反复并突兀出现的时候,你不得不好好猜猜这次究竟是幻觉、是真实情节还是梦境,看得人好累好辛苦。如此反复死去活来,那一点点惊悚的气氛也在折腾几回之后,也把人雷到无可奈何没了情绪。
再说情节,三枪一枪一枪响到最后,似乎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结构。但就因为麻子老板在埋葬地死了两天之后的突然复活,使情节变得过于突兀,第二枪与前后枪的关联性变得牵强。而到最后第三枪响起,男女主人公最后命运陡转的时候,原本期待情节会真正攀升到高潮的我们,却遭遇了影片戛然而止被玩“欧亨利”式结局的命运,但没有惊喜也没有回味。很容易令人想起四个字——虎头蛇尾!张艺谋在“三枪”开映之后做客网易,很心虚的说“别把我当思想者举着”,可能正是基于此而生,知子莫若父,难道他还不知道自己这部电影是啥水准?  小沈阳在电影中有一段台词,阐述恋爱的三个阶段——馋、粘、烦,可能之于观众对张艺谋的感受,也确实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比如我,孩童时期闻听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国际成就,渴望而崇拜,为馋;进入大学迷恋《活着》、《有话好好说》的现实写照,为粘;及至后来腻歪从《英雄》始,经《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华而不实,再到今天看《三枪拍案惊奇》,为烦——而且是已经烦透了——假如不是为了看小沈阳,我想我不会走进影院,而走出来之后的我,更是后悔不迭——以后真的再也不进电影院看张艺谋的电影了,戒了。假如他以后依旧靠各种炒作来吊大家的胃口,做出这种半生不熟的东西糊弄我们的钱,我就以牙还牙——纠集数十号人,每人出1毛钱,合资买张盗版碟,大家轮流看。然后遇到有人谈张艺谋,就故作懵懂的问——“张艺谋?是谁?我不认识啊!”